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2014-01-04 00:37:45)
标签:

转载

分类: 泰安卷

     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北依唐摩崖,东靠驻跸亭,西连振衣岗,南临宝藏岭。系元君上庙,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以照壁、火池、南神门、大山门、香亭、大殿为中轴线,左右分列东西神门、钟鼓楼、御碑亭、东西配殿等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南北长76.4米,东西宽39米,总面积2979.6平方米。据《泰山道里记》和《岱览》载,唐代前泰山顶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称号。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雕玉女像,凿龛供于玉女池旁。至宋元年间始建玉女祠,金改称昭真观,明洪武年间重修,号碧霞元君。清顺治年间神门上增葺歌舞楼及石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防止高山风雨剥蚀及雷击,改正殿为铜顶,大殿盖瓦、鸱吻、檐铃等饰物皆铜铸。祠院中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所立“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及明天启五年(1625年)所立“泰山灵佑宫铜碑”,均高达5米,与殿堂之铜顶上下相映。乾隆年间建御碑亭及钟鼓楼,同治年间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间因水冲庙毁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文革中,曾遭破坏,道众被遣散。1985年秋,碧霞祠归还道教界管理,为全真道十方丛林。碧霞祠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的规模及明代的铜铸构件,建筑风格多为清代中晚期的风格。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东岳大帝之女。清张尔吱《篙庵闲话》谓:元君者,汉时仁圣帝前有石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殿圯像仆,童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面涤之,玉女也。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称“泰山娘娘”。相传为保护妇女、儿童之神。道教素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泰山碧霞祠香火极旺。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碧霞祠山门五间,面阔19.8米,进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檩七架梁,中柱前后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顶,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头、滴水、螭吻、走兽等均铁铸。[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山门正次间中柱下装三门,稍间檐下砌墙开圆拱窗,内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护卫神铜像,称之“门神四帅”。檐下施斗拱,柱头科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平身科每间4柁,也为单杪双下昂七踩斗拱。斗拱檐檩普柏枋、阑额、垫板、由额及雀替施墨线大点金彩绘。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面阔进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列角柱和辅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层环廊。柱上施斗拱、柱头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头,平身科每面8个,一斗二升蚂蚱头。上层柱头科斗拱单昂一斗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面6个,影作一斗三升。黄琉璃瓦九脊重檐歇山顶。亭内设神龛,供碧霞元君铜像。旧时,大殿不时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百姓只能在香亭求祷泰山娘娘。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香亭前有明铜碑两座,左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立的《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记述了仿武当山建造金阙的经过。右是天启五年(1655年)立的《泰山灵佑宫》铜碑,记述了宋改“昭真祠”,金称“昭真观”,明赐名“碧霞灵佑宫’的历史。两碑通体鎏金,高五米,基座、碑顶之盘龙若腾。两铜碑前面分别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铜铸万岁楼和嘉靖九年(1530)铜铸千斤鼎。其两边是东、西御碑亭,内存乾隆御笔登岱山诗碑。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碧霞祠大殿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垄,以象周天之数。上覆盖瓦、鸱吻、檐铃,均为铜铸,檐下有乾隆御赐匾额“赞化东皇”。大殿5间,面阔24.7米,进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檩前后廊式,九脊歇山顶,四角施角柱。正间宽5米,次间宽4.4米,稍间宽3.45米,檐下施斗拱柱头科单杪双下昂六踩,斗拱上承托桃尖梁头,平身科各间数量不同,正间6柁,次间5柁,稍间4柁,均单杪双下昂五踩。斗拱上承托蚂蚱头,角科单翘重昂七踩,转角斗拱上承托宝瓶,檐下及后檐下亦施斗拱,形式与前面相同。屋面的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兽等构件皆铜铸。大脊上饰双凤缠枝花纹,戗脊有6个兽和1个仙人,檐上瓦钉处饰立体走龙,均为铜铸。歇山与山墙的交角处饰人物图案,每面9个。殿内槽柱上施四柁隔架斗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间内斗拱相围呈八角形藻井,中间高浮雕盘龙戏珠,栩栩如生。正间和西次间均设石雕仰覆莲纹须弥座神台:正间神台装木构雕花神龛,祀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悲安祥端庄;东次间神台供眼光奶奶及二侍女贴金铜像,西次间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贴金铜像。正殿内悬康熙巨匾“福绥海宇”。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山门前东西南三方各有一门,叫“神门”。西神门与天街相连,东神门与通玉皇顶的盘道相接,是碧霞祠之门户。两门形式相同,均石砌拱形门洞,高3.4米,宽3.25米,进深5.4米。上筑阁楼各3间,面阔8.8米,进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施墨线小点金彩绘。三神门间各有北向小房,顶部铺条石,将东西阁楼和歌舞楼连在一起,有石阶相通。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南神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门宽2.7米,进深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小房一间,门相对。清顺治时复增二层为歌舞楼三间,面阔9.79米,进深4.95米,通高4.9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东西山顶各开一拱形门,北面无壁。檐檩垫板等施墨线小点金彩绘。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碧霞元君圣诞时,以碧霞为中心的庙会期间都在此唱戏祝贺。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宝藏库,俗称火池,砖石建造,面阔5.3米,进深5.3米,通高5.7米,无梁檩横砖发券,筒瓦五脊歇山顶。面北开一门,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是专供信士、香客焚烧币帛及香纸的地方。宝藏库南是大照壁,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墙顶,壁高3.45米,宽5.22米,厚0.65米,北面镶石板4 块,壁上有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其可谓碧霞元君信仰千年兴盛的写照。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游后感言:泰山道教文化的中心就在碧霞祠,每年的“祈国泰民安”大法会都在此举行。

门票价格:5元

推荐指数:★★★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转载]“碧霞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