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曲阜12府

(2015-04-13 12:18:29)
标签:

转载

分类: 听雨轩
原文地址:曲阜12府作者:懒小杨

 [转载]曲阜12府


[转载]曲阜12府

      五府中间一院曲阜孔氏府第建造之谜

  曲阜城内,有一座庞大的府第,坐落于城之中央,这就是孔氏宗子世袭衍圣公居住的衍圣公府,人们习惯称它为孔府。其实,除了衍圣公居住的这座孔府外,在曲阜城,还散居着许多其他孔氏族人居住的府第,人称“十二府”。

  自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孔子46代孙孔宗愿始封衍圣公后,其嫡系子孙代代承袭这一爵位,居住在衍圣公府内。而各代衍圣公的胞弟则另选地建宅,离府分居。然而,早期的孔氏府第,因时间因素,随兴随灭,多已废圮。迨至清代,孔氏家族进入繁盛时期,尤其是康乾时期,孔氏家族昌盛到极点。67代衍圣公孔毓圻以下支系渐多,纷纷在衍圣公府以外各自立府建宅。

  孔氏府第的最后一个府虽称为“十二府”,但实际上却只有九个府第,其中除七府在城南张曲村外,其余八个府都在城内。另外还有南府、桑园等,虽另有宅院,却都是这九个府的分支。

  这些孔氏府第,按其排序,具体的坐落位置是:大府,在孔庙观德门外,是68代衍圣公孔传铎次子孔继溥的府第。二府,在五马祠街西首路北,系孔传铎二弟孔传軲的府第。三府,在龙虎街东首路北,系孔传铎六子孔继澍的府第。四府,在五马祠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叔父孔毓埏之子孔传钜的府第。五府,在东门大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五弟孔传钲的府第。七府,在城东南张曲村,是孔传铎七弟孔传镛的府弟。八府,在考棚街东首路北,是孔传铎三子孔继洞的府第。十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四子孔继汾的府第。十二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五子孔继涑的府第。

  在我们粗略的了解了以上情况后,惊讶的发现:这众多的孔氏府第,竟都与68代衍圣公孔传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孔氏府第的建造与孔传铎还有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传铎其人。孔传铎,字振路,号牖民,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元年,50岁的孔传铎承继父爵,袭封衍圣公。孔传铎位尊爵高,老成持重。与以往那些少年就袭爵的衍圣公相比,在承办祭祀、处理府务等方面,应当是得心应手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孔传铎袭封后的第二年,即雍正二年(1724年),一场旷古未闻的大火,将孔庙烧得几成废墟。这场大火改变了孔庙的面貌,也改变了孔传铎的命运……

  当雍正皇帝胤?闻奏孔庙被烧时,大为震怒。他素服斋居,无庸更事,减膳撤乐,并亲诣国学文庙虔申祭奠,宣读告文,以展不安之心。同时,遣礼部侍郎王景曾驰赴阙里祭告,以慰神灵。并决定下拨帑银,重新建庙。

  重新鼎建孔庙,足以看出雍正皇帝尊孔之心。这项浩大工程,当时被列为朝廷的一项重点工程,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具体实施由山东巡抚负责,巡抚陈仕倌没敢怠慢,迅速委派各道、府员竭诚办理。雍正四年九月,由塞楞额接替陈仕倌之职,任山东巡抚,并主持继续修庙。雍正六年岳浚接任山东巡抚,并董理孔庙修建工程。

  衍圣公孔传铎在整个修庙过程中,是掌控着很大权力的,他甚至还经管着许多具体事项。陈仕倌也好,塞楞额也好,岳浚也好,都是在监督和协调而已。《孔府档案》四九九〇卷中的记载,很能说明问题:“圣庙工程物料,现在彻底清查。据承修、协修各员申称,所有旧废铜铁事件,向系百户经管收贮,应令交点明白,以便变价打造,汇入料估册籍。但百户隶属公府,呼应不灵。”

  试想,孔传铎弟侄儿孙众多,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行点私利,为弟侄儿孙们“顺道”修几处宅院,还是容易做到的。孔传铎果真这样做了!不然,为什么这么些孔氏府第,会集中在这同一时段兴建,而这段时间恰恰正是你孔传铎袭爵期间!

