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2-25 20:21:11)
标签:
教学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以后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课重点是:把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抽象,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而解决这难点要害是:把圆柱体的侧面积展开得到长方形及各部分和圆柱各部分间的关系。
4、教、学具:
学生课前准备的易拉罐、圆柱形纸盒或其他圆柱体以及彩纸、剪刀等。
二、说教法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易拉罐、彩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教学过程:
一、猜测面积大小,激发情趣导入
1、用你们手上的A4纸做一个尽量大的圆柱?(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的圆柱,另一种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的圆柱。)
2、这两个圆柱谁的侧面积谁大?为什么?
3、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刚才的环节中,用现成的练习纸,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做、比、评”中唤起对圆柱侧面积知识的回忆。
二、组织动手实践,探究圆柱表面积
1、我们把做好的圆柱加上两个底面后,这时候圆柱的表面积由哪些部分组成呢?(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
2、你们觉得这两个圆柱谁的表面积大?为什么?
3、刚才我们是从直观的比较知道了谁的表面积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办呢?
4、那现在你们就算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老师现在告诉你的数字是这张纸的长是31.4厘米。宽是18.84厘米。那你们会算吗?怎样算,如果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话可以小组讨论来共同完成。
5、汇报展示:
情况一:半径:31.4÷3.14÷2=5(cm)
情况二:半径:18.84÷3.14÷2=3(cm)
师:通过我们计算验证了我们刚才的判断是正确的。
接下来我们打开书翻到33页自学例2,从这个例题中你学到什么?
生:分三步来算,先算侧面积再算底面积然后把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加起来。
生2:这样做挺麻烦的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呢?
6、好!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补充第二种方法)
本环节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出:不同条件下用不同方法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分组闯关练习
1、多媒体出示题目。
第一关(填空)★
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
第二关★★
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第三关(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圆柱,它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高是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2、汇报结果,给予评价。
四、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反馈小结:
教学反思
1、自主探究,体验学习乐趣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打破了“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探究的舞台(也就是提出贯穿整节课的一个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学习乐趣。
2、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3、 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相互的交流中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归纳出计算圆柱表面积常用的三种形式,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