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沧州县志序卷》

(2017-11-16 09:40:26)

一、沧州(含沧县)
1、《沧州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2、《沧州志》四卷
    明·廖纪纂。
    廖纪(1526年前后在世),明大臣。字时陈。东光人。原籍广东陵水那亮乡(现海南万宁礼纪贡举村)。弘治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为六部九卿之首,又称作天官、太宰、冢宰。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
3、[万历]《沧州志》十卷
    明·王绪万历十二年(1584)修。
    王绪(1548年前后在世),明官员。字子业,号月川。沧州人。松江府通判王国实之侄。官县丞,以事挂冠归里,与同邑刘焘论及州志,刘焘并鼓励完成其叔王国实未竟之事业,修成《沧州志》,刘焘为之作序。
4、[万历]《沧州事迹》一册
    明·卢廷选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
    卢廷选,福建莆田进士,万历二十二年知州事。
5、[万历]《沧州志》八卷
    (明)李梦熊修  顾震宇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李梦熊,山西长治人。举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沧州知州。
    顾震宇,昆山人。举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沧州学正。
    沧州,汉代为勃海郡地,北魏始置沧州,其后屡有废置,元仁宗延裙年复置,隶属河间路,明代因之,隶属河间府,辖盐山、庆云、南皮三县。
    沧州旧无志,明万历间邑人王绪撰有《袱沧考略》1 0卷。明万历三十年(1 602年),李梦熊“购得原稿若干卷",公余读之,产生增补之心,遂组织人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 603年)修成。
    书分6志,依次为:疆域志,创修志、田赋志、人物志、故事志、艺文志。含5 2目。
    此志已残,缺5、6两卷,卷5为《故事志》,卷6为《艺文志.记表》。所存部分田赋志中,“地亩”类载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丈田地后所得各种名目田地的数目;“税粮"类收载夏麦,秋粮、官绢,银钞、马草等数起运各处的详细数目;“马政”类记录了草场状况、征银数额和马政之弊;“均徭”类记录了一条鞭法的实行情况;“盐政”类载有境内官盐、私盐状况。

http://s9/mw690/002ZN2jQzy7fQsBrrBuf8&690


    此志虽修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然职官类载有知州王三锡三十四年(1 606年)上任,三十八年(1610年)离任升庆阳知府条,故该书当为三十八年(1610年)后刻本。(北京图书馆微缩胶片)
 6、[康熙]《沧州新志》十五卷
    (清)祖泽潜修  王耀祖纂,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
    祖泽潜,辽东宁远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清康熙九年(1670年)任沧州知州。
    王耀祖,滑县人。由举人任沧州学正。
    沧州,明代隶属河间府,清代因之,下辖南皮,兴济、盐山三县。
    清康熙十一年(1 67 2年)因修一统志需要,令各地修志,于是,祖泽潜委托学正王耀祖主持,并让州学生员参加,当年修成。十三年(I 674年)继任李永纯付梓刊行。
    书分10志,依次为:天文志、疆域志、建置志、田赋志、礼制志、官师志、兵防制、人物志,掌故志、艺文志。含子目7 3。
    此志今已残,缺7、8两卷,卷7为《兵防志》,卷8为《人物志》一部。“地亩钱粮”类详载各种名目土地的赋税数、归折数及当时统一归户部管理的原归各衙门起运的名目与数额。(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7、[康熙]《沧州新志》十五卷
    (清)闵三元续修  肖载续纂  余其俏订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本
    闵三元,辽东广宁人。贡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沧州知州。
    肖载,顺天涿州人。拔贡。沧州儒学训导。
    余其俏,湖广人。清康煦十五年(1 674年)由内院供事转任沧州州判。
    沧州新志,清康熙十三年(1 674年)由时任知州李永纯刻成。十九年(1 680年)七月,知州闵三元接到上峰增修志书文书,即召集肖载组织续修。在前志基确上,增加以后资料,不逾旬而报竣(本志<闵序))。
    续修之志,体例一依前志,增补形式有二,一为直接续补于后,如《官师志》中增加了州判、吏目名单,《兵防志》中增加了驻防把总名单,《人物志》中增加了恩贡、岁贡、准贡、省察、武进士名单;另一为增刻数版,书口处署名《续修沧州新志》,内容全为康熙十三年后资料,如卷4《田赋志》后增加11版,为户口丁徭、地亩钱粮、起运、留存数目;卷6《官师志》后增加4版,为官制、牧伯、训导、驿丞;卷8、9《人物志》后增加1 2版,为寓贤,乡荐,赠封,甲榜、太学、武术、孝投、义士、节烈、贤淑;卷10《掌故志》增加一版,为灾祲jìn。(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http://s4/mw690/002ZN2jQzy7fQsChQH113&690


8、[乾隆]《沧州志》十六卷
    (清)徐时作修  胡淦等纂,清乾隆八年(1743年)刻本
    徐时作,字邺侯。福建建宁人。清雍正五年(1742年)进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邢台知县升任沧州知州。
    胡淦,江苏武进人。举人。
    沧州志书,自康熙间续修以来,已有60多年未修,清乾隆七年(1 742年)徐时作上任后,修州志,“阅半载而告成。” (本志(徐序))
    分目依次为:星野、疆域、沿革、建置、学校、祠祀、礼源,物产、赋役、盐政、兵防、职官、选举、人物、纪事、古迹、遗闻、艺文。
《礼制》对各种礼仪,如朝贺仪、开读礼、宣讲圣谕’新官到任礼、复任礼、宾兴礼,乡饮酒礼,射礼等程序和规格记载较详。《赋役》中户口丁徭,地亩钱粮均抄自《赋役全书》;《盐政》对历代盐政沿革、变迁灶丁征银,历代盐政官员姓名等记载特详。(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9、《沧州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10、[咸丰]《重修沧州志稿》 
    (清)沈如潮等修  董友筠、叶圭缓等纂,清咸丰间修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即天津图书馆所藏稿本之缩微胶卷。
    此稿不著纂修人,仅存人物部分。始于明成化五年(1 469)进士南京户部尚书张缙,止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举人山东候补知县曹云汉,共208人。
    《民国沧县志》卷l 5《志余》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知州沈如潮、前祁州知州归安吴增嘉、州人前金衢严遭董友筠等《续修沧州志序》。吴增嘉曰:“辛亥(咸丰元年)之秋,沧州刺史沈君月梅(如潮)寄书曰:州志修于乾隆八年,迄今已越百,其乡之先达董公柯亭(友筠)先生惧文献之无征,有志于重修。州之绅富咸乐于从事盛举也,求可以任总修者,曾以奉荐,其有意乎!。当以芜陋不足以副斯任辞。次年壬子(咸丰二年)正月,刺史去访寓室,复以为言,且述先生相须甚切,亦未敢即许。至四月,刺史专使致书,并奉先生币以来,未谋面而心倾。感延揽之盛节,袱被登车。”清咸丰三年(1 85 3年)九月,太平军破沧州,知州沈如潮死事。五年(1 85 5年)二月始又重修,邑人叶圭绶、王国均续成,然终未付梓。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书)
11、[同治]《沧州志》
    清·于光裒纂。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
    于光衰(1872年前后在世),清沧州人。
12、[民国]《沧县志》十六卷卷首一卷附文编二卷 
    张凤瑞 徐国桓等修  张坪总纂,民国22年(1 9 3 3年)天津文竹斋铅印本
    张凤瑞,字祝升。河北丰润人。前清举人。民国18年(1929年)任沧县县长.
    徐国桓,字仲辅。江苏人。民国20年(1 9 3 1年)任沧县县长。
    张坪,字蓉坡。河北献县人。孝廉。
    沧县志书,自清代乾隆年间修成之后,其间虽经咸丰、光绪两次续修,但均未成书,民国20年(1931年),“四月,省府令各县以志料上",县长张凤瑞组织士绅重修,由献县孝廉张坪主修,书将成而张凤瑞离任、由继任徐国桓继续主持纂修,终成l 6卷、50万言的《沧州县志》。(本书(徐序>、<张序))。
    书分4志含1 6目,依次为:方舆志(疆域、河流、建置、古迹).经制志(赋、行政)、文献志(职官、人物,艺文)、事实志(宗教、生计、礼俗、金石、轶闻、志余、大事年表)。
    《方舆志》中“疆域"目之下土壤类,以图表加说明形式详细介绍了沧县各区、乡土壤类型,适宜何种作物等资料;“建置"目下交通类记叙了本地交通由漕运、牲畜车发展为邮政、电报、电话、铁路、汽车路、卫河、大道的变更发展和经过;《文献志》中人物目立“武术”一类,收载武术名家24人,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大刀王五。(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二、东光县
 