  不管怎么说,修建孔庙是头等大事,只要不耽搁孔庙的工程进度,一切还都好说。谁知,这修建孔庙的工程,偏偏就是进展缓慢,雍正皇帝有些急不可耐了。雍正七年(1729年)正月,他遣通政使留保前来曲阜督监庙工;二月,命署山东巡抚岳浚会同留保催原任山东巡抚陈仕倌仍回山东,率从前承修迟误之知府、州、县分别解任,在工办理,其督催迟误各上司,交留保查明交部议处。孔氏家族中的广大孔氏族人,对衍圣公孔传铎也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孔庙火灾后,他们就首推两广总督孔毓繤,到皇帝面前参奏孔传铎。

  无疑,雍正皇帝对孔传铎在曲阜城内大造孔氏宅院的事情是清楚的,这位大清朝以严猛著称的皇帝,绝不会对孔传铎的所作所为等闲视之的。雍正皇帝将会对孔传铎采取什么处罚措施呢?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答案,但有一点却是记载的明明白白,《曲阜县志·通编》:雍正九年(1731年)“衍圣公孔传铎以病予告,其长孙广蓕袭封。”啊!这不明明是在说,孔传铎的衍圣公爵位被剥夺了吗!说是“以病予告”,是因为皇帝念其圣裔,这样说好听一点罢了,如此,也算给孔传铎一个体面下台的借口。

  大家知道,历来衍圣公的袭封承继,都是按照父终子继的宗法制度进行的,而孔传铎的这种现象,应算作“罢封”。“罢封”在衍圣公袭封史上也发生过几次。第一次,是在北宋元符元年(1098),朝廷拨款维修孔庙,47代衍圣公孔若蒙负责监修孔庙,也是因为在修庙款项的使用上,存在着徇私舞弊之嫌,而被罢免封爵。第二次,是在明成化五年(1469年),61代衍圣公孔弘绪,建造孔府时逾制,被参劾,被夺爵为庶人。孔传铎这次,应当算作第三次罢封了。

  通观这三次罢封事件,让人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因为修建宫室祖庙而引发的。如若说孔若蒙、孔弘绪当时是因年轻富贵,不知检点,而坐罪被免。而孔传铎本应老成持重,不该犯此等过错。遗憾的是,他为了弟侄儿孙的利益,也同样走了这条路…… B 孔继涑书《大学》碑刻乾隆皇帝驾临次数之谜

  清代的乾隆皇帝弘历,是一位尊孔崇儒的皇帝,他在其一生中,曾多次来到孔子门下,对心目中的至圣先师顶礼膜拜,三跪九叩。

  然而,人们对乾隆皇帝究竟来过几次曲阜,至今还没有准确的回答,有人说他来了八次,也有人说九次。实际上,这种含混不清的答复,在曲阜已经存在了很久了。为了搞清乾隆皇帝到曲阜的确切次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梳理排查。

  皇帝巡幸,此乃国家大事,史志必有记载。《曲阜县志》卷三十四,记有:“十六年春二月,圣驾南巡,衍圣公孔昭焕率各氏子孙迎銮于德州。御制诗赐之。”这段记载,语焉不详,令人失望。而《清史稿·高宗纪》更是简略:“上奉皇太后南巡,癸丑免经过直隶、山东地方本年额赋十分之三。”正因为史志中简略之故,使人们无法确证其真假虚实。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在孔府档案原始史料中,竟有意外发现,在关于乾隆皇帝历次南巡迎送事项等卷宗中,不但明确记录着乾隆十六年皇帝在曲阜的记录,而且行程细节也记录的颇为详细,从参加接驾的执事人员,到致祭孔子时的祭孔祝文,再到赞引官、典礼官、分献官、陪祀官,都历历在册。乾隆皇帝祭完孔庙后,又在曲阜停留了三天后,才起程继续南巡。

  乾隆十六年的这次皇帝曲阜之行,虽然史志上没有确切记载,但其规模应当说是不小的。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皇帝准备再次巡幸,朝廷的官员们为其勘察巡幸路线时,还再次提及。《孔府档案》五一二五卷:“孔庙道路,自京出正阳门,由土地庙斜街,报国寺南走广宁门,十六年走过。直省九座大营,今改为八座,山东省自德州至东平州所有恩县等城,虽道不甚遥远,不走旧道,俱改在城内……自京至曲阜县孔庙一千三十八里。”

