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京津都府 |
谷积山的文物古迹
.
.
向西上坡,转向北走上一条新修复的石板路,西北向上升几十米,去往最西端山头上的铃铛塔,又称西塔、白塔。建于明代,八角形九层寿塔,塔身为汉白玉石料砌成,塔内有环状回廊,可逐级上至塔顶,原仅存下面二层,2013年已重新修复。塔身的每个檐角都留有孔洞,当初设计时用来悬挂铃铛,因此很多人称此塔为铃铛塔。塔下有地宫,塔后有一石碑,风化严重,碑额位置有个“若”字隐约可辨。铃铛塔属高僧寿塔,但主人目前无法确定。《房山历代寺观》认为这是明正统十三(1448)年重建的“般若禅寺”的寿塔。
左侧竖款为:时大明正统十三年八月吉日立石。
回到铃铛塔附近,向北去往山坳中的张公墓(由此向北共有两条小路,要走上面的路),在铃铛塔东北侧山根处,墓前有汉白玉石门,额上刻有“内府共用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后面正中有一六棱形经幢,顶端横刻“明皇”二字,下面竖刻“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御马监太监南溪张公之墓”,以前经幢是竖立在石门后中央的,近几年由于偷盗已被移位并倾倒,看其他网友的照片,以前经幢还有石刻攒尖顶,现已无存。据考,张南溪墓建于明代。
向东南到达第二座山头上的鞭塔(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也称中塔、红塔,坐落在谷积山正中,建于辽代,六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约7米,全部为砖结构,原塔基缺损较为严重,从残砖特征看,是典型的辽金绳纹砖,是谷积山标志性建筑,具有难得的科考价值。此塔也应是某位高僧的寿塔。2013年已重新修复。
沿路去往第三座山头上的叶公墓,墓前也是一座汉白玉石门,风化较严重,墓门额枋处原有精美的火焰珠云纹石刻,门框两侧雕有云朵、花卉和虫鸟图案,现已不存。石门额枋处提款虽不太清晰,但仍可辨认出
“内官监太监叶公之墓”几字。石门后面有好几处盗洞,一个盗坑边半埋的墓碑碑额:“内官监左少监叶公寿藏碑记”,应为明代太监之墓。主路三岔口处一个敞开的洞口内,地宫尚存。
..
.
继续东行就到了东塔,又称和尚塔、舍利塔。是谷积庵的附属建筑,建于成化15年(1479年),高约10米,由谷积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是一个舍利宝塔,形制为白石所砌覆钵式,须弥座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各置一尊佛身坐像,原仅存东侧一佛,面部已残。地宫内原有一座小铜塔,内置水晶瓶,瓶内珍藏两粒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宫正面有“释迦涅槃图”彩绘,右为“宝塔记”。2013年已重新修复,地宫已填埋。在东塔东南下方台地,有一块斜卧的石碑,碑阳额:“舍利宝塔”,碑文字迹风化,难以辨认全文,但隐约有“…天顺七年塔倾圮…敕赐谷积庵之东建石塔一座…始于成化十四年五月十三日…迄于十五(1479年)年…”字样,落款为:大明万历二年(1573年)谷积庵十月十五日。碑阴额:“檀越芳名”,刻捐款人名。
沿舍利塔东北角山路,向东北方,经过路南侧一座残存的塔基,到达垭口1,这里为一道分水岭,其西南为谷积山,东北为吕峪沟(看网上的文章,从圆通殿向东北,直接向上,有抄近路可达垭口1附近,我也圆通殿东面看到了向东北方有路,在但未在垭口1附近看到岔路,不知能否走通)。从这里继续向东北,去往高桥寺。
..
在布满荆棘的沟壑间有一座砖砌石面拱桥,为横跨涧谷的单孔拱桥,砖砌拱券,汉白玉拱脸,干插石边墙,花岗岩桥面及栏板。桥长13米,高10余米,底宽约3米,桥面宽2.2米,两侧有10对护栏(有缺失),护栏高1.5米,栏板部分已被淤土覆盖,只露出高约0.4米的方形栏柱。该桥造型简洁流畅,据说已有约六百年历史。桥面为东西向,从东北及东南有小路可以下到桥下看清古桥全貌。
沿高桥东侧的小路继续东行,300余米可达高桥寺过街塔。原在过街门洞上建有覆钵式佛塔,塔身在1994年被盗宝人炸毁,现仅剩下孤零零的台座,保存尚好,周边有许多散落的石构件。台座方形,长宽均为4.2米,高3米,券洞高2.3米,宽2.2米。过街塔东北侧有小路,下坡可以去往东南方的吕峪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