1、[正德]《东光县志》六卷
    明·廖纪修。正德十六年(1588)修成。
2、[万历]《东光县志》四卷
    明·佘良弼修,王嘉言纂。万历三十二年(1604)修成。
    佘良弼,湖广巴陵人,知县。
3、《东光县事迹》一册,未著撰人。
4、[崇祯]《东光县志》十卷
    明·邵建伟修。崇祯八年(1635)修成。
    邵建伟,河南荣泽人,知县。
5、[康熙]《东光县志》
    清·王九鼎修,宋可继纂。康熙十二年(1673)修成。
    王九鼎,陕西三原人,知县。
6、[康熙]《东光县志》八卷
    (清)白为玑修 冯樾纂
    白为玑,奉天铁岭人。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任东光知县。
    冯樾,真定宁晋人。举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 690年)任东光县儒学教谕。
汉代始置东光县,属渤海郡,隋代属平原郡,宋代属永宁军,金代改为观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为属景州,明代隶属河间府,清代因之。
    东光县志,创修于明正德间廖纪,再修于万历间佘良弼,三修于崇祯间邵建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王九鼎四修。白为玑上任后,即有心重修,因连年饥馑而耽搁,三十二年(1 69 3年)夏,此事又提,“乃集邑绅士诸君子开馆芹宫,备饮馔,给笔礼,历数旬日,分局编纂”,“阅三月书成。”(本志(冯序)(李序>)
    全书8卷,4 7类,依次为:卷l建置、星野、机祥、封建;卷2乡里、山川、河防、形胜、古迹、桥梁、市集;卷3城池、武备,县治,学校、行署、坊表、风俗、祀典;卷4户口、田赋、方物;卷5封爵、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卷6进士、举人、贡士、例监、掾史;卷7忠节、孝行、勋业、文学、隐逸、义行,贞烈;卷8诰敕、表、疏、记、文、诗。
    学校类对义学田的数目、分布、坐落记载较详。田赋类详载明清两代数次规定的各种土地的赋税数额,收支情况与盐政资料。
    本志修成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当时已付梓。此版本后附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张梦麟所撰“重修东光学宫记”一篇,其余内容未有变动。因而,此版本当为道光二十年补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7、《东光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8、《东光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9、[光绪]《东光县志》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周植瀛修 吴浔源纂,清光绪十四年(1 88 8年)刻本
    周植瀛,字锦川。浙江嵊县人。监生。清光绪十年(1 884年)任东光知县。
    吴浔源,字棠湖。宁津人。举人,曾参与修撰《畿辅通志》。
    东光志书,自康熙三十二年续修以来,已有近200年,其间虽有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肖德宣组织廪膳生马德潜等人采访资料,未及成书而止;同治末年,因修《畿辅通志》需要,各州县修志,河间知府濮庆孙、东光知县陈锡麒等又谋修志,马德潜子马春甸亦参与其中,修成县志8册,惜未刊行。清光绪十年(1 8 84年),周植瀛任东光知县,十二年(1 8 8 6年),邀参与《畿辅通志》纂修的吴浔源主修,在同治旧志的基础上,加以增删,终成新志1 2卷。
    全书9类,依次为:舆地志,田赋志、学校志、经政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稽志。
   《舆地志》中“市集”记载了当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数种集市的地点与沿革;“书院”载有书院存款数及书院章程8条。(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附:关于历史上东光县志的六次修编
   东光县志的正式修编始于明代正德六年,即1521年。在此之前何人创编已无文字可考。在这方面,明人廖纪功不可没。廖纪,原东光码头镇人(旧志载码头西四里,大概为河西廖庄)。廖纪为明宏治年间庚戌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曾著有《四书管窥》四卷(见清《四库全书》),亦曾参与编撰《沧州志》的工作。廖纪登进士后,曾看到一本从县库中拿出的所谓东光县志,看后大失所望,因为“览其纸不过十余张,所书不过二十余事,且事无统计,言亦鄙俚,甚不足观。”此时他虽居朝为官,但仍念念不忘东光家乡地方史志的编撰工作。后来,他利用编撰《沧州志》的机会,开始着手《东光志》的修编,终于明正德六年编修成书六卷。这可以说是东光历史上第一部规范的、全面记载东光人文历史的县志,以后的五次修编(不包括1999年的那次修志),均以此为始。
    从明正德十六年(1886年)的第一次修志到清光绪十二年(1521年)的第六次修志,共历360余年,中间间隔年数或长或短,时间不一。
    在封建时代县志修编中,知县做为一县之长,自然是修志的组织、领导和审定者,除为志做序外,有些还亲自参与编撰、修订。这六次修志的主要领导人是:
    第一次, 明正德十六年,吏部尚书,廖纪,东光码头人;
    第二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佘良弼,湖广巴陵人;
    第三次, 明崇祯八年,知县,邵建伟,河南荣泽人;
    第四次, 清康熙十二年,知县,王九鼎,陕西三原人;
    第五次, 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白为玑,奉天铁岭人;
    续修,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萧德宣,湖北汉阳人;
    续修,同治十年,知县,陈锡麟,浙江海宁人;
    续修,同治十三年,知县,陶治安,浙江会稽人;
    第六次, 清光绪十二年,知县,周植瀛,浙江嵊县人;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旧志,就是清光绪十二年由知县周植瀛所领导修编的这套县志,共十本十二卷。
 
