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沧州(含沧县)
1、《沧州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2、《沧州志》四卷
明·廖纪纂。
廖纪(1526年前后在世),明大臣。字时陈。东光人。原籍广东陵水那亮乡(现海南万宁礼纪贡举村)。弘治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为六部九卿之首,又称作天官、太宰、冢宰。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
3、[万历]《沧州志》十卷
明·王绪万历十二年(1584)修。
王绪(1548年前后在世),明官员。字子业,号月川。沧州人。松江府通判王国实之侄。官县丞,以事挂冠归里,与同邑刘焘论及州志,刘焘并鼓励完成其叔王国实未竟之事业,修成《沧州志》,刘焘为之作序。
4、[万历]《沧州事迹》一册
明·卢廷选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
卢廷选,福建莆田进士,万历二十二年知州事。
5、[万历]《沧州志》八卷
(明)李梦熊修 顾震宇纂,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李梦熊,山西长治人。举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任沧州知州。
顾震宇,昆山人。举人。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沧州学正。
沧州,汉代为勃海郡地,北魏始置沧州,其后屡有废置,元仁宗延裙年复置,隶属河间路,明代因之,隶属河间府,辖盐山、庆云、南皮三县。
沧州旧无志,明万历间邑人王绪撰有《袱沧考略》1 0卷。明万历三十年(1
602年),李梦熊“购得原稿若干卷",公余读之,产生增补之心,遂组织人重修,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 603年)修成。
书分6志,依次为:疆域志,创修志、田赋志、人物志、故事志、艺文志。含5 2目。
此志已残,缺5、6两卷,卷5为《故事志》,卷6为《艺文志.记表》。所存部分田赋志中,“地亩”类载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丈田地后所得各种名目田地的数目;“税粮"类收载夏麦,秋粮、官绢,银钞、马草等数起运各处的详细数目;“马政”类记录了草场状况、征银数额和马政之弊;“均徭”类记录了一条鞭法的实行情况;“盐政”类载有境内官盐、私盐状况。
http://s9/mw690/002ZN2jQzy7fQsBrrBuf8&690
此志虽修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然职官类载有知州王三锡三十四年(1
606年)上任,三十八年(1610年)离任升庆阳知府条,故该书当为三十八年(1610年)后刻本。(北京图书馆微缩胶片)
6、[康熙]《沧州新志》十五卷
(清)祖泽潜修 王耀祖纂,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
祖泽潜,辽东宁远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清康熙九年(1670年)任沧州知州。
王耀祖,滑县人。由举人任沧州学正。
沧州,明代隶属河间府,清代因之,下辖南皮,兴济、盐山三县。
清康熙十一年(1 67
2年)因修一统志需要,令各地修志,于是,祖泽潜委托学正王耀祖主持,并让州学生员参加,当年修成。十三年(I
674年)继任李永纯付梓刊行。
书分10志,依次为:天文志、疆域志、建置志、田赋志、礼制志、官师志、兵防制、人物志,掌故志、艺文志。含子目7 3。
此志今已残,缺7、8两卷,卷7为《兵防志》,卷8为《人物志》一部。“地亩钱粮”类详载各种名目土地的赋税数、归折数及当时统一归户部管理的原归各衙门起运的名目与数额。(北京图书馆缩微胶片)
7、[康熙]《沧州新志》十五卷
(清)闵三元续修 肖载续纂
余其俏订正,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本
闵三元,辽东广宁人。贡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沧州知州。
肖载,顺天涿州人。拔贡。沧州儒学训导。
余其俏,湖广人。清康煦十五年(1 674年)由内院供事转任沧州州判。
沧州新志,清康熙十三年(1 674年)由时任知州李永纯刻成。十九年(1
680年)七月,知州闵三元接到上峰增修志书文书,即召集肖载组织续修。在前志基确上,增加以后资料,不逾旬而报竣(本志<闵序))。
续修之志,体例一依前志,增补形式有二,一为直接续补于后,如《官师志》中增加了州判、吏目名单,《兵防志》中增加了驻防把总名单,《人物志》中增加了恩贡、岁贡、准贡、省察、武进士名单;另一为增刻数版,书口处署名《续修沧州新志》,内容全为康熙十三年后资料,如卷4《田赋志》后增加11版,为户口丁徭、地亩钱粮、起运、留存数目;卷6《官师志》后增加4版,为官制、牧伯、训导、驿丞;卷8、9《人物志》后增加1
