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初二(8)班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作业发布
(2013-02-19 13:02:58)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初二(8)班2013年2月19日(星期二)作业发布:
A、作业:
一、语文:
1、做作文:
题目:星期天(或:假日)的收获
指导:“文似看山不喜平”,安排文章结构,最忌平铺直叙。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帐,就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那是很难获得读者喜欢的。因此,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要有些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才能更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建议:可以用设置悬念运用巧合的方法,造成读者某种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要求:写一篇情节有波澜的记叙文,字数不能少于三页纸(指大作文本),绝对要杜绝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须由家长签名以证实文章的真实性;
2、做《走进文言文》P182-P183上《莽汉断棘》练习题;
3、别忘了给新学期的《点击》包塑料透明封皮。
二、数学:
1、练习册20.1;
2、预习20.2(1)。
三、英语:
1、抄默第一课单词;
2、预习P3课文。
四、物理:做《课课通》P98-P99上的练习题。
B、知识:
一、作家箴言:
我第一次投稿,是在鞍山上高一的时候。尽管在班里我被公认为是个“诗人”,老师在我的作文评语中还写过“语言十分简练、形象,具备了写诗的基本条件”之类的话,但投稿仍是偷偷摸摸地进行着。
我很担心投稿的失败。我曾设想,假如同学们看到了我的退稿,那么,我的那顶“诗人”的桂冠就戴不成了。还有,夸赞过我的老师也会大失所望。总之,很怕丢面子。
我第一学期写的三首诗,它们的成绩都是5分。《我爱鞍山》是我插班后写的第一首诗。记得把作文交上去以后,我一直忐忑不安,一是不知道作文课能不能写诗(我在北京上初中的时候是不能写诗的);二是担心老师不喜欢我的诗。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老师不但允许写诗,而且在讲评课上,我的稚嫩的诗还得到了王建瓴老师的好评。我记得他用那略带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朗诵了我的诗。他讲了诗的抒情本质,又从结构上概括了诗的内容,还从语言上分析了诗的特点。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因为他分析得很细致、很透彻,给我们增加了许多新的文学知识。
作文发下来以后,我急不可待地阅读着老师的“眉批”和“评语”。我看到的是老师用朱红的笔、工整的字,十分详细地批改、点评。他还在我的习作后面,准确地写了三点肯定的意见。这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会想起,从上小学到高中,这是批改最详细的一篇作文,批改的又是一首诗,这让我感到亲切,受到鼓舞。
过了不久,我再一次自由命题的作文课上,又写了两首诗,一首题为《海浪之歌》,一首题为《我心爱的》。这次的作文,老师虽然也给了5分,但我发现在评语中写了不少不足和写诗应注意的问题,如“在语言的含义上,还不够深刻,这是一个语言修养的问题;诗歌要求高度的形象和深刻的含蓄,在这方面希望你进一步掌握我们祖国的优美的语言,平时多阅读一些诗的作品。”对我第二首诗《我心爱的》评语是:“描写倒挺细腻生动,但是由于语言的含蓄性不够,所以让作者体会到的思想性也还不够强烈;所以,怎样要求语言的精炼和要求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你今后写诗的中心课题。”
对上述三首诗,我作了比较和修改,最后我决定把《我心爱的》这首诗投寄给报社。
稿子寄出以后,我又忐忑不安起来。我在想,如果让同学们拿到的是报社寄来的退稿信,我该怎么回答?
我天天到包揽前面去看报,希望我的诗能够见报。我很失望,一个星期过去了,我投寄的诗,如石沉大海。我又在想,编辑如果决定发表,一定会事先来信通知,于是我又开始等报社的来信。又过了一个星期,收发室的小黑板上写出通知,让我去取挂号信。
我拿到信一看,正是我盼望已久的报社来信。信虽未启封,我已认定是诗稿被采用的通知;我在想,如果是一封退稿信,何必要挂号!我这样想着,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我来到校园的一棵大树下,静了静心,启开信封,首先看到的是“退稿”这两个醒目的字!我又把编辑的来信看了一遍,证实了“不拟采用”的结果。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失败了,所幸的是没有第二个人知道。
今天,当我又翻开47年前的作文簿,重读那首《我心爱的》,还有王建瓴老师的评语,涌上心头的不再是沮丧、失望和羞愧,而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现在想起来,投稿怎么可能一次就成功呢!投稿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现在大家对于投稿的失败,给予了更多的理解,我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作者简介】金波,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出版有诗集《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童话集《小树叶童话》、《影子人》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评论集、歌词集等多种。
二、语林趣话:
这个成语来源于《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的西南面有风景秀丽的琅玡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边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的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子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去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
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