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佛教圣地塔尔寺简介
(2012-05-30 00:34:39)
标签:
青海-旅游包车陈师傅 |
著名佛教圣地塔尔寺座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这座国家4A级景点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塔尔寺为什么叫佛教圣地呢?这里还被誉为“世界第二蓝毗尼园”。蓝毗尼园,是世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用“世界第二蓝毗尼园”来比喻塔尔寺,是因为被誉为“世界第二佛陀”的宗教大师宗喀巴就诞生在这里。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宗喀巴于1357年十月十日诞生在今日塔尔寺所在地。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曾把佛教推向新的境界,至今依然是藏传佛教的主流。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西藏圆寂。
知道宗喀巴大师的身世,您就知道塔尔寺为什么倍受尊崇的原因了。甚至有人认为,塔尔寺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
这是宗喀巴纪念塔,这正是一代宗教大师诞生的地方。宗喀巴的母亲想念在西藏的儿子,但儿子由于佛的繁忙无法脱身,就捎信嘱托母亲在他诞生的地方修一座塔,看见塔就如同看见儿子。1379年,也就是明代洪武十二年,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资助下,在塔尔寺建起一座莲聚塔,之后才有了塔尔寺。因此,宝塔在塔尔寺有着特殊的地位。
穿入雄伟的塔尔寺山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八座宝塔。在塔尔寺,还有如来八塔、过门塔、菩提塔、时轮大塔、镇山塔。
这些宝塔是按照《佛教尺度经》的要求创作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有的呈方形。塔底由青砖砌成,之上是白色塔层。洁白色的瓶形塔身,表示“白业”,也就是善业的意思,十三法轮分十三层,代表着佛教所说的十三天,顶部的仰盘上装饰着日月宝珠,表示与日月同辉。
在塔尔寺,一边看塔,一边去浏览佛殿。
祁寿殿,又叫“花寺”。这座精致的殿院里,菩提树一碧到顶,香气扑鼻,这块青石相传是宗喀巴母亲背水休息的地方。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右侧为普贤菩萨,前面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再前一点是无量光佛和白度母,中间是燃灯佛,两厢为十六罗汉,还有四大天王。这座殿堂是为祝愿当时住在塔尔寺的七世达赖健康长寿而建,也由于七世达赖撒过吉祥花,所以得名“祈寿殿”和“花寺”。
大护法神殿为主殿,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里主要供奉护佑塔尔寺全体僧人及殿堂的各路护法神,也就是供奉“家神”的地方。
二楼回廊上的动物标本引人瞩目,这座白马标本相传是用九世班禅从西藏骑到塔尔寺的白马制作的.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中心建筑。雄伟的大金瓦殿是三层歇山顶藏汉合壁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456平方米,通高19米。大殿内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天井,正中座落周长20米,浑身裹银的大银塔,仅1986年对这座塔进行维修时就耗去白银18300两,实在称的上是一大奇观。
大金瓦殿正前方悬挂着匾额,上面的“梵教法幢”四个字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
大经堂显得宽宏而深遂。经堂平面面宽13间,纵深11间,为两层回字形天井藏式布置。殿内伫立着170根明暗廊柱,地上铺着地毯,鼎盛时期曾有3600僧人在这里同时诵经。
大经堂上下供奉着两尊同样大小的宗喀巴像,经堂内设有班禅、达赖以及寺院法台的台座,还有十世班禅大师的塑像。
大经堂内的“千佛”十分有名,二楼佛殿内供有高12厘米的释迦牟尼馏金铜像一千尊,在西面的佛龛内供有高30厘米宗喀巴铜像一千尊。
文殊菩萨殿,也是气势宏伟的殿堂。整个殿堂由九个开间组成,又叫“九间殿”。九间殿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狮子吼佛殿、文殊菩萨殿和宗喀巴殿。
中间的文殊菩萨殿,正中是文殊菩萨,这位文殊菩萨身材高大,神采奕奕,明显高于旁边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原来,相传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菩萨在塔尔寺也显得很特别。
在塔尔寺还有弥勒佛殿、达赖遍知殿,释迦佛殿。宗喀巴佛殿和吉祥新宫、度母殿,藏经楼等。
塔尔寺的大厨房也特别吸引人。这是全体僧人集体诵经或举行其它宗教活动时熬茶煮粥的地方。这里有5口生铜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2.6米,深1.3米,相传一次能煮十头牛。
