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鲁义姑传说及故事发生地初探

标签:
转载 |
分类: 乡土记忆 |
关于义姑祠的来历,这一带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从北边泰安一路向南,打到了与鲁国都城曲阜仅一河之隔的白家店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齐将看到在村南荒野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正带着孩子奔逃。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见齐兵追近,这妇人突然把抱着的孩子放到草丛里,抱起领着的那个孩子,不顾被抛下孩子的哭喊,拼命向前跑。齐军追上那个孩子问,前面跑的那个是你娘吗?那孩子点头说是,又问抱着的孩子是谁,这孩子说不清楚。齐兵冲那妇人高喊,快停下,再不停就放箭了。那妇人无奈停下,齐军赶上来。齐将好奇地问这个村妇:“你怎么把自己的孩子扔下,抱着的孩子是谁?”村妇说:“这个孩子是我侄子。”齐将更迷惑不解了:“疼顾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性,你怎么扔下自己的亲骨肉,只顾抱着别人的孩子逃命呢?”那妇人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虽然是个乡野妇道人家,却也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只是私爱,而保全哥嫂的孩子却是公义!我哥嫂都在战乱中死了,只留下这点骨血。如今大难临头,眼看你们追上来了,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齐兵听后纷纷感叹道:“人家这里真是礼义之邦,一个村妇都能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把这件事上报齐君,齐君采纳了将士们的建议,遂从鲁国撤军,两国修好。鲁君知道此事后,对这位妇人大加褒奖,赏赐束帛,称之为“鲁义姑”。
在白家店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庙里供奉的叫义姑奶奶,在古代一次别国入侵的战乱中,为了保住侄子儿子却让敌兵给杀了,她又含辛茹苦把这个侄子拉巴成人。后来侄子成名当了大官,就把姑姑接过来认作母亲侍奉,养老送终。姑姑死后,为纪念姑姑的恩情义举,专门建了一座庙,依照姑姑的容貌塑了彩像,岁时供奉,叫义姑庙。
现存这座庙是何时所建?想来数千年战乱风雨,原建筑肯定早已不复存在,也许是当地人或官府为教育百姓,屡毁屡修,直到现今。从现存这座庙的建筑风格和用料外观看,年代不会太久远,也可能就一两百年的样子。
但无论怎样,义姑庙的传说,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早已在这一带深入人心,也影响着一辈辈的人,使这里至今保有淳朴的民风,成为孝义之乡。
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史书记载的效法鲁义姑的义举屡见不鲜。齐宣王时就有这么一件事,有人被殴打致死躺在街上,官吏前去查问,见有兄弟二人在场,便问怎么回事,结果两兄弟都争着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争执持续一年始终没能判决,一直上报到宣王那里。宣王见二人各不相让,也很为难,都杀了吧,必有一人冤死,都放了吧,凶手就会逍遥法外。于是只好让宰相田婴去征求他们母亲的意见,然后再作决定。田婴把兄弟二人的母亲传来,问她应该杀谁,那位母亲边哭边说:“还是杀掉小的吧!”田婴感到很蹊跷:世上的母亲都溺爱小的孩子,而这位母亲却要求杀小的,不合常理啊。就问她何故,她眼含热泪道出了情由。原来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元配所生,小儿子是自己亲生的。丈夫在病逝前,曾嘱托她要把大儿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她说,我既然答应了丈夫,就要信守诺言。我不能因私爱而废公义啊。宣王听闻这位母亲的大义之举后非常感动,大加赞叹,特赦二子皆不杀,并封为“义母”。