2版,为寓贤,乡荐,赠封,甲榜、太学、武术、孝投、义士、节烈、贤淑;卷10《掌故志》增加一版,为灾祲jìn。(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http://s4/mw690/002ZN2jQzy7fQsChQH113&690
8、[乾隆]《沧州志》十六卷
(清)徐时作修 胡淦等纂,清乾隆八年(1743年)刻本
徐时作,字邺侯。福建建宁人。清雍正五年(1742年)进士。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邢台知县升任沧州知州。
胡淦,江苏武进人。举人。
沧州志书,自康熙间续修以来,已有60多年未修,清乾隆七年(1 742年)徐时作上任后,修州志,“阅半载而告成。”
(本志(徐序))
分目依次为:星野、疆域、沿革、建置、学校、祠祀、礼源,物产、赋役、盐政、兵防、职官、选举、人物、纪事、古迹、遗闻、艺文。
《礼制》对各种礼仪,如朝贺仪、开读礼、宣讲圣谕’新官到任礼、复任礼、宾兴礼,乡饮酒礼,射礼等程序和规格记载较详。《赋役》中户口丁徭,地亩钱粮均抄自《赋役全书》;《盐政》对历代盐政沿革、变迁灶丁征银,历代盐政官员姓名等记载特详。(天津市图书馆藏书)
9、《沧州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10、[咸丰]《重修沧州志稿》
(清)沈如潮等修
董友筠、叶圭缓等纂,清咸丰间修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即天津图书馆所藏稿本之缩微胶卷。
此稿不著纂修人,仅存人物部分。始于明成化五年(1 469)进士南京户部尚书张缙,止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
844年)举人山东候补知县曹云汉,共208人。
《民国沧县志》卷l
5《志余》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知州沈如潮、前祁州知州归安吴增嘉、州人前金衢严遭董友筠等《续修沧州志序》。吴增嘉曰:“辛亥(咸丰元年)之秋,沧州刺史沈君月梅(如潮)寄书曰:州志修于乾隆八年,迄今已越百,其乡之先达董公柯亭(友筠)先生惧文献之无征,有志于重修。州之绅富咸乐于从事盛举也,求可以任总修者,曾以奉荐,其有意乎!。当以芜陋不足以副斯任辞。次年壬子(咸丰二年)正月,刺史去访寓室,复以为言,且述先生相须甚切,亦未敢即许。至四月,刺史专使致书,并奉先生币以来,未谋面而心倾。感延揽之盛节,袱被登车。”清咸丰三年(1
85 3年)九月,太平军破沧州,知州沈如潮死事。五年(1 85 5年)二月始又重修,邑人叶圭绶、王国均续成,然终未付梓。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书)
11、[同治]《沧州志》
清·于光裒纂。同治十三年(1874)续修。
于光衰(1872年前后在世),清沧州人。
12、[民国]《沧县志》十六卷卷首一卷附文编二卷
张凤瑞
徐国桓等修 张坪总纂,民国22年(1 9 3 3年)天津文竹斋铅印本
张凤瑞,字祝升。河北丰润人。前清举人。民国18年(1929年)任沧县县长.
徐国桓,字仲辅。江苏人。民国20年(1 9 3 1年)任沧县县长。
张坪,字蓉坡。河北献县人。孝廉。
沧县志书,自清代乾隆年间修成之后,其间虽经咸丰、光绪两次续修,但均未成书,民国20年(1931年),“四月,省府令各县以志料上",县长张凤瑞组织士绅重修,由献县孝廉张坪主修,书将成而张凤瑞离任、由继任徐国桓继续主持纂修,终成l
6卷、50万言的《沧州县志》。(本书(徐序>、<张序))。
书分4志含1
6目,依次为:方舆志(疆域、河流、建置、古迹).经制志(赋、行政)、文献志(职官、人物,艺文)、事实志(宗教、生计、礼俗、金石、轶闻、志余、大事年表)。
《方舆志》中“疆域"目之下土壤类,以图表加说明形式详细介绍了沧县各区、乡土壤类型,适宜何种作物等资料;“建置"目下交通类记叙了本地交通由漕运、牲畜车发展为邮政、电报、电话、铁路、汽车路、卫河、大道的变更发展和经过;《文献志》中人物目立“武术”一类,收载武术名家24人,其中包括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大刀王五。(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二、东光县
1、[正德]《东光县志》六卷
明·廖纪修。正德十六年(1588)修成。
2、[万历]《东光县志》四卷
明·佘良弼修,王嘉言纂。万历三十二年(1604)修成。
佘良弼,湖广巴陵人,知县。
3、《东光县事迹》一册,未著撰人。
4、[崇祯]《东光县志》十卷
明·邵建伟修。崇祯八年(1635)修成。
邵建伟,河南荣泽人,知县。
5、[康熙]《东光县志》
清·王九鼎修,宋可继纂。康熙十二年(1673)修成。
王九鼎,陕西三原人,知县。
6、[康熙]《东光县志》八卷
(清)白为玑修
冯樾纂
白为玑,奉天铁岭人。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任东光知县。
冯樾,真定宁晋人。举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 690年)任东光县儒学教谕。
汉代始置东光县,属渤海郡,隋代属平原郡,宋代属永宁军,金代改为观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复为属景州,明代隶属河间府,清代因之。
