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与扬州天宁寺

(2013-10-21 16:26:59)
标签:

杂谈

扬州八怪的郑板桥与扬州天宁寺

 

——陈世和——

 

扬州天宁寺与高旻寺、金山寺和天童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位于扬州市城区北部,原为东晋谢安私宅,后改宅为寺,初名兴严寺,北宋时易名为天宁禅寺。到了清代,天宁寺声名显赫,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均住在此寺,可见天宁寺已具有皇家寺庙之尊。

然而,使天宁寺名扬天下的除了其显赫历史外,它在清代以佛教的博大胸怀接纳了一批穷愁潦倒而志向高远的书画奇人后,也使它由高贵走向平和,正好印证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

在经常入住天宁寺的书画奇人之中,扬州八怪赫赫有名,他们是金农、罗聘、郑板桥、汪士慎、黄慎、李鲜、李方膺、高翔。扬州八怪以画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著称。这之中,又以郑板桥名声最大。

郑板桥三十五岁时,因读书寄住于扬州天宁寺。他在寺内与往来禅宗尊宿及其门人子弟交往甚密,在其交往的画友中金农、黄慎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曾在做官之前,在扬州以售画营生,他的画技高超,尤精兰、竹、石。或许是他客居天宁寺受禅法思想浸润多日的缘故,他对禅宗僧人石涛、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四画僧”的画法十分推崇。他擅长水墨写意,主张“各有灵苗各自挥”。他画墨竹,不仅表现孤高超俗,还借画竹发泄心中的愤懑,如他在竹画上题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在扬州天宁寺,如今设有扬州博物馆,馆内参观,当然“扬州八怪”的书画及其怪异史迹不能不了解。天宁寺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下榻之处,乾隆第六次南巡,院方请“八怪”之一的罗聘作大幅壁画,罗聘擅画佛仙人物,他是“扬州八怪”的总结性画家,画成之后,乾隆大为欣赏。“八怪”之中的金农也常寄寓天宁寺,他以诗人身份在寺院内做一些抄写经卷的工作,因此他说“高僧送米苦难得,残客索书佯不知。”金农在天宁寺内结交了李斗,高翔、郑板桥,他们义气相投,志趣相近,常常论经谈艺,修禅展技。

在天宁寺的馆藏中,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据说是郑板桥在59岁为建状元桥时题写,这充分反映了板桥在宦海风潮中,深感小人得势,仕途凶险。他虽为官清廉,品格高洁,但为了生存有时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郑板桥在扬州卖画十年,44岁时参加殿试考中二甲,为第八十八名进士,到50岁时,他到一个小城作县令,以后调往山东潍县为令。板桥一生坎坷,饱尝酸甜苦辣、寄人篱下之苦。他为人正直坚贞,恰如他最喜爱的竹子的高风亮节。他到潍县,情系穷苦百姓,他为此作了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是平常所看的自然青竹,而是节节升高、坚忍不拔之竹。他在画中题诗云:“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板桥的这画与诗,可以使人联想他的人品,板桥虽为知县,他毕竟从下层出来,深知民间疾苦。从衙斋传来箫箫的竹声,使他情系百姓,那修竹枝叶的扩展,只寥寥几笔竹叶,几句凝练的诗句,就道出了板桥的浓浓情意。可以想象他在潍县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是多么感人至深!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为令十二年,他为官清廉,公正断案。一日,有盐商将贩私盐的小贩扭送县衙,要求严惩。板桥见那小贩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知他为生活所逼,便生怜悯之心。按律小贩应当被戴上枷锁,当街示众。板桥叫衙役抱来芦席,用细木片作托,中间挖一个大圆孔,他又在芦席上画了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让小贩套在脖上,戴着芦枷在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来很多人围观,盐商的门被堵得水泄不通,盐商想惩治小贩,不料影响自己,生意做不成,只好放弃控状,哀求县令郑板桥将小贩释放。从板桥处理此案可看出他同情下层民众,只不过板桥的修为学识受禅宗影响,显得有些无拘无束,自在任性。他既有给人当头棒喝的警醒,亦有幽默诙谐的反讽。

