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贴画概述
(2015-02-08 11:09: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绣品拼布图 |
一、布贴画的来历
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底子多用白色,也可用其他颜色,视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定。布贴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和丝绸剪贴画相近似仅原料有别。
它以粗布为原料,用袋装染料直接高温染制成各种颜色,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的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受鄂尔多斯草原的影响和蒙汉民间艺术相互渗透,其民间传统艺术具有独特魅力。延川人在当地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从生活出发,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贴画。所谓布缝,就是大面积的拼贴,包括贴块、缝合、镶花和拼接;所谓补花,就是小面积的花饰纹样点缀,即在一块底布上贴、缝、镶上有布纹样的布片。
延川布贴画所表现的内容,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动物、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追求沉着和浓烈的色彩,在大胆夸张的画面之中开拓新意,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延川人着装戴饰,喜欢红、黄、蓝、绿,布贴画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灵手巧的延川人,把一块块不同形状的布块,便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布贴画,使之折射出当地固有的民族社会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和审美观所赋予的光彩。
布贴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和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有的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
二、布贴画的特点
儿童布贴画,是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最普遍的一种美术手工教学课目。它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运用零碎布块,创作出以动物、人物、花卉、风景等为题材的艺术品,表现出孩子们勤于用脑,自己动手,热情描绘大自然,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和精神风貌。儿童学习制作布贴画,能进一步提高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书介绍的布贴画,彩图精美,制作简便,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美观,具有较强的实用参考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手工美术教学的参考材料。
一些支离破碎的布屑有机地拼在一起,贴成种种艺术形象,顿时奇迹发生,化弃物为神奇,一幅幅画面产生了,人、景物活灵活现,而且有了情节、有了故事。这些带有主题性的拼贴画通过一定的比较具体的形象,具有情节性的画面表达某种主题,比如城市的繁忙、田野的优美等等。
或许是中国美术创作主流的进展所导致,或许是布贴艺术表现特征的制约,布贴画中具体形象模糊起来,情节逐渐淡化,怀就是美术圈内习惯说的开始“抽象”化了,甚至有些作品完全地“抽象”了。抽象,不是没有形象,面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以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以色彩适当配置组成一定的画面的“图形”,这种图形不需通过某种具体的形象或情节而直接地作用于观者的眼球,它们被称为“纯形式”的视觉形象。
这一类作品可能更适于表现抽象化的或完全抽象的图形。布贴的局限在于不擅长细微的刻画,不易以线条表达,其优点是具在较丰富而饱和的色彩的表现力,布的纹理本身就在某种有趣的装饰性。
布贴画不拘泥于具体的形象的“画面”,便于充分发挥布贴形式的优长,展现这种艺术的色彩、机理及其装饰性的表现魅力,充分表达作者的情趣和主观感受。
三、布贴画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能把技法熟练地运用于布贴画制作中。
2.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布贴画的制作,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3.在制作布贴画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及动手能力。
4.增强学生制作的乐趣,并鼓励学生们能通过布贴画制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5.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四、各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
1.使学生初步了解布贴画制作的步骤及基本的技法知识。
2.能对布料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
3.激发学生制作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二学段
1.能掌握几种常用的布贴画制作技巧并对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有初步的认识。
2.通过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布料的剪裁与粘贴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并养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学段
1.使学生了解布贴画的工艺技法知识,并能运用到合适的制作过程当中。
2.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并能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布贴画的创作。
3.通过学生的构思与创作能传递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各学段的内容
第一学段
整个图案的剪贴,如:整朵的花、整片的草坪、整棵的树、整个的动物等。
第二学段
整个图案的组合;大块简单图形的组合。
第三学段
较复杂的图形的拼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