三、河间
 
1、[元]《河间图经》二册
    见《太平环宇记》六十七。
2、[天顺]《河间府志》二十卷
    明·贾忠天顺年间修。
3、《河间旧郡志》
    见《大明一统志》·河间府·风俗。
4、[嘉靖]《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明)郜相修,樊深纂。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后刻本
    郜相,字立之。山西泽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工部郎中升河间知府,后升长芦运使。
    樊深,河间人。
    河间府,汉初为河间郡,后屡有废置,元初置河间路总管府,明洪武初河间府隶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初改隶京师,下辖景州、沧州二州,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吴桥,东光、故城、南皮、盐山、庆云l 6县。
    河间古无志,明嘉靖七十年(1 5 38年)郜相上任后,“乃托诸司谏樊君深,爰修次焉”,“稽诸坟典,质诸谱牒,参之旧辑,摘以新闻”,于明嘉靖十九年(1 5 40年)修成。
    书分l 6志,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宫室志、河道志、风土志、财赋志、典礼志、恤政志、武备志、世系志、寓贤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其志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志前有小序,后有樊深按语。《河道志.漕运》详载金以后漕运沿革及明代漕运情况及组织;《风土志》中“风俗"类对一些特殊风俗,如农俗、末俗、救俗、正俗、劝俗等记载较详;“马政"类收载各州、县种马及寄养马数目;“盐政”类详载长芦盐场建置、行盐地区及各代盐政资料;《武备志》“兵制”类详载本府及各州、县军事组织;“兵变”类即本地军事大事防。
    本志各序均署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然宦迹志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材料,刻本当此后开雕。(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5、[万历]《河间乘史》四卷附录一卷
    (明)赵完壁纂修,明万历十九年(1 5 9 1年)刻本
    赵完壁,陕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十六年(1588年)任河间县知县,后升户部给事中。
    河间县,秦代为武垣县,属上古郡,东汉属河间郡,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河间县,属河间郡,金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改为瀛县,属河间路,明代又复为河间县,属河间府。
    河间县本无志,赵完壁上任后,“修政之余,,命一二博士弟子取府志所载摘而辑之,更命增厥所不及者而为之删芜存朴,详质斧浮,以成一家之言”,撰成《河间乘史》4卷。(本志赵氏<后跋))。
    此志已残,只余卷4和附录一卷。卷4为列传,收录卫绾、刘辅,刘鲧、张衡、张方、冯景、张浚、张署、张文蔚、王令温、杨信、卢怀中、龚夫、包孝肃14人单传和儒林传、忠义列传、孝义列传、贞烈传、程信传、樊深传、薛尚义传、侯寿传,其中樊深、薛尚义二传辑自本人墓志。附录大多为题名碑防。
(北京图书馆缩微胶卷)
6、[万历]《河间府志》十五卷
    (明)杜应芳修,陈士彦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杜应芳,湖北黄冈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四十年(1 6 1 2年)由北京刑部郎中调任河间知府。
    陈士彦,浙江钱塘人。宁津县教谕。
    河间府志,前修于嘉靖年间,后失修已逾70年。明万历四十三年(1 6 1 5年),杜应芳将旧志按类付之不同人增补,一个月后汇送他处,再行裁订,6月而成书。
    书分22志,依次为:分野志、地理志、建置志、古迹志、宫室志、庙学志、河道志、风土志、财赋志、典礼志、武备志、恤攻志、世系志、寓贤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宠赍志、宸翰志、献纳志、艺文志、闰谭。每志前有小序。
    今志已残,缺4、8两卷,卷4为河道志、风土志,卷8为《宦迹志》一部,“前代宦迹"一类。所余各志中《山川志》详于水,对于境内水遭流向记录较详;《财赋志》中“户口"类收载由汉至明万历间历代人口数、田地数及赋税数;“马政"类载有境内马政形况,并力言马政害民之苦;《武备志》中“兵制”类记录了各代兵制及河间府三卫情况及清军之弊;《献纳志》即历代奏疏;《闰谭》即杂记、遗文佚事。(北京图书馆藏缩微胶片)
7、《河间府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8、《河间府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9、[康熙]《河间县志》十二卷
    清袁元修,杨九有纂。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袁元,字北海。安徽天乐人。清顺治九年(1625年)进士,文林郎。清康熙十一年(1 67 2年)任河间知县。
    杨九有,字截庵。武清人。进士。清康熙十二年(1625年)由永年县教谕调任河间县儒学教谕。
    河间县志,首创于明万历间知县赵完璧所撰《河间乘史》,距原时已有80余年,袁元上任后,适逢纂修一统志,诏令各地修志,袁元即委教谕杨九有主持,“取郡志邑乘,涉猎而损益增润之,旁搜旧本,博采新闻,二月成稿,一年后方付梓刊行"。(本志杨序)
    志目依次为:天文、地理、沿革、建置、风土、秩官、选举、人物,赋役、武备、恤政、节行、恩命、典礼、世系、古迹、艺文。下分6 3小目。每志前均有小序。“艺文志"中祭文类收录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府王奂奉旨祭左敬袒祭文一封与祭品单。
    本志刻成于康熙十三年(1 774年),十五年(1779)杨九有中进士,又于其中加刻一序,自署丙辰进士。故著录为清康熙十五年刻本。  (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10、[康熙]《河间府志》二十二卷
    (清)王奂辑略  徐可先纂定,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本
    王奂,南陵人。拔贡,清康熙九年(1670)任河间知府。
    徐可先,江苏武进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江西清吏司郎中升任河间知府。
    河间府志,自明万历间知府杜应芳重修以来,失修达60余年,清康熙十一年(1 6 7 2年)因修一统志需要,下令各州县修志。时河间知府王奂组织编修,十六年(1 67 7年)草稿成,王奂升任山东盐法道,继任知府徐可先接任后,“一切仍其草木,质之各属志书,改误正讹,芟繁补漏,一稍可观览,随即付梓,” “不两月而告竣。”(本志(凡例>(孙序>)
    书分22志,依次为:星野志、沿革志、疆域志、河道志、城池志、学校志、景胜志、贡赋志、物产志、风俗志、典礼志、封建志、仕籍志、人物志、选举志、流寓志,仙释志,列女志、装备志、恤政志、艺文志。书前有康熙十一年(1 67 2年)七月二十四日礼部尚书哈尔哈齐等要求各地修志的奏书一道。每志前均有小序。
    《河道志》中“河议"类以时代为序,收载各代治河资料;运道类”为元、明、清漕运资料;“浅夫"类记载了境内各州县专事河务的浅夫资料;《风俗志》中载有境内风俗、礼俗、农俗、末俗、救俗、正俗、劝俗资料。(天津图书馆藏书)
11、[乾隆]《河间府新志》二十卷首一卷
    (清)杜甲、周嘉露修  胡天游  黄文莲纂,清乾隆二十五年(1 7 6 0年)刻本
    杜甲,江都人。贡生。中宪大夫。清乾隆十八年(1 7 5 3年)由杭州知府接任河间知府。
    胡天游,字稚威。山阴人。副榜贡生。候选州同知。
    黄文莲,字芳亭。上海人。举人。候选知县。
    清初,河间府领2州l 6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府,分河间府诸县,河间府只领1州l0县,为景州、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宁津、吴桥、东光、故城。
    河间府志,前修于康熙年。前任知府王检于清乾隆十八年(1 753年)聘胡天游主持纂修,事方始而离任。杜甲继任后继续进行,数月后脱稿而未刊行,二十四年(1 7 5 9年)冬,杜甲又聘黄文莲重为厘订补缀,成书时杜又致仕,由继任达明主持刊刻印行。
    书分志4,含4 2目。依次为:舆地志(分野、地表、沿革备说、形胜、疆域、山川、风俗、古迹、物产)、官政志(城池、祠祀,公署、仓庾、学校、书院、田赋、盐政、兵卫、职官表、宦迹、崇祀名臣,选举表)、人物志(人物、孝友、忠节、吏师、文学、高行、隐逸、伎术、仙释,寓贤、列女),典文志(述德、外纪、记事、识余、琐录、撰著、考辨、艺文)。
    “山川"类对境内河道、河堤记载较详,叙述流向、修竣等情况,并加以考证,并附明万历以后数人言本府水利问题文。(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12、 [乾隆]《河间县志》六卷
    (清)吴山凤修 ,黄文莲 梁志恪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
    吴山凤,字翥堂。湖北汉阳人。监生。清乾隆二十一年(1750年)由获鹿县知县调任河间县知县。
    黄文莲,字芳亭。上海人。举人。候选知县。
    梁志恪,字敬修。河北宛平人,举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 756年)任河间县孺学教谕。
    河间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年,重修于清康熙年。清乾隆二十四年(1 75 9年)春,黄文莲客居河间县,知县吴山风即延其与儒学教谕梁志恪主修县志,1 5个月而稿成。
    书分l0志,含目5 7。依次为:舆地志,建置志,赋役志,典礼志、风土志、官职志、宦迹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
    《建置志》中”学宫”类收录学宫藏书目录;《赋役志》详载清顺治后,每隔五年统计的新增人丁数目,境内各种田地数目及各种赋税数目。(天津图书馆藏书)
13、《河间县图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14、《河间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15、[同治]《续修河间县志稿》
    清·游杏邨纂修。同治十一年(1872)稿本。
 