塔尔寺艺术三绝指酥油花、堆秀和壁画。
酥油花从西藏传到塔尔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塔尔寺艺僧长期的苦心钻研和刻意追求,酥油花的艺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发源地,而居于各寺院之冠,成为了高超的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从农历腊月开始,艺僧们就开始做酥油花。塔尔寺有两个花院,一个叫上花院,一个叫下花院,这两个花院的艺僧相互保密,相互暗争。在严寒的气温下,将酥油加工成膏状。首先要定出题材,内容多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艺僧们进行分工;其次要扎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骨架;两次要制成胎胚,用陈旧酥油掺上木灰,在骨架上塑捏成形,方法近似于雕塑;之后是敷面,在加工成膏关的洁白酥油内,揉进各色颜料,敷塑在制成的胎胚上,完成各种形象的塑造。最后是装盘。艺僧们在制作酥油花之前,进行沐浴祈祷,然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才开始艺术创作。塔尔寺堆绣是将刺绣与雕塑完美结合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与一般刺绣不同之处,就是选用“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僧们画好底本,选好绸缎,然后用一双巧手剪好人物、鸟兽、山水、花草和鱼虫,在底部垫上羊毛和棉花,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在一幅幅布幔上,经过绘案加工而成。整个图案一块块、一件件拼合而成。堆绣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景物层次明晰,有着强烈的立体感。
塔尔寺壁画描绘精致,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雪域风味。塔尔寺壁画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多色,用色鲜美明快,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冷暖色使用层次分明。
塔尔寺不仅仅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更重要的是安多藏区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中心,也是西北藏区重要的佛学高等学府之一,对本地区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塔尔寺童年活佛在举行坐床仪式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僧人们也在童年时代学习藏文和经文,12岁左右在老师推荐下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到显宗学院学习。
塔尔寺主要有四大札仓,也就是四大学院,分别是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时轮学院。
显宗学院设在大经堂内,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学府机构。显宗学院的教程分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戒律学五大部。学完显宗五大部教程,授予“噶仁巴”学位,相当于大学毕业。
密宗学院是密宗修学僧学习密宗经典的专门学府,由升为显宗“格西”的喇嘛从事学习研究活动经考试,合格者可授予“噶然巴”学位。也就是现在的博士学位。
在时轮学院,学习内容有术科,就是以讲授经文为主,兼修律义;还有里科内修。时轮学院还专门学习天文、历算等,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日月蚀亏时间。时轮学院对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历算博士学位。
在医明学院,学僧们专门学习训练医疗及采药技术,主要学习《四郭医典》、《药王日诊》、《晶珠本草》、《辨识药物分类》等,成绩优异者可授于医学博士学位。
塔尔寺的宗教活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风情奇异的民俗画卷,是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壮观场面。
塔尔寺宗教活动主要是四大法会。
正月大法会于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法会期间,献供点灯,诵经祈祷。
正月十四上午,在社火院表演跳神舞是一种表现宗教内容的艺术活动,表达驱魔除害,辟邪祛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一种祈愿。跳神舞还经常表达出佛学的某些教义,告诉人们懂得人生真谛、生死轮回的道理,培育慈善、忍耐、施舍等高贵品质,远离恶意和恶行。这是法王舞。法王舞每演出五场。第一场“骷髅舞”;第二场“无界勇士”;第三场“鹿兽舞”;第四场“死神舞”;第五场“群舞”。
