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基本模式及要求
(2012-05-29 09:05: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一)关于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说要教学生掌握书面语言,能读会写,必先打好识字的基础,认识足够数量的汉字。
苏教版教材的生字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安排的:
1、集中识字,分布在1—2年级的教材中。
2、随课文识字,贯穿于1—6年级的所有教材中。
集中识字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形式:
1、看图读韵文识字(词串识字)。
将表示同类事物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组成似诗非诗的小韵文,每课还配了情境图。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借助韵文形式和情境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有独到的效果。
2、看图会意识字。
主要是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并附有为识字提供语言环境的相关韵文。学生在识了这些字以后,再读后面琅琅上口的儿歌,不仅进一步熟悉了这几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也是大有好处的。
3、“转转盘”识字。
课文先以转转盘换偏旁的方式,转出一串同声旁的形声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这几个字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一部分表示字义。之后,又配了相应的语境儿歌供学生阅读,在加深理解字义的同时,领悟到形声字的学习方法——“看看偏旁就知道”。
专门安排“识字”课文,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集中地识一批字,并揭示汉字的造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除此而外,大量的识字任务要靠“随课文识字”来完成,这也符合“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是为了阅读”的整体观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识字教学原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有以下特点:
1、识写分流,多认少写。
这套课本按照识写分流的方法安排生字,学生学习两年语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其时的识字覆盖率可达到96%,识字与阅读的矛盾大大缓解。
2、注意揭示汉字的规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识字”部分有意识地揭示了一些汉字的造字规律,尤其是形声字的规律。学生掌握了形声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加上汉语拼音的帮助,识字效率大大提高。
3、博采众长,运用各种方法教学生识字。
教材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各种识字教学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大胆创新,编写出了专家首肯、老师欢迎、学生喜爱的“词串”,成为教材的一大“亮点”。
(二)关于写字
凡是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 1~2年级所有要求书写的生字,教材中都一一展示笔顺,以便小学生在描红、仿影、书写时有所遵循。
从纵的方面看,写字训练贯串小学阶段的始终。低年级段主要安排了铅笔字的训练,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中年级段主要安排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钢笔字训练,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训练,从描红、仿影到临帖,要求逐步做到写得匀称,字面干净。高年级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的训练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
从横的方面看,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教材在生字下面设计了相应的描红练习,并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让学生通过科学训练写出一手好字。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总要求是:“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围绕着这一总目标,对各学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三、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介绍几种识字方法:
(一)活动激趣,快乐识字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抓住这一儿童心理,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使识字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吃生字早餐
老师把每天所学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早上学生进教室时,让学生认一认这些生字,美其名曰“生字早餐”,每个学生“吃”完早餐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当识字以“生字早餐”的形式呈现时,学生们觉得新颖有趣,特别乐意去认读,去识记,同时,这种方法检查面广,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帮助。
2、讲故事识字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记生字,便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例如:“候”与“猴”这两个宇,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不是“候”字中间少了竖,就是“猴”字中间多了竖。教学这两个字,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在教这两个字时,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森林爷爷拿了两件礼物——反犬旁和一根木棍,准备送给他的两位好伙伴“候”和“猴”,“候”和“猴”都很聪明,也很谦让,每人只要了一件礼物。“猴”说它是动物,要了反犬旁,人们很快记住了它。“候”说那我就要一根棍子吧,万一在森林里遇到敌人,我还可以用它来防身呢!同学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不仅学会了识字,而且感到非常有趣。
3、用儿歌识字
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
①如“清”“请”“倩”“情”“晴”“睛”“蜻”“精”,这些字,学生难以分清,我就利用这样两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一)
有水方说清,用言去邀请,
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
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浓,
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二)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卫兵。
儿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可谓是寓教于乐,特别是第二首儿歌不仅让同学们辨别了这几个字的字形,还培养了孩子们爱护动物,倡导环保的人文素养。
4.猜字谜识字
小学生最喜欢猜谜语,猜谜语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在教学生字时,我经常编一些谜语让学生猜,并引导他们根据汉字的特点自编儿歌,以激发他们识字的欲望。如: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一人依树旁,歇息来乘凉。——休
三人同日去看花。——春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