附:河间历代修志概览(河间赵景春整理)
[元]
    《河间图经》二册。见《太平环宇记》六十七。
    《河间旧郡志》。见《大明一统志》·河间府·风俗。
    《河间府图志》二册。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署字号第一厨书目。又《永乐大典》七千五百十四阳字韵引。
    《河间府志》。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往字号第一厨书目。又《永乐大典》七千五百十四阳字韵引。
[天顺]
    《河间府志》二十卷。(明)贾忠修,明天顺年间修,见《千顷堂书目》卷六·史部。又《河北通志稿·旧志漂流》。
    《河间县图志》。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署字号第一厨书目。
    《河间县志》。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署字号第一厨书目。
[嘉靖]
    《河间府志》二十八卷。(明)郜相修。樊深纂。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刻本存宁波市天一阁、台湾。胶卷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1964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存世较多。
[万历]
    《河间乘史》。(明)赵完璧修。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存卷四及附录一卷)。胶卷存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注:原书在台湾。据内修阁藏书目录作万历辛卯年(1591年)。
    《河间府志》十五卷。(明)杜应芳、陈士彦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缺四、八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图书馆(缺二、三、五、十一至十四卷)。胶卷存于河北大学、北京图书馆等五处。
[康熙]
    《河间府志》二十二卷。(清)徐可光纂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等六处。胶卷存于河北大学、南京图书馆。
[乾隆]
    《河间新府志》二十卷。卷首一卷。(清)杜甲、周嘉露修,黄文莲、胡天游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存于河北地方志等多处。
[康熙]
    《河间县志》十二卷。(清)袁元修,杨九有纂。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存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胶卷存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乾隆]
    《河间县志》六卷。(清)吴山凤修,黄文莲、梁志恪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存于故宫博物院等多处。
[同治]
续修《河间县志》稿。(清)游杏邨cūn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金石篇、人物等稿本存于保定图书馆。
 
四、泊头(交河)
 
1、[万历]《交河县志》七卷
    (明)马中良裁定  蒋守伦纂修,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本
    马中良,四川建昌籍,福建福清县人。选贡。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任交河县知县。
    蒋守伦,广西全州人。举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任交河县儒学教谕。
    交河县,汉代为弓高县,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改为交河县,属献州。元代属河间路献州。明初因之,明洪武十四年(1781年)废献州为献县,交河县直属河间府。
    交河县原无志,明万历十三年(1 585年),马中良上任后,十五年(1 587年)即请蒋守伦等人纂修,稿成。转年又经邑人翰林院修撰余继登删定为7卷。
    全书7志,依次为:地里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
    正文前有修志征资料公移一封。“军屯”介绍了本县军屯的名目、地点;“马政”载有本县马政资料;“宫勋庄田"详载本县所有庄田的名目和面积;杂志即本县大事年表。《官师志》中录有孙光孝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河间府分署通条,此志当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后刻本。(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2、[康熙]《交河县志》七卷
    (清)墙鼎修  黄伉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
    墙鼎,四川重庆人。举人。清康熙十二年(1673长)任交河知县。
    黄伉,大名府元城人。清康熙四年(1 665年)任交河县儒学教谕。
交河志书,自明万历间知县马中良创修以来,至今已有70余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墙鼎上任后,适逢纂修一统志,下令各地修志。于是,墙鼎与黄伉集庠中诸生,广行访搜,详加稽考(本志(墙序)),成书7卷。
    全书7志,依次为;地里志、建置志、赋役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下分58小目。(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3、《交河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4、《交河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5、[民国]《交河县志》十卷卷首一卷
    高步青  王恩沛修  苗毓芳 苏彩河纂,民国6年(1917年)泊镇善成堂刻本
    高步青,山西代州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民国2年(1913年)任交河知事。
    王恩沛,浙江绍兴入。前清副贡。民国3年(1914年)任交河知事。
    苗毓芳,交河人。举人。
    苏彩河,交河县人。清举人。
    交河县,前清属河间府,民国因之,2年2月裁府留县,改隶渤海道,3年(1914年),渤海道改为津海道,交河县仍属之。
    交河县志,自清康熙十二年续修以来,失修已有200多年,“文献湮沉,洊更峦故",民国2年(1913年)高步青上任后,“捐俸倡始”修志,“三易寒暑而竣事”,成书1 0卷。(本志<王序><屠序>。
    目次依次为:舆地志、田赋志、学校志、经政志、职宫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稽志。
    卷首收列“城内外官地”一项,数目、地点清楚;《田赋志》下地粮、杂税二类详载各种赋税数目,后附“交河县最近财政说明书”;《选举志》中“自治选举”记载本县清末民初数次选举情况。(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6、[民国]《交河县志料》八卷
    朱之照 刘养岩修 苏莘纂,民国2 0年(1 9 3 1年)交河县修志局抄本
    朱之照,交河县前任县长。
    刘养岩,交河县在任县长。
    苏莘,前任安国县长。
    全志8卷,依次为:疆域志、地理志、气候志、人口志、粝产志、实业志、行政志、教育志、金融志、风土志、艺术志、著述志、金石志、故事志、外侨志。
    《人口志》列有民国20年(1 93 1年)户口调查表,按乡排列,分户数、男数、女数三栏;《实业志》叙述了农业,各农业机关,蚕业、蜂业、棉业、果品、林业、蔬菜,水利,农业教育,农业团体,牧业、水产,工业,火柴,造胰、铁厂,  土布、线带,与衣食住行有关的工业,杂工业,工人团体、劳资情况、商业、集市,庙会、矿业等方面状况;《金融志)有货币调查表,叙述各种货币的种类、始用时代,兑换数目、流通情况,计数习惯。(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
 
五、南皮
 
1、[万历]《南皮县志》十七卷
    明·李正华修,徐日升纂。万历三十一年(1603)修成。
    李正华,江西上高举人,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事。
    徐日升(1585年前后在世),明南皮人。字叔泰,号丽台。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初授高密知县;后任山西岢岚知州。工诗,善弈习射,豪情逸致。著有《丽台诗集》并修《南皮县志》17卷。
 2、《南皮县事迹》一册
    未著撰修人。见《内阁藏书目录》卷七·志乘部。
3、[康熙]《南皮县志》八卷卷首一卷
    (清)马士琼修  吴维哲等纂  汤淳等纂定,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马士琼,字书湖。四川西充人。举人。清康熙十年(1 67 1年)任南皮知县
    吴维哲,字浚之,号茹庵。南皮人。举人。曾任汝阳知县。
    汤淳,字润生,号似庵。南皮人。清顺治十八年(1 66 1年)进士。
    秦代始置南皮县,隶属巨野郡,其后,历代隶属多有变更,明永乐年间改隶河间府沧州,清因之。
    南皮县志,明万历间知县李正华创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修一统志,,“令天下郡县,纂修志书”,于是,马士琼延邑中士绅,重纂县志,“参考旧志,旁搜博采,增新删繁,补遗正讹",“阅八月而成书”。(本志(马序<凡例>)
    全书8卷,依次为:图经、事记,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下分54个小目。
    “事记”为本县大事纪年,其中有李自成派县令上任的记载.(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4、[康熙]《南皮县志》首一卷
    (清)刘址续修 黄得煏等编辑,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本
    刘址,字沈亭。河南新蔡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南皮知县。
    黄得煏,字中孚,号素庵先生。南皮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曾任邹县知县,粤东化州刺史。
    清康熙十九年(1 680年),檄令各郡县续修"(本志<刘序>),刘址即组织人以前康熙马志为基础,略为增补,参加人员大多参加过7年前修志,因而,进展很快。续修之志增加了清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1674--1680年)的资料。体例全依旧志(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5、《南皮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6、《南皮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7、[光绪]《南皮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殷树森重修 汪宝树 傅金镕纂,清光绪十四年(1 888年)刻本
    殷树森,字芝阶。江苏人。清同治举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南皮知县。
    汪宝树,字谢阶。泰安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曾任庆云知县。
    傅金镕,字声远。宝坻人。清咸丰举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南皮县训导。
    南皮县,清初属河间府沧州,清雍正七年(1 7 2 9年),升沧卅为直隶州,南皮县仍隶属之。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属天津府。
    南皮县志,自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刘址续修,其间,同治初因修通志需要,本邑举人、孝廉潘震乙“奉文采访”,清同治七年(1868年),书未成而捻军破城,潘震乙死于乱军之中。清光绪十二年(1 886年),“上台檄修邑志",潘子邑廪生潘修祚献出其父遗稿,“虽未纯备,而取材甚富。”于是,知县殷树森等会商决定:“藉孝廉旧稿为蓝本,而以新采各条随类编入,所用体例,悉遵《府志》,稍加变通,”遂成本志。(本志<殷序)及(凡例>)。
    目次为: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学校志、风土志、赋役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艺文志。首卷为序,旧序,旧跋,原修职名,续修职名、凡例,地图,天章,末卷为杂记。
    “物产”共收载本地动、植物等土、特产359种,分类编排。“祥异”收有太平军和捻军资料。“杂记”载有汉人改易满洲衣帽和满人圈地资料。(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8、[民国]《南皮县志》十四卷卷首一卷
    王德乾、尹铭绩修 刘树鑫总纂,民国22年(1933年)铅印本
    王德乾,字慎九。肥乡人。燕京大学毕业,民国19年(1930年)3月任南皮县长。
    刘树鑫,字贡三。沧县人。孝廉。
    南皮前志修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民国2 0年(1 93 1年),河北省政府“令各县以志料上”,于是,南皮有续修县志之举,“五月开馆",第二年9月修成,“越一年而事竣”。(本志(刘序)及(单跋))
    目录依次为:舆地志(晷度guǐ dù、沿革、疆域、山川、关隘、城池、署廨xiè
    《舆地志》中列有民国l 7年(1 92 8年)全县户口统计表21张,以区为经,详列户数、人口总数、现住数、他往数、学童数、壮丁数、国民党员数、有职业、无职业、宗教户口(佛、道、回,耶稣、天主、其他)、废疾、曾受刑事处分、素行不正者非家属杂居者等项,“物产”记本县特产动、植物、制品3 2 5种,分为1 9类,动、植物两门,详志其名称、考证其产状、来源.形态习性、与人生关系及用途。“制品”一门则记载其出品处所,需用原料、制法顺序、品质优劣,销售区域。“叙录”收载旧志序、跋、凡例、修撰人姓氏。(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六、青县
 