正月十五日晚,酥油花展如期举行。酥油花和酥油灯合称酥油花灯,习惯上也叫酥油花灯节。天色渐晚,酥油花前的酥油灯一起点燃,观众如潮而涌,开始欣赏酥油花。
四月大法会于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
四月十五日清晨,在寺北山坳上举行瞻佛仪式,俗称“晒大佛”。塔尔寺有释迦牟尼佛像、狮子吼佛像、弥勒佛像、金刚持佛像、宗喀巴大师像。每幅大佛像长十余丈,宽六七丈,约900平方米,由五色锦缎剪贴堆绣而成,每次法会只展出一幅。
晒佛仪式十分壮观。早晨第一道金光刚刚照射到莲花山坳,庄重的仪式就开始了,佛像从山顶向山底缓缓展开,观赏的人们一片欢腾。
六月大法会于六月初三到初八举行。法会期间有晒佛、跳法王舞等活动,而“转金佛”是这次法会中引人瞩目的佛事活动。
僧众们怀着虔诚的心,将大金瓦殿内的铜质镀金弥勒佛金身请到黄色轿车内,僧众打着伞盖,仪仗队手持各色梵幡,吹奏长号,香烟袅娜,这支队伍从八塔广场按顺时针方向进行,等金佛转到东山时击鼓,黄轿暂停下来,僧众们开始祭供、诵经、祈祷,还用净水沐浴弥勒金佛,锣鼓再次响后,转金佛的队伍又继续进行,在清泉旁祭供龙王和药师佛。金佛绕佛道一周,表示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巡视寺院一周,之后将金佛送回大金瓦殿重新供奉。
九月大法会于农历九月二十到二十六举行。
九月二十日,塔尔寺开放所有的佛殿和库房,让僧众和群众瞻仰珍藏的宝物,地点在密宗学院。信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用头颅去顶拜宗喀巴大师穿过的袈裟,这种庄重的仪式就是顶礼佛仪式。
塔尔寺,真是一座说不完、道不尽的宝地。
这是转经筒,据说,转一遍经筒,就等于念了一遍经。
经筒一般由木料和金属做成,经筒里面放着经卷,经筒上面的文字是“六字真言”。
让我们再去看看菩提树,这一碧到顶。香气扑鼻的菩提树,一般称作佛树。
菩提树为什么称作佛树呢?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佛道,后来又在菩提树下圆寂。在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也长出一株菩提树来。 现在又看到了迎风飘逸的哈达,在塔尔寺经常可看到献哈达的场面。哈达有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白色的哈达比较常见,表示纯洁的友谊。献给佛像和活佛的哈达一般多为黄色,表示尊重,有时也用蓝色的哈达,表示非常尊崇。
您还注意到念珠了吗?这是佛教徒和俗人念佛时计诵次数的串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种说法是佛有一百零八个佛教法身代表,还有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在塔尔寺,您还会看到桅杆梵幢、金顶、红墙,还有鞭麻墙和宝瓶等。原来,这些装饰物不是随便安置的,而要经过寺院批准,这是塔尔寺的表功物。
塔尔寺,走向了世界的视野,也走向更加深遂的境界•••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藏传佛教的集大成者。宗喀巴于1357年十月十日诞生在今日塔尔寺所在地。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藏传佛教格鲁派,曾把佛教推向新的境界,至今依然是藏传佛教的主流。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西藏圆寂。
知道宗喀巴大师的身世,您就知道塔尔寺为什么倍受尊崇的原因了。甚至有人认为,塔尔寺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发祥地。
这是宗喀巴纪念塔,这正是一代宗教大师诞生的地方。宗喀巴的母亲想念在西藏的儿子,但儿子由于佛的繁忙无法脱身,就捎信嘱托母亲在他诞生的地方修一座塔,看见塔就如同看见儿子。1379年,也就是明代洪武十二年,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资助下,在塔尔寺建起一座莲聚塔,之后才有了塔尔寺。因此,宝塔在塔尔寺有着特殊的地位。
穿入雄伟的塔尔寺山门,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八座宝塔。在塔尔寺,还有如来八塔、过门塔、菩提塔、时轮大塔、镇山塔。
这些宝塔是按照《佛教尺度经》的要求创作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有的呈方形。塔底由青砖砌成,之上是白色塔层。洁白色的瓶形塔身,表示“白业”,也就是善业的意思,十三法轮分十三层,代表着佛教所说的十三天,顶部的仰盘上装饰着日月宝珠,表示与日月同辉。
在塔尔寺,一边看塔,一边去浏览佛殿。
祁寿殿,又叫“花寺”。这座精致的殿院里,菩提树一碧到顶,香气扑鼻,这块青石相传是宗喀巴母亲背水休息的地方。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右侧为普贤菩萨,前面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再前一点是无量光佛和白度母,中间是燃灯佛,两厢为十六罗汉,还有四大天王。这座殿堂是为祝愿当时住在塔尔寺的七世达赖健康长寿而建,也由于七世达赖撒过吉祥花,所以得名“祈寿殿”和“花寺”。
