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报》(香港地产风云录之三)地产界的隐形富豪“铺王”
(2013-09-10 13:07:18)
标签:
财经 |
分类: 理财 |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不少原本活跃于商铺市场的投资者,大都已淡出市场,甚至销声匿迹。唯独有“铺王”之称的邓成波,过去两年仍大手出击,斥资6亿多港元投资于商铺市场,表明其铺坛霸主的地位仍然不倒,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投资窍门的兴趣。
在香港地产界铺位市场纵横二十余载,人称“波叔”的邓成波,已年约70。出身贫寒,白手起家,20岁时曾作过霓虹灯招牌学徒,60年代后期,他认为经营霓虹灯招牌生意前景有限,于是在友人的介绍下,开始投资住宅。
香港地产业不仅是香港经济的龙头产业之一,同时也是香港经济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部分。地产界的大蓝筹公司固然家大业大,巨富大亨也是闻名遐迩,但他们并不能构成香港地产业的全部。
除了人们熟知的住宅、商用和工业用楼的发展之外,香港还有很多人经营中小商铺、停车场的买卖与出租,在炒楼高峰期,甚至排队买房的号码,都能炒到最高纪录的200万港元。
香港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功利性和娱乐性的地方之一,人们喜欢给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冠以各种XX王、XX神以及XX超人之类的称号。
这次我们所讲的是一位专靠商铺买卖和出租赚到了十亿身家的“铺王”。
这位铺王,是人称“波叔”的邓成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不少原本活跃于商铺市场的投资者,大都已淡出市场,甚至消声匿迹。唯独有“铺王”之称的邓成波,过去两年仍大手出击,斥资6亿多港元投资于商铺市场,表明其铺坛霸主的地位仍然不倒,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投资窍门的兴趣。
在香港地产界铺位市场纵横二十余载,人称“波叔”的邓成波,已年约70。出身贫寒,白手起家,20岁时曾作过霓虹灯招牌学徒,60年代后期,他认为经营霓虹灯招牌生意前景有限,于是在友人的介绍下,开始投资住宅。
初期他投资在香港西环一带的楼花,收获不大。70年代初,他又转移阵地,开酒楼,由于在打点酒楼时,经常接触到附近商铺的讯息,久而久之,开始染手该区的铺位。据地产界人士估计,由于当时投资铺位所需资金非常少,所以在此之前,波叔已经应该有了第一桶金。
波叔踏足铺坛几十年,香港地产市道也经历了多次起伏,特别是1997年金融风暴这一劫,一些原本活跃于铺位市场的重量级投资者,包括前一阵因欠债而企图自杀的“地产神童”罗兆辉,都沉寂下来。只有波叔迅速于1999年东山再起,“铺王”地位仍很稳固。
由大改小 分拆出租
在赚取租金收入方面,波叔最为人称道的策略,是把大楼面的物业改为商场。最成功的例子,是旺角的电脑中心,该项物业之前是一家大酒楼,波叔在1991年以6000万港元买入。当时他看到深水土步的黄金电脑商场很受欢迎,而旺角是年轻人聚集地,所以就把酒楼变成了电脑中心。
波叔对这项投资显然十分满意:“旺角电脑中心三年的盈利已超过5000万元。”这个商场目前每月租金达200万元,而估计该商场多年来为波叔赚得的租金已超过了1.5亿港元的租金收入。波叔旗下同样由大楼面改建而得商场,在香港还有很多处,每月租金过千万。
除了正规收租获利之外,波叔还喜欢把物业租入以后再放租,赚以租金差价,就是所谓“包租公”的概念。这主要是由于向一个租客收租比向多个租客收租简单,管理上也容易的多,所以一些大楼面物业的业主,都愿意把物业租给“包租公”。比如,波叔以月租180万租入尖沙咀弥敦道的Update Mall,估计现在该商场每月租金收入约250万元,一转手每月就净赚70万,当然装修也花了波叔1000多万,该商场于1998年开业,估计装修费也已经回本。
波叔很善于与租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愿意以比较优惠的租金吸引大型商户,所以他旗下的物业,一般都租得很快。就像波叔在1999年初租入的的尖沙咀中艺国货商场的铺位时,由于当时零售市道低迷,很多人并不看好。但后来Hard Rock Café和时装名店Calvin Klein等大型商户纷纷进驻,反映出波叔一向维持与大商户关系,并没有白费功夫。
重视大客户,不等于忽视中小租户。在新天地售卖女士内衣的吴小姐说:“新天地开张之初,波叔曾到商场巡察过几次,询问商户的生意情况,更向每个商户惠顾200元,所以商户对他的印象很好。”