1、[元]《清州志》
    未著卷数和撰修人。
2、[正德]《青县志》二册
    明·马政正德元年(1506)修。
    马政(生卒不详),明诗人。字公敏。青县人。性颖悟,博学能文。登进士第。授翰林检讨。历兴、岷、楚三府长史。善为诗,有魏晋风韵。马政曾为青县盘古庙撰写500多字的碑文,至今碑刻犹存
3、[嘉靖]《兴济县志》二卷
    (明)肖蕃修 郑孝纂。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修),民国3 2年(1933年)以后据魏润田整理本传抄
    肖蕃,广西柳州马平人。举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任兴济知县
    郑孝,字爱甫,号四野,兴济县人。
    兴济县,宋为范桥镇地,宋徽宗大观初年升为县,金初属沧州,后改属清州。元代一度废县,入会川县,不久又复置,仍属清州。明代因之,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废为镇,入青县。
    兴济志书,只此一部。抄本没有序、跋。据《金石志》中收录嘉靖三十年(1 551年)秋兴济县儒学教谕林襁所撰《兴济县肇建谯楼记》一文可知,此志当修于嘉靖三十年以后,当时有刻本,但刻本未传,今只见钞本。
    全书2卷,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山川志、建置志、风俗志、学校志、金石志、人物志。
    此志传至清代,有人从《青县志》等书中撷取资料,将其补全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所补部分为;天文志中祥异类;地理志中沿革类;人物志中宦迹类,科第类。并增加补遗与考调两部分。
    此志后世传抄较多,主要有:一、清康熙六年(1 667年)六月直隶河间府青县兴济镇巡检陈苍廷抄本;二,清道光七年(1827年)冬天津府沧州增生傅峋抄本;三,民国3 1年(1 942年)l 2月青县兴济镇魏润田抄本。三个抄本,以魏抄最全,除将前二抄本新增资料分别补入外,还将民国39年(1 94 1年)4月伯理津浦铁路时挖出的郑孝自撰墓志铭也收入。本抄本即是根据魏抄传抄。(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4、[万历]《青县志》二卷
    明·唐震修。万历三十五年(1607)成书。
5、[康熙]《兴济县志》二卷
    清·程孚纂。康熙五年(1666)刻本。
6、[康熙]《青县志》四卷
    (清)杨霞修 姚景图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杨霞,山东临淄人。清顺治十二年(1 655年)进土,清康熙九年(1 67 0年)任青县知县。
    姚景图,青县人。其父孝廉姚缺庵曾费10年精力续修县志,成帙未刊而毁于火。
    青县,晋代始置清州,其后几经易名,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复为清州,又屡经废置,直至明代又复置,隶属河间府,又因素多水患,更为青县,清代因之,清顺治六年(1 6 59年),废兴济县入青县。
    青县志书,创修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因修一统志需要,责令青县等l 5地先期修志,以备采取。杨霞即以万历旧志为底本,延姚孝廉子姚景图主修,一月而成。
    全书4卷,依次为:星野、疆域、山川、古迹、沿革、建置、里分、户口、地亩、赋役、祠庙、寺观、典礼、职官,人物、风俗、灾祥、物产、艺文,每类前均有小序,叙述内容大要文立类理由。今本已残,缺第2卷一部祠庙、寺观两类,第3卷全部人物、风俗、灾祥、物产4卷。
    由于兴济县的并入,此志叙事专列兴济一栏。“户口’载有康熙二年(1663年)、十年(1 67 1年)两次清理人丁的数字;“赋役"收载各种名目土地的征银数目,各种人丁的征银数目,起运的衙门和数额、留支情况以及盐政实行构情况。(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7、《兴济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8、《清州图志》一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9、《青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10、[嘉庆]《青县志》八卷
    (清)沈联芳修 倪铼纂。清同治五年(1866年)补刻本
    沈联芳,字蕺山。江苏元和人。监生。清嘉庆六年(1 80 1年)任青县知县
    倪铼,字甫堂。梁奚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前广东西宁县知县。
    青县志书,自清康熙间重修,130年无人续纂。清嘉庆六年(1801年)沈联芳上任后,“披旧志,慨然思以增辑之”,清嘉庆八年(1803年),开馆重修,二月成书,刊刻印行。清同治 年(1 866年),原版已坏,知县刘杰又补刻印行。(本书<吴序><倪序>)
    全书分为1 6志,依次为:天章、星野,沿革,疆域、山川、古迹、建置、赋役、兵防、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蠲恤juān xù、祥异、艺文。
    青县为漕运所经,堤工最为重要,因而,“志中水道考订尤精",(本志(吴序))尤其是对堤坝、决口、汛期、修筑、河道深浅、变迁等记载特详。《兵防志》中“运漕”对漕运时间,通过的河道以及粮船空载、实载都有明确规定。(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11、[光绪]《重修青县志》十卷
    (清)江贡琛修  茹岱林 丁士颍纂。清光绪八年(1 88 2年)刻本
    江贡琛,安徽霍丘人。监生。清同治十三年(1 874年)任青县知县。
    茹岱林,浙江会稽人。
    丁士颍,兰陵人。秀才。
    青县志书自清嘉庆八年(1 803年)续修至此时己逾70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冬,江贡琛就任青县知县,适逢撰修《畿辅通志》,要求各州县修志,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江贡琛聘茹岱林、丁士颍主修,同年冬修成。书成未印。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方由知县包增澍刊印。
    本志体例全依《嘉庆志》,实际是《嘉庆志》的续补本,增补嘉庆至同治间材料。其中星野、沿革、疆域、古迹、风俗诸志空缺,全依旧志,其余各志有不同程度的增补,建置、职官、蠲恤、祥异等卷,清道光以前大半阙失,只有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资料。(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12、[民国]《青县志》十六卷卷首一卷
    万震霄修 高遵章 姚维锦纂。民国2 0年(1 93 1年)天津鸿兴印字馆铅印本
    万震霄,字景苍。江西德化人。九江实业学校毕业。民国17年(1928年)任青县县长。
    高遵章,字绍先。青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 903年)进士。
    姚维锦,字蓉舫。青县人。前清拔贡。
    青县,前清隶属天津府,民国2年(1913年)废府制,改隶渤海道,3年(19 14年),渤海道改称津海道,仍属之,l 7年(1928年)道制废,直属河北省。
    青县前志,修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17年(1928年),省府民政厅下令各县修志,1 8年(1 929年)春,万震霄聘邑中宿儒为总纂,又广邀通才硕德者副之,于是明体例,分门类,得所以致精于此书者,“开馆城中”,“自夏徂cú冬,期阅一年始克脱稿”,又“历三月而校勘告成”。(本志<万序><孙序>)本志,“资料增于前志者约十之五,文字多于前志者约十之七”,“前志辑入事实,今仍分门录载,十无一削。"(<孙序)。
    全志1 6卷,依次为:舆地志(疆域,沿革、建置、古迹),经制志(官制、赋役、时政)、文献志(人物、艺文),故实志(物产、风俗、兵事、祥异、金石、志余、叙录)。
    “学校"记录民国初年青县小学114所的校名、校址,规模。《经制志》中“赋役”目下的“田赋"类以表格形式详列各种田地征银数目及垦荒者姓名、地亩、征银数目等;“杂税”一类记载除田赋之外各种捐税的名目、数目、变更、收取时代等方面资料,并附表说明。(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七、任丘
 