  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乾隆十六年皇帝到过曲阜。这事与候选内阁中书孔继涑有关。孔继涑,字体实,又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孔子69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行十二,时称十二才子。孔继涑自幼勤奋好学,以精湛的书法名闻于世。清梁同书 《频罗庵论书》说他:“君幼聘娄县张文敏公照女,文敏书名遍海内,君能得其笔法,时以小司寇目之。求书者纸堆几案如束笋。”乾隆十六年,当孔继涑得知皇帝南巡,来曲阜朝圣时,他便选用各高2.15米,宽0.63米的四块上等石材,以正楷精心书写了《大学》圣经首章于石上,雇工镌刻后,立于孔庙金声门下,以期皇帝到孔庙时,获得赞赏。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是这样说的:“先生之书,瓣香天瓶居士,乾隆东巡,临书以进,上熟视曰:‘好像张照’。”乾隆皇帝的一句“好像张照”,着实是对孔继涑的最好夸赞。张照是什么人,当时他被誉为最了不起的书法家,连皇帝都对他赞赏有加。

  通过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确证,乾隆十六年,皇帝弘历是来过曲阜的,如此说来,乾隆驾临曲阜的次数,应当是九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八次之说呢?这其中除了史志记载不详外,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出自乾隆自己之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已是80岁高龄的人了,但他仍思巡幸天下,二月启跸南巡,遂幸阙里。72代衍圣公孔宪培率各氏博士、族人,预期远赴直隶(河北)阜城界迎驾。三月十四日,皇帝到达曲阜,亲诣孔庙拈香。十五日,在孔庙举行释奠大典。然后谒孔林,谒少昊陵、周公庙,赐衍圣公及十三氏宴食,赏赉有差。这是乾隆皇帝最后一次临幸曲阜,而且作了一首《释奠先师礼成述事》诗:“为君要事祭为先,中祀躬亲意欲全。八度前来八旬逮,奠芹昨过奠箕连。生民未有道垂世,宇宙以来怀赞天。六岁一衷幸蒇礼,宫墙临别意拳然。”80高龄的乾隆皇帝,诗中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是“八度前来”。他为什么这样说?个中原因,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外人是难以知晓的。既然九五之尊的皇帝说自己是八度前来,还有谁敢不遵从这“金口玉言”呢。

  然而,现在皇帝已不复存在,一言九鼎的社会也已成了过去。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为好。 C 慕恩堂于氏公主下嫁孔府之谜

  在曲阜,有关乾隆皇帝女儿下嫁孔府的故事广为流传,且有许多版本。

  其一,尊孔崇儒说:乾隆皇帝一向尊孔崇儒,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这一心理,他决定与孔府结姻,于是便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孔府。当时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这个族规,乾隆又将女儿寄养在大学士于敏中家中,然后又以于家闺秀的名义,嫁到孔府。

  其二,消灾说:乾隆皇帝有个女儿,脸上有块黑痣,据相术家说,这块黑痣将会给公主带来灾难。破灾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公主下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于是乾隆皇帝便选中了孔府。

  其三,义女说:乾隆皇帝欲与孔府联姻,但自己手下又无合适的女儿,他只好把当朝大臣大学士于敏中的女儿,认作义女,然后以公主身份嫁到孔府。

  在以上几种说法中,显然第一种说法是不存在的。翻开乾隆朝历史,可以发现,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0个女儿,10女中除早亡的外,凡是成人后嫁人的,均花落有主,额驸有名,并没有发现有女儿嫁到孔府的记载。

