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2.3《整数指数幂》说课

(2015-01-06 11:05:57)
标签:

股票

分类: 说课与评课

15.2.3《整数指数幂》说课

龙坪中心学校   杨小英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十五章 整数指数幂。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较为重要知识点之一。这是在学习了整数的正指数幂的基础上,对整数的指数幂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整数的负指数幂等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于是我认为,本节课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正指数幂,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刚学过的知识整数的负指数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入,所以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 a≠0n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熟练运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根据规律探究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类比、找规律、严密的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学习重点确定为: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学习难点确定为:掌握并运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以“三学小组”教学模式为主线,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自主预学、合作互学、展示竞学、精讲导学、小结评学、拓展提升、检测固学”,环环相扣,展开教学。采取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也鼓励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习惯。

三、教学设计:

() 、自主预学引新知:

活动1你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m ·an=a(       )mn为正整数)

(2)幂的乘方:(am)n= a(     ) mn为正整数)

(3)积的乘方:(ab)n= a(    )b(    ) n为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m ÷an=a(     ) (a≠0, mn为正整数且m>n)

(5)商的乘方:  n=      (b≠0n为正整数)

(6)0指数幂:a0= _____ ( a≠0 )

[设计意图]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是本节课深入研究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合作互学探新知:

活动2 思考:a≠0时,a5÷a3=            

           a≠0时, a3÷a5=?为什么?

方法1.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计算: a3÷a5 = a(   )-(   )=      

方法2. 利用分式的约分计算: a2÷a5 =  =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a≠0时,a-2=        

由上述计算过程猜想:                 

归纳: n是正整数时,a-n属于分式,a-n=______ (      ) ,也就是说 a-na≠0an    

活动3练习:  132=_    30=_     3-2=___ _;

2(-3)2=    (-3)0=__  _(-3)-2=_____

3b2= _   _,   b0=_     ,   b-2=____(b≠0).

活动4引入负整数指数幂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扩大到全体整数,现在am 中指数m可以是哪些整数?am各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整数指数幂。

()展示竞学用新知:

活动5思考:引入负整数指数和0指数后,am ·an=  (mn都是正整数)这条性质能否推广到mn是任意整数的情形?计算下列各式,并判断各组式子有怎样的关系?

1a2· =          =         则: a2·a-3        

2 · =         =     则: ·       

3 · =        =         则: ·      

即:  am ·an=  (a≠0mn     )

所以,引入负整数指数和0指数后,am ·an=   这条性质    (能或不能)推广到指数mn是任意整数的情形。类似地,幂的运算性质都    (能或不能)推广到指数mn是任意整数的情形。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活动6化简下列各式,使结果中不含负指数:

1    2  ÷       3(  )-2 

活动7化简,使结果中不含负指数:  a-1b2)3

变式训练: (1)(2a-1b2)- 3      2a-2b2 · (2a-1b2) 3  32a-2b2÷(a-1b2) 3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四)、小结评学点新知: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几方面进行归纳。

() 拓展提升强新知:

活动8问题:如果等式  有意义,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如果式子   有意义,求x的取值范围。

(六)、检测固学固新知:

1. 计算a2·a-4·a2的结果是( A1  Ba-1     Ca    Da-16

2. 下列四个算式(其中字母表示不等于0的常数):a2÷a3=a2-3=a-1=

x10÷x10=x10-10=x0=15-3= = 0.000 10=10 0000

    其中正确算式的个数有( A1    B2    C3    D4

3.计算:(1) (x3y-2)2                                (2)x2y-2·(x-2y)3  

(3)( ) ÷(- )   (4)

拓展提升、检测固学业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四、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收获是:

1、以旧引新,自然顺畅。由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引入a≠0时,a5÷a3=?的计算而引发问题:a≠0时, a3÷a5=?为什么?向学生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自主的去探索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教学设计一共有8个活动,每个活动之间联系紧密,层层递进。比如活动1中复习到同底数幂的除法,然后在活动2中便出现一个“a5÷a3=?”引入新知,在活动2中得出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后便展示了一个活动3中的练习,不仅巩固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而且为归纳活动4中的“引入负整数指数幂后,指数的取值范围就扩大到全体整数,现在am 中指数m可以是哪些整数?am各表示什么意思?”作了一个铺垫,紧接着出示了题组:“(1a2· =      =    则: a2·a-3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负整数指数幂的特点及应用,同时在此基础上出示了活动5中第(2)(3)两个题组,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归纳得出“幂的运算性质都能推广到指数mn是任意整数的情形。”然后趁热打铁展示了活动6和活动7让学生应用性质解决问题,为了强化新知的应用,又展示了活动8拓展提升。可谓是低起点,小坡度,步步为营,节节取胜。

3、精讲巧变,拓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是探索新知,还要会应用新知。拓展延伸也不是一味地重复式地单一的进行简单的计算或解答,所以我对例题

a-1b2)3 进行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变式,让学生明确这类式子处在算式中不同的位置时就如何进行计算,同进也复习巩固了幂的运算性质及分式的计算。再一个就是问题:如果等式  有意义,求x的取值范围。变式为:如果式子   有意义,求x的取值范围。这是一种题型相同、知识不同的变式,强调知识点在应用中的深化。

4、巧引妙导,培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动手去计算,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自信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也获取了更多学习的自信心。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以“三学小组”教学模式为主线编制了导学案,并进行了有序而且有效的教学,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当然也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能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待我日后的教学有更大的改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