赚取租金收入之外,波叔还同自己的租户合股作生意,一般是该租户与波叔平分店内的装修费用,租金就以该店营业额的10%到20%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波叔可以分享该店盈利的一半。在这方面,波叔是眼明手快,1997年时,有位租客在尖沙咀经营时装,由于当时生意理想,就想扩租,波叔抓住机会,于饭局上了解这位租户的生意发展,最后邀请这位租户一起合作这门生意。
铺位买卖 货如轮转
在铺位的买卖方面,波叔同样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只要回报率高的话一般要达到10% ,不分地点,他都乐意尝试。他的铺位遍布港九新界。比如就新界来说,除了是楼市高峰期之外的炒卖热潮之外,元朗的铺位多是由当地的乡绅和商户才会投资,很少有外来人涉足,但波叔在元朗也有不少的投资。当然为减低风险,一般波叔都会选择与当地投资者合作。1990年购入元朗的商铺,到去年出售,获利超过了2000万港元。波叔在购入地点稍为偏远一点的商铺时,不在乎该区人口多少,而是要看这些商铺周围的交通状况,特别是面向地铁站出口的,他都认为人流将会有保证,投资价值很高。
波叔在出售物业时,往往不会赚到尽,让下一手买家也有一定的赚钱机会,最终使得市场更加活跃。当然,波叔此举也可以使自己尽快套现。1996年,波叔曾经在香港市民购物闹区——西洋菜街购入时装店Baleno的铺位,买入价为4300万港元,其后以4800万元转售,而据当时的市场行情,这个商铺的价格应在5000万元以上。
金融风暴之后,波叔在铺位买卖市场上也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却并没有闲着。为了避免使自己在金融风暴前签订合约履行中一败涂地,1998年一年,波叔都在为“踢契”奔忙,所谓“踢契”,就是买卖双方签署合约之后,其中一方以对方未能履行合约为由,要求解除合约。虽然“踢契”很麻烦,也很辛苦,但成效不小,解除的合约总值超过了10亿港元,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波叔的本事的确不小,有时候还能从对方手里,讨回部分订金,即使是像新鸿基地产这样的大公司。
处理完“踢契”事件之后,波叔再度活跃于铺位市场,1999年开始,波叔不但自己投资,还与友人合作炒作铺位,以求铺位市场能够再度活跃。市场人士认为,由于波叔手上仍然持有大量商铺物业,如果市场能够转活的话,对他相当有利。除了商铺,波叔也涉及与此有关的其它租务,他曾替一家澳大利亚公司,以4000多万元购入香港一小区的100个停车位。
2000年初,零售市道开始好转,波叔趁机出货套现,当时他一次在市场上放售9项物业,如果全部成交可套现1亿元左右。
上市之心 九折不悔
波叔于1996年至1997年曾计划把旗下的商铺物业上市。1997年,波叔为了增添上市的筹码,一年间动用18亿港元,以高价购入多项商铺物业。在1997年的高峰期,波叔拥有的商铺物业,市值达50亿元。然而,1997年10月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使波叔的上市梦想瞬间破灭,旗下商铺的价值急剧下跌。到1999年初,一、二线商铺的价值,比高峰期下跌了30%到50%,怪不得波叔忙了一年的“踢契”!
但上市仍然是波叔的目标,他说:“公司的资产贬值了不少,即使现在上市,作用都不大。但公司有很多物业,当然是转为公众公司比较好。”但他也承认,现在还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一切要视乎将来的经济表现和市场气氛。
波叔从事商铺生意,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行业,及不同行业的人,所以波叔参与的生意也是五花八门,从影视店、寿司店、养老院、眼镜店、车行及酒楼等等。目前他拥有超过100项商铺物业,估计身家超过10亿港元,尽管年纪已大,但工作态度却是一丝不苟,虽然平常事务繁忙,但如果有代理向他查询有关他的物业事宜,不论是以前认不认识,有多大可能成交,他都尽量在第一时间回复电话,而且相当有礼貌。
山外有山
除了邓成波之外,香港“铺坛”还有很多隐形富豪,比如有一位叫石鉴辉的,曾在1998年一次以4.2亿港元购入7个商铺,每个商铺约200平米,轰动地产界。他的策略与波叔不同,就是只买不卖。市场人士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在金融风暴之后,很多业主因之前过度炒卖或者极度看淡后市,纷纷急于出货套现,市场上充斥着不少有着10%以上回报的优质一线铺位。不过,最轰动之处,却是这位石先生是完全以现金成交,这在香港,是极为罕见的。这桩生意的代理行经理说:“签合同那天,我陪石先生到银行去买一张3亿港元的本票,以作订金之用,那间银行的职员把我们当成皇帝一样。”他又笑言:“那天我把那张本票放在我衬衫的口袋里,到今天也没舍得洗这件衬衫。”
■《新地产》特派香港记者 虎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