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虞门曹氏,曹礎、曹子华墓志铭

标签:
曹氏曹氏族谱文化 |
按:张守(1084——1145年),江苏常州人。《四库全书·集部》收有《毗陵集》,其提要曰:《毗陵集》宋张守撰。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人。崇宁元年进士。高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绍兴中历官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学士知建康府。卒谥文靖。事迹具《宋史》本传。所著《毗陵集》,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者五十卷。其本久佚。故遗文章世不概见,仅《前贤小集拾遗》中载其诗一首而已。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蒐辑编缀,约尚存十之三四。谨校订排次,厘为一十五卷。而以娄机等所作,守谥议文二篇附之於后。史称守家贫好学,过目不忘。故所为文,具有体幹。而论列国家大事,是非利害,如指诸掌。卓有经世之才,尤非儒生泥古者所可及。史传载其建白诸事,如《论防淮渡江利害》、《论金人侵淮有四路,宜择帅捍御》、《论大臣宜以选将治兵为急,不急之务付之六曹》、《论幸蜀十害》、《论宰相非人》、《论敌退后措置二事》,今其文具在集中。他如《论守御事宜》、《乞以大河州军为藩镇》、《乞修德》诸劄子,史所不载者尚多。无不揣切时势,动合机宜。其大旨在经营淮北,以规复中原,而不欲画江自守为退缩苟安之计。洵可谓一时正论,特高宗孱懦,不能究其用耳。至其尝荐汪伯彦、秦桧,颇乏知人之明。而忠荩足称要,不容以一眚掩也。
《毗陵集》卷十二中,收有《右通直郎曹君墓志铭》,此曹君为江阴虞门曹氏第六世曹礎,嘉佑四年(1059年)進士曹确之弟。按清王梓才著《宋元学案补遗》卷九十四中曹确传记载:“曹确,字□□(公易),江阴人,以文行知名于时,熙宁更新学,校遴柬天下名儒训迪多士,公时在选中,擢为国子直讲,学者翕然,师尊之。从子璪,字子华,与弟琏从先生为学,得其绪言,绎不懈,皆屹然有立。后琏以进士通籍。”
在宋杨时(1044——1130年)著《杨龟山集》卷三十四中,有《曹子华墓志铭》,铭中说:“君讳璪,字子华,其先金陵人,避李氏之乱徙居江阴,故今为江阴人。”“曹氏自高祖以来无显者,至君之世父确,始以文行知名。”“子男一人,曰峤,举进士;”“其孤娶余之女孙,以其叔朝请公之状来请铭,乃为之。”等。曹璪之子曹峤娶杨时之孙女。“朝请公”应该是曹礎。
据2014年第二期《曹风》曹新龙文《苏南曹姓大族 江阴虞门曹氏》介绍,“据宗谱记载,南唐中后时期,为避五季之乱,一世祖塾公携子俦,从金陵避难至时属吴越国的常熟梅李村,不久(宋立国之先),其子俦又迁至江阴城后底泾,遂占藉于此,开始了曹氏在江阴的传承发展。自此,在江阴这块福地,曹氏家族蓬勃发展,走向了辉煌。俦公为江阴虞门曹氏始迁祖。”、“虞门曹氏一世祖曹塾世居金陵,办私塾,从事教育,为书香门第,子孙历代以读书为第一义。迁徙江阴后,耕读并举,文化传家,经过几代的传承努力,在宋代初成功崛起,登科入仕者众。宋、元、明、清期间据不完全记载共出进士二十三名,分别为宋代十三名、元代一名、明代六名、清代三名。两宋期间为最辉煌时期。”、“.曹确,字公易:宋嘉佑四年(1059)进士。国子监直讲。为虞门曹氏六代孙。是虞门曹氏家族首位进士,开创了家族发达之门。”