大护法神殿为主殿,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里主要供奉护佑塔尔寺全体僧人及殿堂的各路护法神,也就是供奉“家神”的地方。
二楼回廊上的动物标本引人瞩目,这座白马标本相传是用九世班禅从西藏骑到塔尔寺的白马制作的.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中心建筑。雄伟的大金瓦殿是三层歇山顶藏汉合壁宫殿式建筑,建筑面积456平方米,通高19米。大殿内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天井,正中座落周长20米,浑身裹银的大银塔,仅1986年对这座塔进行维修时就耗去白银18300两,实在称的上是一大奇观。
大金瓦殿正前方悬挂着匾额,上面的“梵教法幢”四个字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笔。
大经堂显得宽宏而深遂。经堂平面面宽13间,纵深11间,为两层回字形天井藏式布置。殿内伫立着170根明暗廊柱,地上铺着地毯,鼎盛时期曾有3600僧人在这里同时诵经。
大经堂上下供奉着两尊同样大小的宗喀巴像,经堂内设有班禅、达赖以及寺院法台的台座,还有十世班禅大师的塑像。
大经堂内的“千佛”十分有名,二楼佛殿内供有高12厘米的释迦牟尼馏金铜像一千尊,在西面的佛龛内供有高30厘米宗喀巴铜像一千尊。
文殊菩萨殿,也是气势宏伟的殿堂。整个殿堂由九个开间组成,又叫“九间殿”。九间殿堂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狮子吼佛殿、文殊菩萨殿和宗喀巴殿。
中间的文殊菩萨殿,正中是文殊菩萨,这位文殊菩萨身材高大,神采奕奕,明显高于旁边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原来,相传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文殊菩萨在塔尔寺也显得很特别。
在塔尔寺还有弥勒佛殿、达赖遍知殿,释迦佛殿。宗喀巴佛殿和吉祥新宫、度母殿,藏经楼等。
塔尔寺的大厨房也特别吸引人。这是全体僧人集体诵经或举行其它宗教活动时熬茶煮粥的地方。这里有5口生铜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2.6米,深1.3米,相传一次能煮十头牛。
塔尔寺艺术三绝指酥油花、堆秀和壁画。
酥油花从西藏传到塔尔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塔尔寺艺僧长期的苦心钻研和刻意追求,酥油花的艺术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发源地,而居于各寺院之冠,成为了高超的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从农历腊月开始,艺僧们就开始做酥油花。塔尔寺有两个花院,一个叫上花院,一个叫下花院,这两个花院的艺僧相互保密,相互暗争。在严寒的气温下,将酥油加工成膏状。首先要定出题材,内容多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艺僧们进行分工;其次要扎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骨架;两次要制成胎胚,用陈旧酥油掺上木灰,在骨架上塑捏成形,方法近似于雕塑;之后是敷面,在加工成膏关的洁白酥油内,揉进各色颜料,敷塑在制成的胎胚上,完成各种形象的塑造。最后是装盘。艺僧们在制作酥油花之前,进行沐浴祈祷,然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才开始艺术创作。塔尔寺堆绣是将刺绣与雕塑完美结合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与一般刺绣不同之处,就是选用“堆”的特殊技法进行刺绣。艺僧们画好底本,选好绸缎,然后用一双巧手剪好人物、鸟兽、山水、花草和鱼虫,在底部垫上羊毛和棉花,再用彩色丝线刺绣在一幅幅布幔上,经过绘案加工而成。整个图案一块块、一件件拼合而成。堆绣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景物层次明晰,有着强烈的立体感。
塔尔寺壁画描绘精致,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雪域风味。塔尔寺壁画的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兼用绿白多色,用色鲜美明快,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冷暖色使用层次分明。
塔尔寺不仅仅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更重要的是安多藏区文化和艺术交流的中心,也是西北藏区重要的佛学高等学府之一,对本地区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塔尔寺童年活佛在举行坐床仪式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僧人们也在童年时代学习藏文和经文,12岁左右在老师推荐下参加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到显宗学院学习。