无独有偶,在我们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的曲阜也有一个千古传颂的桑墩寄子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的。据《阙里文献考》记载:鲁贤祠在曲阜城南二十四里鲁贤村,因祀古时之贤人,后人建祠以祀。村中立一通石碑,上书“桑墩寄子,大义弃子”八个隶书大字。这里说的是晋代邓攸大义弃子的故事:邓攸是襄陵人,曾任河东太守。他为人忠厚老成,在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对妻儿爱护备至,孝贤之名传于乡间。那时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羯族人石勒兴兵侵扰河北、山东一带。邓攸的弟弟在战乱中丧生,他背着侄子,妻子抱着儿子,跟随人群逃难。走到曲阜南山区一带,后边有乱兵追来,这时妻子已快跑不动了,只好把孩子交给邓攸。邓攸也没多大力气,如果带着两个孩子有可能大家都跑不掉。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舍弃一个孩子,他想到弟弟就这一个血脉,如果扔下被杀害,怎对得起死去弟弟的在天之灵?于是当即把心一横,把儿子放下。为不让孩子乱跑,又把他拴到一个桑树墩上,抱起侄儿三人急速逃去,心想逃过这场劫难,再回头接孩子,但等他们之后再回来找孩子,哪还有影,早让乱兵残忍杀害了。邓攸为了保护侄儿,忍痛扔掉自己儿子的义举,深得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同情和称颂。当地人把他当作鲁贤村中的贤人,他的事迹广为传扬,后来还被编成京剧,一直流传至今。
有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一座远古时代的泥石流冲击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最后一刻还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母性的伟大表现。但是对于大义来说,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面对大义,很多人抛弃了私爱。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义,这就是道义在女性身上的表现。毋庸置疑,鲁义姑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在道义上的化身,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春秋齐国攻打鲁国的战争,多是从北面肥城泰安莱芜越境,直逼鲁国都成曲阜,如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在曲阜北郊九仙山附近,柳下惠之弟展喜智退齐师也是在齐鲁北部边境。说宁阳磁窑南驿为鲁义姑故事发生地可信度比较大,首先是其位置在曲阜北,在泰安与曲阜中间,村中有古周道为当时齐至鲁交通要道,正符合前汉刘向所著《列女传》之《节义》所记载:“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这一状况。周时,距国都百里为郊,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而南驿正在距鲁国国都曲阜不足百里的位置。另外,南驿境内和附近还有鲁姑山、鲁姑祠、鲁姑泉等鲁义姑遗迹。
那么,白家店村有没有可能是真正的鲁义姑故事发生地呢?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村中有“鲁义姑祠,奉祀战国鲁义姑”。当时齐国伐鲁,经此,齐将高奚遇一妇人,携两小儿逃难,弃子而留侄。奚问何故,妇人说:“子私恩也,侄公义也。”愿舍私恩而存公义,奚叹为义姑,遂止兵。后鲁君为建义姑祠。门前原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植。清邑人贡生周元英编《滋阳县乡土志稿·卷四》记载:“鲁义姑祠,在白家店,今半倾圮。”这里提到鲁义姑是战国时期人,齐将姓名为高奚。高奚为春秋齐桓公时的齐国大将,非战国时期,可见记述有误。白家店离曲阜太近,如果齐军攻到这里,应是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史书应有记载,如著名的长勺之战,也不太可能因一村妇的义举而终止。从鲁义姑故事讲述的情形看,应是边境的一次小规模的袭扰。如果发生在齐桓公时,当时齐鲁北部边界应在汶水或以南一带,正在宁阳南驿以北不远。白家店建义姑祠,或为鲁义姑故事流传所致,后人感鲁义姑之举,建祠以教化乡里。
但无论怎样,鲁义姑那种舍私情存公义的行为,确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称颂。是一份珍贵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应纳入中国优良道德文化传承之列。白家店的鲁义姑祠,历经沧桑,现存建筑,仅是建筑群残余的孤殿,而且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墙体已多处断裂,面貌破败,似有倾塌的危险。近年合村并点建农村新社区,白家店村已整体搬迁,鲁义姑祠遗于荒野之中,等待它未卜的命运。但愿它能被当作一处文物古迹,加以修缮,作为实物见证,继续和鲁义姑的故事传说一起存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