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xhlb
xhlb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04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2012-07-29 20:04:02)
标签:

教育

分类: 计划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2011-8-31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学情分析

1.学生方面

九年级学生已接触物理一年,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住农村,知识面比较窄,虽然在小学的自然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从物理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其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作为一门中考必考学科,应该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51班,有学生37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总的来讲,同学们爱学习,成绩较好。如伍伟峰、伍盼盼、伍鑫、伍艳峰、    

等。上期统考班人平排名全镇第六。(61.2分)。学生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如伍玉西、伍文超、                                                      等。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52, 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6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如陈文星、伍治军、                                                                         等。上期统考班人平排名全镇倒数第一。(47.9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如伍 越、伍辉龙、伍鲁兵                    

              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2.教师方面

本人任初中物理的教学已有十几年,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所了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所以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孜孜不倦的教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老教师,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多了解一些学生的行为特征,尽快适应新课改新教法。

二、教材分析

我校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本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理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二、质量    

三、密度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五、密度与社会生活

本章安排了两个探究:一是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二是测量盐水和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第一个探究是引导式探究,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要求学生学会把多组数据转换成图象,可以很方便地找出规律。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全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器材、设计表格等。
   
关于密度与社会生活,本书增加了密度与温度及水的反常膨胀,这样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二、运动的快慢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四、力      

五、牛顿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牛顿第一定律的编写思路: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猜想:不受力和受到摩擦阻力→实验→分析与推理→结论。

对于力的认识:本章重点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力和几个力。对各种力的概念不作要求。

对于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材注重从生活中引入物理内容,在学“平均速度”时,教师的注意力往往是它的概念,即应该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杆               

五、其它简单机械

本章探究实验多:探究测力计的使用;重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等。要注意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

关于杠杆,本书让学生用两节课分别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轮轴和斜面则放到“科学世界”栏目中由学生阅读。教学重点也应该是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使用杠杆和滑轮,了解它们的特点,而不必进行这方面的复杂计算。

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

一、压强          

二、液体的压强   

三、大气压强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五、浮力  

六、浮力的应用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新课标增加的一节内容,主要目的是强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
    2
、本章的三个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注重突破这些重难点。

3、这套教材依然给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但这个公式是F浮=G排,而不是F浮=ρ液Vg,因为阿基米德原理说的是“……浮力等于……重力,而不涉及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计算方法。后一个公式给出了比阿基米德原理更多的内涵,它只能方便做题,无助于认识原理本身,对学生有不好的导向。

这部分教学应该抓住两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本身,即浮力与所排液体所受重力的等量关系;二是浮沉条件,即物体的浮沉决定于浮力与物重的关系,它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延伸。书中给了一些计算题,但只限于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运用。过多的综合计算会冲淡学生对这两个重要物理规律的认识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一、功  

二、机械效率   

三、功率

四、动能和势能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先学功,然后把能理解为做功的本领。以此为基础,引入机械能,再从能的转化扩展到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说,在过去的学习体系中,功是基础的基础。然而为什么功是力乘距离,只能告诉学生,这是物理学的规定,不讲任何道理。我们常说,物理学要就物说理,而关于功和能的教学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现代少年儿童的意识中早已有了能的概念,尽管不能自主地表述出来,但经过提示,都可毫无困难地理解能的概念。例如,可以通过飞行的炮弹和高处的石块的破坏力说明它们具有能,通过连在电线上的电灯可以发光说明电流具有能,然后,学生就能自己说出电池具有能、汽油具有能、食物具有能……实际上,学生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因为是科学上以至哲学上的一个基本范畴,只能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不能定义。勉强下定义无异于画蛇添足。基于这个认识,本书从八年级(上)就开始讨论声与能量的关系(第29页),其后的教学中也都涉及能量,使学生对能量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关于动能与势能的探究,前一个是引导探究,后一个是开放式自主探究,其关健要素是设计实验,难点是怎样显示势能的大小。老师应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用钢笔落下看是否把纸戳穿、让铅球落下听落地的声音、看乒乓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让铅球落在沙子里,观察沙子的凹陷程度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估。

第十六章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二、内能  

三、比热容
四、热机       

五、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重在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2、热机的不断改进、效率及热污染是教学的重点。

三、本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力和运动、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功和机械能、热和能等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具有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3)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4.  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零的突破。151班总平均成绩处于中上地位,争取进入前四名,好、中、差比例达到3:5:2,优秀率达10﹪,合格率达60﹪。152班力争人平排名进3位。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做到每周不少于一节,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注重教材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把好实验关。  

3、认真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让学案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向45分钟要效益;本人力争在本学年完成系列学案。

4.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初中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上课时要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6.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做好堂堂清,周周清。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7.严格要求学生,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但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做到严而有情,严而有度。凡事要优先摆事实、讲道理,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及时表扬学习认真的、遵守纪律的、作业好的、测验成绩优秀的及有进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8. 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

9. 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加强对优秀学生的辅导,提高优秀率。加强对潜能生的帮扶,提高班人平成绩和合格率。

10、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五 课时安排

第一周   9.1----2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 节

第二周   9.5----9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二、三、四 节

第三周   9.12—16 中秋节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五节、 第一节

第四周   9.19--2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三、四节

第五周   9.26--30             第一次月考  

第六周   10.3---7 国庆节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五、六节

第七周   10.10-14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一、二、三节

第八周   10.17-21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第四、五节

第九周   10.24-28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第一、二、三节

第十周   10.31-11.4           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11.7--11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第四、五、六节

第十二周 11.14-18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二、三节

第十三周 11.21-25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四、五节

第十四周 11.28-12.2           第三次月考

第十五周 12.5---9           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一、二、三节

第十六周 12.12-16           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四、五节

第十七周 12.19-23             复习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第十八周 12.26-30             复习 第十四、十五、十六章

第十九周 2012.1.2-6  元旦(农历十二月初八)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2012.1.23春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