塔尔寺主要有四大札仓,也就是四大学院,分别是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时轮学院。
显宗学院设在大经堂内,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学府机构。显宗学院的教程分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戒律学五大部。学完显宗五大部教程,授予“噶仁巴”学位,相当于大学毕业。
密宗学院是密宗修学僧学习密宗经典的专门学府,由升为显宗“格西”的喇嘛从事学习研究活动经考试,合格者可授予“噶然巴”学位。也就是现在的博士学位。
在时轮学院,学习内容有术科,就是以讲授经文为主,兼修律义;还有里科内修。时轮学院还专门学习天文、历算等,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日月蚀亏时间。时轮学院对成绩优异者可授予历算博士学位。
在医明学院,学僧们专门学习训练医疗及采药技术,主要学习《四郭医典》、《药王日诊》、《晶珠本草》、《辨识药物分类》等,成绩优异者可授于医学博士学位。
塔尔寺的宗教活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风情奇异的民俗画卷,是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壮观场面。
塔尔寺宗教活动主要是四大法会。
正月大法会于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法会期间,献供点灯,诵经祈祷。
正月十四上午,在社火院表演跳神舞是一种表现宗教内容的艺术活动,表达驱魔除害,辟邪祛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一种祈愿。跳神舞还经常表达出佛学的某些教义,告诉人们懂得人生真谛、生死轮回的道理,培育慈善、忍耐、施舍等高贵品质,远离恶意和恶行。这是法王舞。法王舞每演出五场。第一场“骷髅舞”;第二场“无界勇士”;第三场“鹿兽舞”;第四场“死神舞”;第五场“群舞”。
正月十五日晚,酥油花展如期举行。酥油花和酥油灯合称酥油花灯,习惯上也叫酥油花灯节。天色渐晚,酥油花前的酥油灯一起点燃,观众如潮而涌,开始欣赏酥油花。
四月大法会于四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
四月十五日清晨,在寺北山坳上举行瞻佛仪式,俗称“晒大佛”。塔尔寺有释迦牟尼佛像、狮子吼佛像、弥勒佛像、金刚持佛像、宗喀巴大师像。每幅大佛像长十余丈,宽六七丈,约900平方米,由五色锦缎剪贴堆绣而成,每次法会只展出一幅。
晒佛仪式十分壮观。早晨第一道金光刚刚照射到莲花山坳,庄重的仪式就开始了,佛像从山顶向山底缓缓展开,观赏的人们一片欢腾。
六月大法会于六月初三到初八举行。法会期间有晒佛、跳法王舞等活动,而“转金佛”是这次法会中引人瞩目的佛事活动。
僧众们怀着虔诚的心,将大金瓦殿内的铜质镀金弥勒佛金身请到黄色轿车内,僧众打着伞盖,仪仗队手持各色梵幡,吹奏长号,香烟袅娜,这支队伍从八塔广场按顺时针方向进行,等金佛转到东山时击鼓,黄轿暂停下来,僧众们开始祭供、诵经、祈祷,还用净水沐浴弥勒金佛,锣鼓再次响后,转金佛的队伍又继续进行,在清泉旁祭供龙王和药师佛。金佛绕佛道一周,表示未来佛、也就是弥勒佛巡视寺院一周,之后将金佛送回大金瓦殿重新供奉。
九月大法会于农历九月二十到二十六举行。
九月二十日,塔尔寺开放所有的佛殿和库房,让僧众和群众瞻仰珍藏的宝物,地点在密宗学院。信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用头颅去顶拜宗喀巴大师穿过的袈裟,这种庄重的仪式就是顶礼佛仪式。
塔尔寺,真是一座说不完、道不尽的宝地。
这是转经筒,据说,转一遍经筒,就等于念了一遍经。
经筒一般由木料和金属做成,经筒里面放着经卷,经筒上面的文字是“六字真言”。
让我们再去看看菩提树,这一碧到顶。香气扑鼻的菩提树,一般称作佛树。
菩提树为什么称作佛树呢?因为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出了佛道,后来又在菩提树下圆寂。在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也长出一株菩提树来。 现在又看到了迎风飘逸的哈达,在塔尔寺经常可看到献哈达的场面。哈达有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白色的哈达比较常见,表示纯洁的友谊。献给佛像和活佛的哈达一般多为黄色,表示尊重,有时也用蓝色的哈达,表示非常尊崇。
您还注意到念珠了吗?这是佛教徒和俗人念佛时计诵次数的串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种说法是佛有一百零八个佛教法身代表,还有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在塔尔寺,您还会看到桅杆梵幢、金顶、红墙,还有鞭麻墙和宝瓶等。原来,这些装饰物不是随便安置的,而要经过寺院批准,这是塔尔寺的表功物。
塔尔寺,走向了世界的视野,也走向更加深遂的境界•••
前一篇:青海旅游忌禁民俗
后一篇:[转载]天下黄河贵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