东光县志,创修于明正德间廖纪,再修于万历间佘良弼,三修于崇祯间邵建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王九鼎四修。白为玑上任后,即有心重修,因连年饥馑而耽搁,三十二年(1
69
3年)夏,此事又提,“乃集邑绅士诸君子开馆芹宫,备饮馔,给笔礼,历数旬日,分局编纂”,“阅三月书成。”(本志(冯序)(李序>)
全书8卷,4
7类,依次为:卷l建置、星野、机祥、封建;卷2乡里、山川、河防、形胜、古迹、桥梁、市集;卷3城池、武备,县治,学校、行署、坊表、风俗、祀典;卷4户口、田赋、方物;卷5封爵、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卷6进士、举人、贡士、例监、掾史;卷7忠节、孝行、勋业、文学、隐逸、义行,贞烈;卷8诰敕、表、疏、记、文、诗。
学校类对义学田的数目、分布、坐落记载较详。田赋类详载明清两代数次规定的各种土地的赋税数额,收支情况与盐政资料。
本志修成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当时已付梓。此版本后附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张梦麟所撰“重修东光学宫记”一篇,其余内容未有变动。因而,此版本当为道光二十年补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
7、《东光县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8、《东光县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9、[光绪]《东光县志》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周植瀛修
吴浔源纂,清光绪十四年(1 88 8年)刻本
周植瀛,字锦川。浙江嵊县人。监生。清光绪十年(1 884年)任东光知县。
吴浔源,字棠湖。宁津人。举人,曾参与修撰《畿辅通志》。
东光志书,自康熙三十二年续修以来,已有近200年,其间虽有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肖德宣组织廪膳生马德潜等人采访资料,未及成书而止;同治末年,因修《畿辅通志》需要,各州县修志,河间知府濮庆孙、东光知县陈锡麒等又谋修志,马德潜子马春甸亦参与其中,修成县志8册,惜未刊行。清光绪十年(1
8 84年),周植瀛任东光知县,十二年(1 8 8
6年),邀参与《畿辅通志》纂修的吴浔源主修,在同治旧志的基础上,加以增删,终成新志1 2卷。
全书9类,依次为:舆地志,田赋志、学校志、经政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稽志。
《舆地志》中“市集”记载了当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数种集市的地点与沿革;“书院”载有书院存款数及书院章程8条。(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附:关于历史上东光县志的六次修编
东光县志的正式修编始于明代正德六年,即1521年。在此之前何人创编已无文字可考。在这方面,明人廖纪功不可没。廖纪,原东光码头镇人(旧志载码头西四里,大概为河西廖庄)。廖纪为明宏治年间庚戌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曾著有《四书管窥》四卷(见清《四库全书》),亦曾参与编撰《沧州志》的工作。廖纪登进士后,曾看到一本从县库中拿出的所谓东光县志,看后大失所望,因为“览其纸不过十余张,所书不过二十余事,且事无统计,言亦鄙俚,甚不足观。”此时他虽居朝为官,但仍念念不忘东光家乡地方史志的编撰工作。后来,他利用编撰《沧州志》的机会,开始着手《东光志》的修编,终于明正德六年编修成书六卷。这可以说是东光历史上第一部规范的、全面记载东光人文历史的县志,以后的五次修编(不包括1999年的那次修志),均以此为始。
从明正德十六年(1886年)的第一次修志到清光绪十二年(1521年)的第六次修志,共历360余年,中间间隔年数或长或短,时间不一。
在封建时代县志修编中,知县做为一县之长,自然是修志的组织、领导和审定者,除为志做序外,有些还亲自参与编撰、修订。这六次修志的主要领导人是:
第一次,
明正德十六年,吏部尚书,廖纪,东光码头人;
第二次,
明万历三十二年,知县,佘良弼,湖广巴陵人;
第三次,
明崇祯八年,知县,邵建伟,河南荣泽人;
第四次,
清康熙十二年,知县,王九鼎,陕西三原人;
第五次,
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白为玑,奉天铁岭人;
续修,道光二十九年,知县,萧德宣,湖北汉阳人;
续修,同治十年,知县,陈锡麟,浙江海宁人;
续修,同治十三年,知县,陶治安,浙江会稽人;
第六次,
清光绪十二年,知县,周植瀛,浙江嵊县人;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旧志,就是清光绪十二年由知县周植瀛所领导修编的这套县志,共十本十二卷。
三、河间
1、[元]《河间图经》二册
见《太平环宇记》六十七。
2、[天顺]《河间府志》二十卷
明·贾忠天顺年间修。
3、《河间旧郡志》