这些字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以字谜的形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变一变识字
在教学识字中,我还出一些花样翻新的练习来“考考”学生,激发求知欲,强化记忆。
(1)加一加:给一个熟字加笔画或部首组成新字。
①加笔画:“大”加一笔:(天、夫、太、犬、夭)
“日”加一笔:(白、电、旧、旦、由、甲、申、目)
②加部首:“门+口=?”(问)、“立+日=?”(音)
(2)减一减:把一个熟字减去笔画或部首组成新字。
“草—草头=?”(早)“坐—土=?”(从)、“飘—风=?”(票)
(3)换一换:将一个熟字的某一个偏旁换成另一个偏旁而变成另一个字。
如:把“奶奶”的“奶”女字旁换成提手旁变成“扔垃圾”的“扔”;换成提土旁变成“圾”。
与此同时,让学生自己照样子编题来考考老师,学生兴趣极浓。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这三种识记生字的办法是每一个学生都易于掌握的。实践证明,在大量的识字中,学生运用这些常用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既快又准地识记汉字,还将生字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6、用口诀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孪生姐妹一样,使人难以辨认。我就把老师曾经教我的一些简易口诀再教给学生帮助他们识字。
①区分“己、已、巳”用: 己(jǐ)开已(yǐ)半巳(sì)封严。
②区分“戍、戌、戊”用: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③识记“赢(yíng)”用:亡口月贝凡。
④识记“羸(léi)”用:亡口月羊凡。
人常说:“教无定法”,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如:开火车、摘果子、夺红旗、找朋友、抓特务、走迷宫、玩字词卡、邮递员送信、识字大闯关、风车转转等,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识字变得有趣,能够寓教于乐,这样才能提高识字效率和学习效果。
(二)掌握规律,轻松识字
汉字数量多,笔画繁,结构复杂。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才能加快识字速度。
1、读音类推的规律。学生对前后鼻音难分清,就教他们利用相同声旁的字类推。如,“青”是后鼻音,由“青”构成的“请、清、情、晴、蜻、精、睛”等都是后鼻音;“安”是前鼻音,由“安”组成的“按、案、鞍、氨”等也都是前鼻音。这样只要记住少量的同声旁的字,就可以记住更多的字。
2、分析字形的规律。教“打、抱、托、抬、拉”这些字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这些字都与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3、笔画笔顺的规律。凡是带有走之儿的字,走之儿都是最后写。带匠字框的字,在书写时第一笔写横,竖折则是最后一笔。在苏教版教材中,1~2年级每个单元练习中概括了不少笔顺规律,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
4、笔画变化的规律。 “木、禾、米”等独体字放在左边作偏旁的时候,字的最后一捺都要变为点。 “土、王、工”等字放在左边作偏旁时最后一横要变成提。掌握了这些规律后,为学生识字节省了不少时间。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教学生字词不必面面俱到。教学生不会的、容易出错的,这也是课堂"高效"的一种策略。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下面谈谈几种具体课型的一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
教学应将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借助语境、情境进行字形类聚、字音类联、
字义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识字l”:(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
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如,暑假刚过,在田野里你能看到什么?我们找找秋天;也可以制作金秋硕果累累的课件导入新课。不论哪种方式,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文本规定的情境,建构话题,引发猜想,形成阅读期待。
2、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自学生字,同时通过识字复习汉语拼音。
3、借助插图,由词及物。
把识字、学词、认识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夕阳、归舟、渔歌”对于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通过观察课文插图,便能认识。
4、读词成串,边读边想。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儿童读书是不会边读边想的。怎么办?需要教师点拨点,想词语描写的事物,随语流的流动进入意境,边读边想,享受审美乐趣。
5、连串成篇,形成积累。
举个简单的例子,计算机一旦进入网络系统,它的功能就惊人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儿童积累词串,等于给他们输入程序,为表达储备了势能。
6、关注姿势,描仿入体。
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姿势不正不写字,字型结构不看清、记不准不写字,心不静不写字。在此基础上描红、仿影、练写生字。
(二)看图会意识字。
看图会意识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展示字理的形象化的图画,以及生字;第二部分是为巩固识字(词)成果而配套的韵文。
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笔灶尖歪尾看/宁宁是个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画个炉灶没有门,画只鸭子尖嘴巴,画张桌子腿歪斜,画匹大马没尾巴。你看看,可是个粗心的小画家?)
教学步骤:
1、通过适当点拨,让学生发现实物图画与生字的内在联系,意会生字的意思。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词语),并与插图中的事物图画挂钩。
3、诵读随后出现的韵文,巩固对生字(词语)的认读成果。
4、描红、仿影,练写生字。
(三)“转转盘”识字。
“转转盘”识字是通过“转转盘”的方式揭示一组形声字的结构形式;再由这些生字组合成词语;最后是巩固识字成果的韵文。用“转转盘”的方式,建立偏旁部首的初步概念;揭示字义,丰富词汇储备;在语境中巩固识字成果,在诵读中历练阅读的本领。
如: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苗——禾苗
锚,家里有只猫。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喵喵叫。锚和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
教学步骤:
1、通过“转转盘”游戏,让学生明白构成形声字的基本规律。
2、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词语)。
3、诵读韵文,在语言环境中,强化对字词的认读,为阅读奠定基础。
4、描红、仿影,练写生字。
5、课余,另做一个文字转盘。
(四)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重头戏”。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本,寓识于读,尽可能加强识读联系,要求学生主动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义,随着课文阅读活动的进程对生字音、义、形的掌握逐步到位,一般不搞孤立的识字教学环节。
五、识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识字方法上,无论认识、理解、运用、检查,都
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做到勤问、勤查、勤总结。
第二,遵循大纲规定,不拔高二类字的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重视学用结合,及时巩固。把识字向阅读、习作、说话引申。练习的方式要多样,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思想内容方面的,又有字词句语言文字方面的。
总之,低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生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给学生们一点空间,他会带给你一份惊喜,还学生们一点自由,他会给你创造无限奇迹。让我们都来创设一片广阔的识字天地,让学生们自由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