由于板桥为官,情系平头百姓,他开仓赈贷,捐廉代输,必然引起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最终他因不忍灾民饿死,未经上司批准开仓放粮周济百姓,遭到小人诬告之后,被撤职回家。

板桥的诗书画三绝影响很大,在他辞官之后,他又靠出卖书画为生。《竹石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以长折带皱画瘦石和秀竹,画面的墨竹挺拔修长,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立,坚忍不拔,风吹不倒。这是他通过笔下的“竹”将“节与瘦”相结合,突出自己的孤傲高洁的品性和高风亮节的化身。板桥在《竹石图》中的题诗更为精彩,在后世流传之广,超出他的预想。他在《竹石图》中题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一出,成为传世佳作,被人们广泛引用。可见郑板桥借竹直抒胸臆,表达了不屈服挫折的坚劲。他说“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他豪迈洒脱的气质反映出他的作品不是一般人画花梅兰竹之作。传统的梅兰竹多为娱乐性主题,而板桥笔下的兰竹已经人格化了,寄托着人生不屈的坚劲和深邃的意境,正所谓“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他借画竹抒发了他遭贬官后的洒脱。

郑板桥画石头依然坚劲,无情的石头在他的笔下也画活了,如《柱石图》,郑板桥的画法别具一格,他在画图中央凸出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四周留空没有任何背景,孤石突立却有气冲云霄的气势。他在画上题四言诗云:“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此诗画龙点睛,将石头与人品巧妙结合,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板桥诗画应用,开后人无数法门。这里板桥借挺然突立的峰石,赞美陶渊明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蕴含他自己同样的遭遇和不屈的气度。

《荆棘丛兰石图》是板桥以兰花为主题的一幅代表作,他的题画诗同样十分精彩。他题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渔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他对兰花的要求也与常人不同,他认为做人要像兰花一样清淡、宁静、不浮不躁、不争艳。板桥匠心独运,他在咫尺画幅之中,于兰花丛中穿插几枝荆棘,让兰花与荆棘丛生,表达人生之途遇有小人。他说“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不能成君子。”表达了他的宽容雅量。

郑板桥的书法,通过他的题画诗体现出来,更能展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韵味。他的书法被称为“六分半书”。即以隶书笔法参入行草,后又融入楷、草、行等书体的成分,再加入画竹、兰之笔法,如此不足八分之意,因此板桥称其为“六分半书”。他的书法别具一格,他将行草隶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他题写于石壁之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皱法,既产生了立体形态美,又表现了石头的肌理感。他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书写形式变化多端,他不拘泥成法,他书写于画幅中的空白,行款得体。他有时长题于侧,有时短题于上下,他的手书,或纵、或横、或斜。那些贯穿于兰竹丛中、奇石之间的书写,灵巧别致,各字排列穿插且能互相关照。与其说是一种书法史上的创新,不如说是对前人成法的反叛。对于板桥的书法而言,观其形态,是书也是题,是诗也是画,画中有诗,诗中有书,即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相映成趣的诗画艺术,因而,板桥的诗书画作品一经问世,即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对此,悲鸿大师评价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扬州天宁寺殿阁巍峨,壮丽非常,虽然天之骄子乾隆皇帝曾多次流连于此,但郑板桥在天宁寺内寄宿读书售画的日子却是那样耐人寻味,他比乾隆皇帝在此的影响并不逊色多少。在天宁寺的扬州博物馆内,板桥先生的真迹作品的影印件为数不多,当然馆藏的展品也会应时所需,而有展有藏。但无论如何,扬州八怪特别是郑板桥的作品不可或缺,在观赏之中,我看板桥大人手执画笔,他“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板桥寥寥几笔,就将其择善固持、不从俗流的气度活脱脱地体现出来。

天宁寺及扬州博物馆的古朴雄浑,托举了杨州八怪与板桥先生的盖世才华。在我看来,只有跨进天宁寺不俗的历史门槛,才能厘清历史上混杂的渔龙,只有在这充满着古风古韵的神奇殿阁里,才能领略板桥诗书画三绝和“方知佛法浩漫漫”的仰天长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