1、[元]《鄚州图经》
    见《大明一统志》。鄚州属今任丘市辖镇。
2、[嘉靖]《任丘县志》
    明·王齐修。嘉靖十三年(1534)成书。
3、[万历]《任丘志集》八卷
    (明)顾问撰。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刻本
    顾问,字相山。湖广咸宁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  进士。明万历五年(1577年)任任丘知县。
    北齐始置任丘县,属河间郡,后屡有废置,唐,宋.金三代隶属莫州,元代曾废,不久又复置,仍属莫州,明代因之。
    任邱县志,创修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万历初,顾问上任后第二年,即亲自主持参与续修县志,发布修志告示,征集有关资料,“因旧文,接后事,采摭故实,网罗故逸,乡耆必诹,荒碑残简必稽,合并众所见闻,一裁之以独断,必公必精,甫再阅月而告成。”(本志<刘序))
    全志8卷,依次为:地理、建置、学校、典礼、官师、选举、人士、杂述,下分8 l小目。
    正文前有明万历六年(1 57 8年)三月“任丘县修志告示"一通,叙述征集材料的范围、种类、时限。“田赋”详载境内各种田地构成、种类及赋税数目;“遗文”收载了本县出土的唐,宋两代墓志铭。
    官师类中有汪焕广明万历十三年(1587年)任知县条:此志当为万历十三年后刻本。(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4、[康熙]《重修任丘县志》四卷
    (清)姚原沩修 边之钥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年刻本
    姚原沩,字剑升。浙江嘉兴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十二年(1673年)任任丘知县。
    边之钥,赵州训导。
    任丘县志,清康熙初几任知县吴琮,胥琬、刘日光均曾修过,然均未完稿,最后由姚原沩与边之钥博采旧文,旁搜遗事,编辑成书,十九年(1 680年)刻成。(本志<凡例>)
    全书4卷,依次为:图绘志、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经制志、官师志、人物志、恩命志、节行志、典礼志、风俗志、景胜志、艺文志、里镇志、赋役志、方物志、祥异志、古迹志。
    有关人物、职官、传记的篇幅占全书一半左右。(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5、
5、[乾隆]《任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
    (清)刘统修 刘炳 王应鲸纂。清乾隆二十七年(17 62年)刻本
    刘统,字汉良。甘肃武威人。清乾隆六年(1741年)拔贡,二十四年(17 59年)知任邱县事。
    刘炳,任邱人。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九江知府。
    任丘县,雍正三年(1725年)为避孔子讳,改丘为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刘统上任,转年年冬即筹备修志,二十六年(1761年)六月正式开馆,“广摭zhí新闻,重搜掌故”,“六阅月而其书告竣”,十七年(1762年)七月“开雕之工亦竣。共二十七、八万言,哀?为十二卷。”(本志(刘序))
    全书依次为: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礼乐志、武备志、封建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五行志、艺文志、绪言志,86小目。《建置志》,“学校”载有县学所藏书籍目录。《食货志》“田赋"记载各种田地赋税较详。“户口”记载了本县各种人口变化及征银情况。(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6、《任丘县图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7、《任丘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8、[道光]《任邱县志续编》二卷
    (清)鲍承焘掌修 瞿光缙 边士圻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
    鲍承焘,字朗如。浙江仁和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十五年(1835年)由河南宜阳知县调任任邱知县。
    瞿光缙,任邱人,举人。
    任邱县志,自乾隆年间新修以来,至此时已有70多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鲍承焘上任后,第二年即组织续修。此志体例一依《乾隆志》,所有资料均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八、肃宁
 
1、[万历]《肃宁县志》二卷
    (明)成性纂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本
    成性,山东沂水人,选贡。明万历二十六年(1568年)任肃宁知县。
    肃宁县,汉代为武垣县地,宋真宗景德年间始置肃宁县,元初因之,元至元年间曾废,不久又复置,属河间路,明代因之,属河间府。
    肃宁本无志,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夏,成性上任后,奉命清丈田地,整顿赋役,然后,“撮其梗概,付之锓梓qǐn zǐ,以备遗忘",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宦迹、风俗等内容,但书尚未完成而成性离任,故草草完稿付梓。(本志(成序))
    目次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宫室志、风土志、财赋志、典礼志、武备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下再细分若干小类。
    由于本志是在成性清丈田地、整理赋役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有关赋役、地亩方面的资料详细,财赋志的篇幅占全书一半以上,如户口数目、田地数目、桑树株数等。(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2、[康熙]《肃宁县志》二卷
    (清)王宏翼纂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
    王宏翼,陕西泾阳人。举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肃宁知县。
    肃宁志书,创修于明万历间,清康熙十一年(1 67 2年)王宏翼上任后,即逢纂修一统志,诏令各地修志,于是,王宏冀取明万历旧志为底本,“凡兹风俗、民物、宦迹、疆圉,有前书所未备者,悉措中书以从事,烧灯含冻,不数日而此帙告成,剞劂jī jué氏登之枣梨。”(本志<王序))
    此志体例全抄万历旧志,材料也大部分采于旧志。《地理志》中疆域、山川类;典礼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等部分增加较多,而前志财赋志的内容则几乎删尽。全志没有目录。(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3、[乾隆]《肃宁县志》十卷
    (清)尹侃 范森修,谈有典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刻本
    尹侃,字衡峰。湖北嘉鱼人。清乾隆七年(1 7 4 2年)进士,清乾隆九年(1 744年)任肃宁知县。
    谈有典,湖北武昌人。举人。孝廉。拣选知县。
    肃宁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年,清代康熙年重修,至此时已有80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尹侃因主持肃宁赈济事务后留任肃宁知县,鉴于旧志“其所记载甚荒略”,“因讹传讹”,“慨然以修志为己任",“延邑之绅士,周咨博采,订讹补阕,”“删繁润陋”,稿成l0卷,未及刊刻而调任交河知县,十九年(1754年),升深州知州,由于深州与肃宁接壤,尹侃又“益加搜罗,详为考校",并请谈有典参与其事,三十一年(I l 56年)刊刻印行。(本志<宋序)<尹序>(熊跋))
    目次依次为:方舆、建置、赋役、典礼、学校、秩官、人物,选举、列女、艺文,下分69小目。
    《赋役志》较前志详细,尤其对于旗地记载较详。《学校志》中“堂斋”载有学校藏书目录。(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4、《肃宁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5、《肃宁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九、吴桥
 
