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2014-01-04 00:43:01)
标签:

转载

分类: 泰安卷

     红门宫位于泰山中路登山盘道之初,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得名。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所建。红门宫分东西两院,共有建筑三十余间。东院为佛教寺院,西院是道教庙宇,两院由横跨盘山路的飞云阁相连。东院由山门、弥勒殿、更衣亭、南穿堂等组成。碧霞元君在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上庙是岱顶碧霞祠,下庙是蒿里山以东的灵应宫,红门宫西院是碧霞元君中庙,由山门、元君殿、且止亭、南茶亭等组成。自古就有“红门晓日”之景。清人赵国麟留诗:“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解放后,西院长期由泰安地区戏训班占用,直到19838月初才收回,并于当年的101日正式开放。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飞云阁为二层门楼式建筑。下层为南北相通的拱形门洞,门高2.6米、宽2.95米、进深11米。上层的飞云阁面阔三间8.1米,五脊筒瓦硬山顶带卷棚悬山前廊,前廊宽1.95米,殿阁进深6.82米。原祀观音大士,今供主管文运的魁星点斗。门洞东侧镶嵌着光绪年间,泰山权守吴祖芬题《经石峪看红叶诗》碣:“中天门外梵仙乡,枫叶初经九月霜。独倚高柯舒冷艳,不侪凡卉炫秋香。孤红莫恨荣华晚,众绿都成惨淡光。休上危桥云步迥,更高寒处更凄凉”。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红门宫正门朝东,石坊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额书“红门宫”,门前横额书“瞻岩初步”,左右柱联曰:“千峰云影护禅关,万壑泉声沉宝磬”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乾隆皇帝御书“坤元广毓”匾额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红门宫后原有一巨石耸立,上刻“小泰山”。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曾有元君小庙,解放后庙毁,1985年重建。因为进香的善男信女有些是年迈体弱的,很难攀爬岱顶,于是就在此烧香磕头祈福,以示对泰山老母的敬仰。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护山石,已将小泰山石移到西边的山坡上。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元君殿建于康熙年间,面阔三间10.8米、进深10.75米、通高8.4米,四柱七架梁七檩五脊筒瓦硬山顶,前带四檩悬山卷棚式走廊。此殿原供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文革初像毁。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弥勒殿在院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9.3米、进深8.7米、通高9米,七架梁九檩带前廊,五脊筒瓦硬山顶。殿内原供檀香木雕弥勒佛,文革初焚毁。现像为1994年重塑。殿内墙壁上还塑有622个小佛像,俗称“千佛殿”。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更衣亭与山门相对,穿堂式,面阔三间8.5米、进深三间5.7米、通高6.6米,其南头接一套间,东接后廊。此廊临中溪,旧时帝王官宦至此更衣登山。南穿堂面阔三间9.2米、进深6.9米、通高6.5米,卷棚硬山顶。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红门宫北部路西有清代至民国年间“合山会记”碑26块,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俗称“小碑林”。西边碑墙上镶嵌着光绪八年(1882年),任道熔所书刻的《修泰山盘路碑记》,俗称“泰山之碑”。碑文中记载:去泰山顶40余里,6700级。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游后感言:由于红门小泰山是泰山老奶奶的行宫,每年除夕、三月十五、重阳节等日子,红门宫都会有数万人来此祈福。

门票价格:5元

推荐指数:★★
[转载]“红门宫”碧霞元君中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