现将《右通直郎曹君墓志铭》和《曹子华墓志铭》加以点校全文如下:
《毗陵集》卷十二
右通直郎曹君墓志铭
(宋)张 守
《毗陵集》卷十二
左朝散大夫、通判饒州曹璉,狀其先叔通直之行,泣且訴於晉陵張某,曰:始璉之先伯父直講公(曹確),登嘉佑(嘉佑四年,1059年)進士第,學行名,東南後進士無遠近,負笈執經,履滿戶外,時叔父羈艸,侍坐竊聽講論,問答皆默識,不少遺,直講愛異之。遂力學多聞,議論有前輩風。數試進士不合,則刻意治生產,業先大父,晚致家事,叔父談笑處決,悉得理合,衣食滋治,居第園,館延賓客無虛曰。公卿貴人,時從之游;振貧卹孤,不問多寡;士緩急,扣門有請,必悉力赴之,既去,且貴達,往往不復顧念,而叔父絕口不道也。祕閣修撰蔣公圓,為布衣公兩以女妻子樞密張公康國召與語,奇之,奏補假承務郎,改官制授登仕郎。宣和間,浙西置水利司部使者聞其才,挽為屬,既至,見其謀劃乖刺,拂衣徑歸,後果敗事,皆坐法。而叔父獨不預,其識慮過人,如此不見施用以沒,士大夫歎息之。夷考其行應銘,而璉之先兄珙,昔嘗為無錫令所窘,移江陰捕之,先兄時以母疾迎醫他州,璉具以訴令,令遷怒倂按,追逮甚急,賴叔營救,乃免。不肖璉報德無日矣!惟是忍死乞銘於當世聞人,俾叔父之實不泯,若璉得沒,於地戴面見先叔父,庶乎其可也。敢不死請念,余於通直昧平生,固辭。璉繼來,請益勤,又以族父命,鐫諭切至,乃敘而銘之。
公諱礎,字潤甫,世居金陵,上世避李氏亂,徙江陰,遂為軍人。曾祖廷訓,祖維正,父文雅,皆不隱不仕。至建言元年(1227年),以其子球陞朝封,承事郎致仕,累封通直郎,又以球轉官,回授賜緋衣銀魚,以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十七日卒,年七十五,娶朱氏,封安人,先公而卒。男三人:長即球,武翼郎,前兩浙路都巡檢使;次琚、次瑤,皆應進士舉;孫九人:岠、嶧、峒、巖、岱、崗(原為“岡”)、二未名;嶧,預鄉貢,以公喪,未赴禮部試。七月壬辰葬於縣之順化鄉黃山村,從安人之域。猶子璉賢業,表於薦紳,言可信,不誣,余既戴其語,且系以詩。曰:
維德有基,維學有師。有蘊不施,天維顯思。
昌其本支,黃山之陲。納石琢詞,萬世是詒。
《楊時文集》卷三十四
曹子華墓誌銘
(宋)杨时
君諱璪,字子華,其先金陵人,避李氏之亂徙居江陰,故今為江陰人。曾祖諱某,祖諱某,皆不仕,父諱某,故贈朝議大夫;母朱氏,贈恭人。曹氏自高祖以來無顯者,至君之世父確,始以文行知名於時。熙甯更新學,校遴柬天下名儒訓迪多士,公時在選中,擢為國子直講,學者翕然,師尊之,曹氏遂有聞於世。君之昆弟,幼從直講公為學,得其緒言,紬繹不懈,故皆屹然有立。初朝議公場屋不偶,退屏世累,從桑門之徒游,比其亡也。清窶滋甚,君亦以累舉不售,相其兄力治生,不計有無,資其弟以學,其後家日益富,而弟璉卒以名,進士登科,通金閨籍,君與有力也。其為子,而孝于親,為弟,而恭其兄,為兄,而友其弟,篤于愛敬,中外無間言。性夷易,不為畦畛與人言,洞見心膂,故人有過,雖面折之,而人亦莫之憾也。遇人不以貴賤貧富為厚薄,一於誠而己。晚益閑放,以詩酒自娛,杜門索居,終日兀如也。靖康元年(1126年)四月癸亥,以疾終於家,享年五十,娶趙氏,有賢行,配君無違德。子男一人,曰嶠,舉進士;女一人,適登仕郎慕容邦弼;有孫一人。未名。以是年某月壬辰,葬於縣之順化鄉黃山之原。其孤娶余之女孫,以其叔朝請公之狀來請銘,乃為之。銘曰:
積善在躬,壽胡不多。天實為之,命也奈何。瘞銘新阡,其永不磨。
湘鄉曹氏自強(遠)氏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