1、[万历]《吴桥县志》九卷
    明·龚勉修,李懿纂。万历三年(1575)修成。
    龚勉(1536-1607),字子勤,号毅所,南门外跨塘桥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先后任嘉兴、吴桥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嘉兴知府,官至浙江布政使。
    李懿(1550年前后在世),明官员。号省斋。吴桥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初授泰州牧。累迁至陕西汉中府知府,升陕西西宁兵备道副使,致仕。
2、[康熙]《吴桥县志》十卷
    (清)任先觉修  杨萃纂。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本
    任先觉,山西宁武人。清顺治十八年(1 6 61年)进士,清康熙九年(1 670年)任吴桥知县。
    杨萃,吴桥人。儒学生员。
    吴桥,汉代为将陵,金代始置吴桥县,属景州。元代因之,属河间路,明清属景州。
    吴桥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屡经兵燹,板不复存”,清康熙十一年(1 672年),“皇上允辅臣请,修一统志,俾bǐ
    书分为10志,依次为:舆地志、宫室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武备志、王言志、终志,含68个小目。
《宫室志>中“书籍”类载有县儒学与社学所藏图书目录;《食货志》中‘户口’类列载自明万历四十三年(1 6 l5年)至清康熙十年(1 671年)境内四次人口统计的数目。
    此志修成于清康熙十二年(1 673年),同年付梓刊行,十九年(1 680年)知县鹿廷瑄又刻,并将其所修续志附于后。(北京大学虎书馆藏书)
3、[康熙]《吴桥县补志》
    (清)鹿廷瑄修  杨萃纂。清康熙十九年(1 680年)刻本
    鹿廷瑄,山东福山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十七年(1 67 8年)任吴桥知县。
    杨萃,吴桥人。儒学生员。
    此志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志的续补本,仅在原志之后续补了十二年至十九年(1 67 3—1 680年)资料。(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4、《吴桥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5、《吴桥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6、[光绪]《吴桥县志》十二卷
    (清)倪昌燮  冯庆杨修  施崇礼等编辑,清光绪元年(1875年)澜阳书院刻本。
    倪昌燮,字理卿。浙江归安县人。监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吴桥知县。
    冯庆杨,字砚仲。福建闽县人,清咸丰举人。澜阳书院掌教。
    施崇礼,字敬斋。浙江归安县人。监生。时任吴桥县典史。
    吴桥县志,自康熙十九年(1680年)续刻以来,200余年间,只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本邑进士季洞苍撰有《吴桥文献考》一书,然又未印行。清同治十二年(1837年),因修《畿辅通志》,需要各地修志,时吴桥县令石学阶因主修文庙而未响应。十三年(1874年),石学阶卸任,倪昌燮接任后即设局修志,清乾隆以前事,即据《吴桥文献考》,一年成书。
    全书12卷,分为舆地志、建置志、田赋志、官政志,人物志杂记、艺文录
    《舆地志》中“河渠”类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亲王僧格啉沁督灭太平军李开芳、林凤祥,决运河堤,导致以后运河经常决口,为害地方之事。物产类收列当地特产234种,均加注释,说明形态,用途;此志还保存了本县明代马政资料。(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7、[民国]《吴桥志料》十七卷
    (民国)纪振镈修纂,民国20年(1 9 3 1年)吴桥县志抄本
    纪振镈,字和轩。城西北张家洼人。岁贡生。
    《吴桥志料》编纂于民国20年(1 9 3 1年),封面后贴有待审查表格三张,均空白,书中无序跋,第一册夹有纸条一张,上写“吴桥志料十七卷民国二十年河北通志局据吴桥县志局呈报本”一行墨字。本志系应河北省政府通令,征求各县志料而呈报的初草本。
    目录前附有县府大门等照片l 2幅。卷1疆域志;卷2地理志;卷3气候志;卷4户口志(户口统计);卷5地质志;卷6物产志;卷7实业志(农业、工业,商业):卷8行政志(组织、财政、治安);卷9教育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历史文化);卷10金融志(通用钞币、平均行情、兑换数目);卷11风土志;卷l 2人物志;卷1 3艺术志(书画、医学、国术、技术);卷14著述志;卷l 5金石志;卷l 6故事志;卷l 7外侨志(外侨无)(清华大学图书馆藏书)
 
十、献县
 
1、[元]《献州记》
    见《大明一统志》河间府形胜·风俗。
2、[万历]《献县志》八卷
    明·张汝蕴修,李汝桂纂。万历十三年(1585)成书。
    张汝蕴,字子发,山东章邱县人,明代万历庚辰进士,宫至陕西按察司副使。
    李汝桂(1514~1600),字少崖,号还朴。山东泰安人。明隆庆贡士,历任广德、迁安训导,献县教渝。
3、[康熙]《献县志》八卷
    (清)刘征廉修  郑大纲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刘征廉,字季顽。江西太和人,举人。清康熙十年(1671年)任献县知县。
    郑大纲,南和人。贡士。清康熙八年(1669年)任献县儒学训导。
    献县,汉代为乐城县,属河间国,金代改为献州,元代属河间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献县,属河间府,清代因之。
    献县志书,创修于明万历间,清康熙十一年(167 2年),因修一统志需要,“上檄取献志”,于是,刘征廉与郑大纲“购得’旧志一部,仍其前例,汇录后事,继而成书,“参考群书,略加损益”,成《献县志》8卷。(本志<刘序>(凡例))
    目录依次为:舆地志、宫室志、学校志,食货志、秩官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下分52小目。
    “地亩’类记录了境内各种名目的土地数目。“赋役”类收录各种田地及人员的赋役数额。“奏疏"  类收录邑人戈英所奏《漕政十害疏》一封,论述漕政危害。(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4、[乾隆]《献县志略》八卷
    清·吴龙见修,鲍梓纂。乾隆十二年(1747)成书。
    吴龙见,江南武进人,增生,时献县知县。
    鲍梓,字叔亭,河北南宫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十三年以知县授邑教谕,为人古直盾讷,通经训,工诗及书,尤精制艺,律法高而不泥于古。时制艺方崇尚骈俪,公力斥之,以三发性灵迪后进,一时翕然向往。翰林纪昀、御史戈涛、进士中书纪昭诸人,皆出其门。
5、[乾隆]《献县志》二十卷首图一卷表一卷
   (清)万廷兰纂定  戈涛编次,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本
    万廷兰,字梅皋。南昌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二十四年(1759年)任献县知县。
    戈涛,字芥舟,献县人。清乾隆十六年(17 5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湖广道监察御史。
    献县志书,自康熙年续修以来,“八、九十年,不复续次,每有事,漫不可征据,”其间虽有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吴龙见重修,但未能付梓。鉴于此,万廷兰上任一年后,乃请兰耐居家的湖广道监察御史戈涛主持重修,“博征史传,详加考证,补缺刊误,一切更定而新之”,“历一寒暑而开雕”。(本志(万序>及(凡例))
    本志依次为:舆地、建置、食货、礼乐、武备、封建、官师,选举、人物,典文、祥异、杂志,下分8 5小目。
    《食货志》中“户口"、“地亩"、“赋役"诸类根据旧府志和《赋役全书》,增补了《(康熙)献县志》未收的明万历至明末的各项数目,并仿《会典》例,新设经费一类,于起运、存留诸项费用,清晰明了。《礼乐志》中“乐章类”保存了1 2种祭祀用乐章,有词,并注音。《人物志》中新立“别传”一类,专收奸凶悖乱之人。 
    此志体例较为完善,《(咸丰)初续献县志》称其“向称善本"(李序)。(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6、《献州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7、《献州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8、[咸丰]《初续献县志》四卷
    (清)李昌祺纂辑.清同治初年刻本。
    李昌祺,云南昆明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清咸丰五年(1855年)任献县知县。
    献县志书,自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续修以来,其间“应志者不乏,而癸丑、甲寅(咸丰三年、四年)迭历兵燹,案牍皆散轶,询诸故老,无能记百年事者,失今弗续,将近时之应志者亦归湮没。"于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李昌祺上任以来,“即属绅耆悉力采访,随时编次”,清咸丰七年(1857年)修成,“诸同人遂捐廉俸付之梓"。(本志<李序))
    编者称“前志向称善本,不可废也”,“名曰初续,以续修待后人也”。(本志<李序)及<凡例。>)。本志无总目,也不加分类,卷1,卷2收录人物资料,卷3为选举、卷4为典文,所录者均为《(乾隆)献县志》缺漏及以后的材料,间或插入些古迹、建置等资料,人物部分新增了“人瑞"一类。
    本志为清咸丰七年(1857年)修成并付梓,然今本“选举”记载有咸丰十年,同治元年、二年进士;咸丰八年、九年、十一年,同治元年举人;咸丰八年、九年,十一年,同治元年武举名单。可知此志同初年有人增补并付梓,今版本著录从其后。
    本志后世评价较低,“遗者实多",“语焉不详,不成典章”。(《(民国)献县志薛序张跋》)。(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9、[同治]《献县志》不分卷
    清·同治续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抄本。
10、《献县乡土志》
    清·佚名编。光绪末年抄本。
    本志首尾均残,不知纂修者,不知时代,因文字类有捻军活动记载,估计当为同治以后所修。
    残存部分类目如下:历史(置县之始、沿革)、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孝友、高义、儒林、文学、名臣、武功、循吏、忠节),人类、户口、氏姓大族,宗教,实业、地理(位置、广袤、疆域、区划、城垣,坊表、学堂、古迹、市镇、桥梁、麟冢、园亭、警务,山、长城、故堤,道路)、制造品、动物产、矿产,农产,船路,商务。(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11、[民国]《献县志》二十卷卷首一卷 。
    薛凤鸣修 张鼎彝纂,民国l 4年(1 92 5年)刻本
    薛凤鸣,山西人。举人。民国1 4年(1 92 5年)任献县知事.
    张鼎彝,字子铭。献县人。举人。
    献县,清代属河间府,民国3年隶津海道。
    献县志书,自清乾隆间重修以来,其间虽有咸丰间李昌祺续修,然“寥寥二卷,遗者实多",“语焉不详,不成典章”,“欲问遗事,文献既不足征,故老又无存者”。于是,薛凤鸣上任后,即设局修志,聘张鼎彝为总纂,“开办未久,又逢事变,县局屡为军屯,乡镇半筑阵垒,采访编辑诸务,无形停顿”,恰好张鼎彝正在北京,未受影响,6个月稿成40余万言。(本志(薛序><张跋><张后序>)
    志分为4志,2 0篇,依次为:舆地志(疆域,沿革,建置、古迹)、经制志(设官、赋役、新政),文献志(封爵,职官,仕进、人物、艺文)、故实志(祀事、兵事、宗教、物产、谣俗、金石、轶闻、叙跋)。
    本志一个特点是表多,并仿《顺天府志》例,表各归其类。《舆地志》疆域篇中“土壤”类将本县所有土壤进行分类,十分详尽地指出各类土壤的特点,在县境内的分布以及适宜栽种的植物等。建置篇中“救生缆”类收载民国王筼生所作《臧家桥救生缆碑记》一篇,叙述救生缆之设及作用。新政篇中“公署改组"类载有“献县行政公署改组简章"。《故实志》宗教篇中对天主教记载特详,收列各主教就任时间及卒年,外国教士来华时间,境内各村教徒人数及教堂数目。
    由于成书仓促,遗漏较多,后附《献县志补遗补正》l卷,另有《诗文要录》3卷。(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十一、盐山
 
