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上海之行
标签:
爱因斯坦 |
http://s4/mw690/002WDg5mgy6WOI694Mre3&690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赴日本讲学访问途经上海
由海上闻人王一亭在家招待晚宴,上海文化教育界著名人士出席
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创造相对论的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22年,爱因斯坦应日本改造社邀请赴日本讲学,来回两次均途经上海。
出席晚宴的有,宾客爱因斯坦和夫人爱尔莎。招待的主人王一亭(1866-1938)是当时在政治、实业、社会活动诸方面颇有实力和威望者,亦是著名海派文人画家,与吴昌硕并誉为“海上双璧”。参加这次宴会的还有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哈尔、同济大学校长德国人斐司德夫妇,日本改造社代表稻垣夫妇,大阪
每日新闻社村田。招待的名义是中国文化教育界。国人出席这次宴会的除王一亭,还有大公报经理曹谷冰、总编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曾经在北京大学当过教授的张君劢、浙江法政学校教务长应时夫妇及其女儿应慧德等人。
在王一亭家宴之前,爱因斯坦夫妇欣赏了王一亭家摆设的金石书法、古物艺术品。席间,于右任致欢迎辞。爱因斯坦博士作了简要致答辞。宴会中,爱因斯坦对十一岁的女孩应慧德赞赏备至,应慧德以流利的德、英、法三国语言和爱因斯坦夫妇交谈,并朗诵德国名人诗篇。
这一切都还赏心悦目。但等到“国吃”一开张,却引起了爱因斯坦夫妇的强烈反感。花梨木云母石圆桌,银餐具水晶杯,八大碟八小碟前菜,八热炒四大件主菜,甜咸点心16件,两道汤品间演绎着菊花蒸蟹温酒赋诗的文人传统。窗外的戏台上,丝竹声声。这样的阵势,中国人是热情有加的“特色”款待,但却吓到了爱因斯坦夫妇。爱因斯坦对上海惊鸿一瞥,这顿饭却给他带来极坏的印象。他日后回忆道:“在那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连欧洲人也难以想象的悖德的美味佳肴。” 爱因斯坦的夫人爱尔莎惊呼:“光是这些粮食就足够我吃上一年的!” 晚宴9时结束,爱因斯坦夫妇于次日凌晨仍乘原船往日本。
请注意,爱因斯坦在评论这顿中国人的“国吃”时,用了很重的“悖德”这二个字。而爱因斯坦夫人爱尔莎则惊呼:“光是这些粮食就足够我吃上一年的!”也夸张地反映出这种奢侈浪费的惊人程度。
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发出如此严重强烈的反感?对照爱因斯坦对中国观感的日记,可见一斑。爱因斯坦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足三天时间,但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五分钱工资天天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晚宴上,主人的得意满足殷勤之态,真实而又夸张地反映出,这个民族,应该最有社会使命感,应该最有社会担当的知识阶层,却显示出最无道的“悖德”行为!
“悖德”,爱因斯坦选择的这二个字精当而充满鄙视。这顿饭,正是反映出了中国知识阶层价值取向的颠倒和猥琐。可想而知,这顿饭使爱因斯坦多么地厌烦恼怒憎恨,但是,出于礼节,他还必须陪着笑脸,体面地应酬这些所谓高雅的酒囊饭袋。
如此麻木的民众,如此价值颠倒的知识阶层,科学之光,相对论传播,对这片土地还有意义吗?爱因斯坦一定陷入了深深的疑虑和叹息!他对上海的印象非常糟糕,认为展现在面前的“实在是一幅悲惨的图象”(《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