  第二种说法,即“消灾说”,含有浓重的传说和演义色彩,不可引以为信史。

  那么,较为贴切的就是第三种了,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认于敏中的女儿为义女,然后以公主的身份嫁到孔府,是较有可能的。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乾隆三年(1738年),这位年仅24岁的江南才子便蟾宫折桂,考中状元,授为翰林院修撰,成了人皆艳称的人物。于敏中文才很好,受到乾隆的赏识,因此调入皇帝读书和批阅奏章的懋勤殿,乾隆还赠给他《华严经》和《楞严经》等佛经。从乾隆八年 (1743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出任过山西乡试正考官,提督山东学政,浙江学政,后入直上书房,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十九年,于敏中升为兵部侍郎,后转刑部侍郎。于敏中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权倾一时,做了19年的军机大臣。他不仅学问好,能力也有过人之处。乾隆皇帝欲作诗文,吟诵一遍后,于敏中为之写成草稿,无一字之误。在自己40年的官宦生涯中,于敏中以他人所不及的敏捷之才,和对“国语”(满语)的精熟,日益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宠眷。

  对于这样一个能臣、干臣、宠臣,乾隆皇帝认他的女儿做义女,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也是皇帝褒奖和笼络臣僚的一种手段。

  乾隆皇帝所认义女,为于敏中的第三女。此女名叫于珊兰,自幼天资聪慧。江南才子梁同书曾由于敏中处,听到于女命名之由来。据说,于敏中在回钱塘老家时,曾夜梦江中大潮,见有一株珊瑚树,状如兰草,全家落水,幸赖围靠此树得救。醒报生女,因名珊兰。看来,于女生来就蒙上一层特异而神奇的色彩,她无疑是一位世间不凡的女子,不然为什么皇帝偏偏就认她为义女。

  乾隆皇帝义女要嫁的这位驸马,是孔子第72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民国二年(1913年)李舆德所撰《孔子世系》说:“七十二世孔宪培,字养元。高宗以‘其子妻之’。”此“子”当指于珊兰。

  对于这位驸马,乾隆皇帝真得格外关心。首先,是给孔宪培赐名,孔宪培原名孔宪允。乾隆认为这位驸马将来肯定是个可以培养的人才,于是将原来的“允”字,改为“培”字。孔宪培曾一度患有足疾,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到曲阜朝圣祭孔时,特意将随驾御医留下,专为孔宪培治病,直到痊愈为止。乾隆皇帝还多次赐御诗给孔宪培,甚至还亲解御用荷包赐予孔宪培。

  于夫人与历代衍圣公夫人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她逝世以后,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孔府东院,专建祭奠于夫人专祠,祠名称作“慕恩堂”。仅就这三个字的堂名,就叫人遐想不已。“慕恩”,就是慕的皇帝之恩,慕的朝廷之恩,慕的于氏公主之恩。既然是祭奠“皇亲国戚”和“金枝玉叶”的地方,建筑上肯定要有区别于其他建筑的地方。果然,就有人发现了慕恩堂的秘密之处。1956年,杨鸿勋、王世仁两位专家,在《文物》上发表了《曲阜“衍圣公府”初查报告》中说:“‘慕恩堂’:正房五间,七檩悬山式。当心三间后都附有小天井并设后门。正房东有耳房两间及一小跨院,跨院外有厦门出入。正房前砌有月台。当心间并悬金匾一块,系道光五年清帝致孔庆母于氏祭文,这便是建筑的主题所在。在建筑稍间的前檐额坊上,出现了‘和玺’彩画,这是全府唯一的一段描金绘龙的彩画。”

  什么是和玺彩画?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编著的 《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这样解释:“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最高级彩画……如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为金龙和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天坛祈年殿等,均为龙凤和玺。午门雁翅楼角亭,为楞草和玺。天安门改为莲草和玺。所有花纹均贴以金箔,复杂绚丽,金碧辉煌,古时封建帝王所在地,多绘以和玺彩画。”

  试问,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有哪个官宦之家,敢擅用皇家专用图案?慕恩堂因是祭奠于氏公主的殿堂,理所当然地成了全府内最高规格的建筑。

  再看于夫人在孔林里的墓葬形制,其待遇之高,更是叫人侧目。偌大孔林里,只有一座飞檐彩绘的牌坊,这是道光五年(1825年)皇帝遣官致祭于夫人时所立,俗称“于氏坊”,又名“鸾音褒德”坊。坊后就是于夫人和孔宪培的合葬墓,有人也呼之为皇姑坟。

  长期以来,人们对乾隆嫁女的真伪,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不管怎么说,这位于夫人,确实与皇家存在着一些特殊关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