1、[嘉靖]《盐山县志》二册
    明·时倘儒修,宋宇 赵润等纂。嘉靖十二年(1533)成书。
    宋宇(1520年前后在世),明盐山人。
    赵润(1525年前后在世),明官员。盐山人。嘉靖十年举人。官河南卫辉府通判。
2、[隆庆]《盐山县志》
    明·李萼修,霍焰 霍炳等纂。隆庆六年(1572)本。
    霍焰(1560年前后在世),明盐山人。廪生。官陕西苑马寺清平监监正。
    霍炳(1565年前后在世),明盐山人。焰之弟。
3、[康熙]《盐山县志》十二卷
    (清)朱鸾鷟zhuó修  钱国寿纂,清康熙刻本
    朱鸾鷟,泰兴人,盐山县知事。
    钱国寿,举人,盐山县教谕。
    盐山,春秋及战国属齐。汉为高城县、为千童县既章武柳县,俱在今境。魏为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 8年)更高城曰盐山。唐初仍盐山。唐贞元元年(785年)省入乐陵。宋仍盐山县,隶沧州,熙宁四年(1 07 1年)省为镇,入清池。金、元既明初仍盐山。明属河间府沧州,清因之。
    县志创自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续修于隆庆六年(1572年)。本志始事于清康熙九年(1 67 0年)五月,脱稿于十一年(167 1年)六月。
     志分:星野、疆域、山川、古迹、沿革,建置、界分、户口、赋役、坛庙、典礼、职官、人物、风俗、古候、灾祥、艺文诸门。
    志职官、人物、艺文篇幅较多,占7卷,而户口、赋役不足l卷。
    赋役名目繁多,载有户部正赋,礼部正赋、兵部正赋、太仆寺正赋等赋额,以及本色狐狸皮22张,迎送上司伞肩银两等。“古迹"门载有“卯兮城在县东北,接舆志秦始皇遣徐福发送童男女千人至海求仙,因筑此城,侨居童男女。汉为千童县"。“甘罗城在望树镇西南,故址犹存,旁有台,传秦甘罗寓此地,台系罗读书处,”“武帝台在韩村东北三十里,世传汉武帝筑之望海求仙。”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十年(1 676年)刻本中有康熙十九年庚申(1 680年)秋八月盐山知县熊士晋跋,原文残缺不全。据此,此书似应为清康熙十九年(1 680年)续修刻本。(上海图书馆藏书)
4、《盐山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5、《盐山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6、[同治]《盐山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福谦 江毓秀修 潘震乙纂,清同治七年(1 868年)京都文采斋刻本
    王福谦,字纶阶。湖北云梦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任盐山县知县。
    江毓秀,字左泉。辽东承德人。清咸丰十年(1860)进士,清同治四年(1865年)任盐山县知县。
    潘震乙,字心潭。南皮人。举人。曾修《南皮县志稿》。
    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朱鸾鷟修《盐山县志》十二卷,十二年(1673年)知县黄贞麟增修,十七年(1678年)知县郭郭维瑛增刻,十九年(1680年)知县熊士晋补修,有刻本。清乾隆三年(1738年)教谕权文彦再修,未曾刊刻。
    清同治三年(1864年),王福谦就任盐山知县,因县志缺废100余年,毅然有重修志,请刘庆凯、潘震乙主修,“以忧去不果。”江毓秀继任后,于五年(1 8 6 6年)夏月重开志馆,仍属潘震乙总修,其中“正讹订误多授’’邑人刘庆凯的《高故辑存》,“阅岁余而全帙告竣”。六年(1867年)冬书成,七年(1863年)刊行。(本志(江序)、(滑序)、(刘序>)。
    志目为: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学校志,风土志,赋役志、职官志、宦政志,选举志,人物志、列女志、金石志、艺文志;卷首为总志,录旧序1 3篇及新修姓氏、凡例,图绘,卷末丛志;录寺观、古墓、轶事、纪异。
    《建置》中“里铺"类对里铺沿革和当时里铺数目,载较详。(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7、[民国]《盐山新志》三十卷
    贾恩绂纂,民国5年(1916年)铅活字本
    贾恩绂,字佩卿。本县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举人。民国3年(1914年)贾恩绂主持修纂《直隶省通志稿》后,邑人怂恿重修县志,贾氏以个人之力,独修县志。除刻资由本县筹拔,其余一切费用皆由贾氏独任。
    新志“不袭正史,不避创格,多创而少因,”编成30卷,分为4略,1 6篇。依次为:疆域略,下辖经界、沿革、古迹3篇;法制略,下辖建置,设官,赋役、新政4篇;文献略,下辖职官、氏族,人物,艺文4篇;故实略,下辖物产、谣俗、兵事,金石、轶闻5篇,后附旧志序跋l 6篇。
    《建置篇》中“学校”类详列了庙学,书院、义学、县立高等学校、官立初等学校、公立高等学校的沿革变迁以及学生、教学、经费来源等资料。《赋役篇》详列各种赋税收支情况,尤以陋规为详,称“盐山差徭既轻而积重者,皆在于陋规"。兵事篇有捻军、义和团资料。轶闻篇有清末肇和舰起义进攻上海制造局为大副王楫破坏经过等资料。 (南京图书馆藏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