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教学工作中的学情分析问题

(2013-07-26 22:47: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考吧

谈谈教学工作中的学情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它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激趣引趣,使孩子们喜欢学习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愉悦,我们就应该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学情分析。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情分析呢?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情分析:

一、观察法:这是老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譬如,学生的言语、表情,或者与同学相处的状态,以及与老师的关系等,从各个细节方面观察,都能较好的了解到学生的情况。

二、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三、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四、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既要考虑学生整体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具体化,切记空泛化。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关注点会有所不同,教师应有所理解,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

    其实,只要教师有心,在日常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走近学生、亲近学生、留心学生,思于繁,行于简,才能逐步在繁杂纷乱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规律,逐步螺旋上升、积累经验,积极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