见《大明一统志》·河间府·风俗。
4、[嘉靖]《河间府志》二十八卷
(明)郜相修,樊深纂。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以后刻本
郜相,字立之。山西泽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工部郎中升河间知府,后升长芦运使。
樊深,河间人。
河间府,汉初为河间郡,后屡有废置,元初置河间路总管府,明洪武初河间府隶属北平布政使司,永乐初改隶京师,下辖景州、沧州二州,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吴桥,东光、故城、南皮、盐山、庆云l
6县。
河间古无志,明嘉靖七十年(1 5
38年)郜相上任后,“乃托诸司谏樊君深,爰修次焉”,“稽诸坟典,质诸谱牒,参之旧辑,摘以新闻”,于明嘉靖十九年(1 5
40年)修成。
书分l
6志,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宫室志、河道志、风土志、财赋志、典礼志、恤政志、武备志、世系志、寓贤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其志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志前有小序,后有樊深按语。《河道志.漕运》详载金以后漕运沿革及明代漕运情况及组织;《风土志》中“风俗"类对一些特殊风俗,如农俗、末俗、救俗、正俗、劝俗等记载较详;“马政"类收载各州、县种马及寄养马数目;“盐政”类详载长芦盐场建置、行盐地区及各代盐政资料;《武备志》“兵制”类详载本府及各州、县军事组织;“兵变”类即本地军事大事防。
本志各序均署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然宦迹志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材料,刻本当此后开雕。(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书)
5、[万历]《河间乘史》四卷附录一卷
(明)赵完壁纂修,明万历十九年(1 5 9 1年)刻本
赵完壁,陕州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十六年(1588年)任河间县知县,后升户部给事中。
河间县,秦代为武垣县,属上古郡,东汉属河间郡,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河间县,属河间郡,金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改为瀛县,属河间路,明代又复为河间县,属河间府。
河间县本无志,赵完壁上任后,“修政之余,,命一二博士弟子取府志所载摘而辑之,更命增厥所不及者而为之删芜存朴,详质斧浮,以成一家之言”,撰成《河间乘史》4卷。(本志赵氏<后跋))。
此志已残,只余卷4和附录一卷。卷4为列传,收录卫绾、刘辅,刘鲧、张衡、张方、冯景、张浚、张署、张文蔚、王令温、杨信、卢怀中、龚夫、包孝肃14人单传和儒林传、忠义列传、孝义列传、贞烈传、程信传、樊深传、薛尚义传、侯寿传,其中樊深、薛尚义二传辑自本人墓志。附录大多为题名碑防。
(北京图书馆缩微胶卷)
6、[万历]《河间府志》十五卷
(明)杜应芳修,陈士彦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杜应芳,湖北黄冈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四十年(1 6 1 2年)由北京刑部郎中调任河间知府。
陈士彦,浙江钱塘人。宁津县教谕。
河间府志,前修于嘉靖年间,后失修已逾70年。明万历四十三年(1 6 1
5年),杜应芳将旧志按类付之不同人增补,一个月后汇送他处,再行裁订,6月而成书。
书分22志,依次为:分野志、地理志、建置志、古迹志、宫室志、庙学志、河道志、风土志、财赋志、典礼志、武备志、恤攻志、世系志、寓贤志、宦迹志、人物志、选举志、宠赍志、宸翰志、献纳志、艺文志、闰谭。每志前有小序。
今志已残,缺4、8两卷,卷4为河道志、风土志,卷8为《宦迹志》一部,“前代宦迹"一类。所余各志中《山川志》详于水,对于境内水遭流向记录较详;《财赋志》中“户口"类收载由汉至明万历间历代人口数、田地数及赋税数;“马政"类载有境内马政形况,并力言马政害民之苦;《武备志》中“兵制”类记录了各代兵制及河间府三卫情况及清军之弊;《献纳志》即历代奏疏;《闰谭》即杂记、遗文佚事。(北京图书馆藏缩微胶片)
7、《河间府志》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
8、《河间府图志》二册
卷数撰人无考。见《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
9、[康熙]《河间县志》十二卷
清袁元修,杨九有纂。康熙十三年(1674)刻本。
袁元,字北海。安徽天乐人。清顺治九年(1625年)进士,文林郎。清康熙十一年(1 67 2年)任河间知县。
杨九有,字截庵。武清人。进士。清康熙十二年(1625年)由永年县教谕调任河间县儒学教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