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牌坊卷 |
珙县底硐镇玉和乡隘口石牌坊
珙县玉和苗族乡隘口村,位于宜威(四川宜宾至云南威信)公路旁,海拔 973.2米,因其四季风大,所以在当地人口中又有“蛮垭雨,隘口风”之称。在这里,有一座清代贡生谢正业奉皇命为其母亲何慈惠修建的贞节牌坊,被誉为“川南第一名坊”。
珙县底硐镇玉和乡隘口石牌坊被誉为“川南第一名坊”,在珙县城南40公里底硐镇玉和乡境内,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三檐庑殿式顶,四柱三门,通高15米。飞檐翘角,吻兽蹲鹿,造型别具匠心。石坊上面,有石雕的如意斗拱、匾额、对联、瑞草、戏场文景、麒麟、白象等,雕刻十分精湛。
隘口石牌坊为五檐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坊体南北向,石质为米粉石,以88块石料雕琢而成,通高14.63米,面阔12.34米,台基长16.74米、宽7.2米,占地122平方米,庑殿式,装饰如意斗拱,缠龙式镂空宝鼎,极具明代建筑风格。三重檐,十二鳌角向空举飞,由下向上层层内收。坊上刻有人物鸟兽、瑞草云龙,圆雕有狮、象、麒麟、鹿,栩栩如生。坊两侧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兰、菊、竹,并配有篆、隶、行、草体诗赋。方形柱础固座、座饰“莲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层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纹组成的竖龛,龛内二力士抬着灵龟、绶带相绕的“圣旨”二字,再下为行书,横排“不负所天”四字,并以深浮雕麟、象,“斗牛图”镶边。石坊北面,宝鼎下楷体立书“圣旨”二字,装饰如南。中门两方坊柱上刻有楹联“誓欲捐躯但念半龄孤子在,心存养志能分七衮老亲忧”,道出了修建此坊的初衷。石坊用石板栏栅围护,南北有如意素面踏道九级现埋土中,保存完好。石坊每重檐下饰如意斗拱,翼角各挂一小残锈的铜质风铃,时隔百年,竟还在细雨凉风中叮铛作响。坊侧有石碑一通,上刻七律四章,以志建坊缘由。
牌坊上对联为阴刻楹联,南面中柱上书:“节孝著徽音彤管新添青史册,纲常崇盛世丹除遥贲紫泥书”,“知叙州府事叶澍东题”,边柱刻联为行书“两字荣褒光日月,千秋正气格神天”,“江津副车镶蓝旗教习即选知县愚表弟涂太琛题”。北面中柱、边柱刻联为行书“誓欲捐躯但念半龄孤子在,心存养志能分七衮老亲忧”,侧柱联由珙县教谕蓬州费淳修与训导巴县翁荫合题:“孤帏早励冰霜志,绰楔欣承雨露恩”。而在石坊的中柱顶部南北面分别为深浮雕“二十四孝图”,之“黄香扇枕温衾”、“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老莱彩戏娱母”图案,图像均十分精美。
石坊是当地谢姓家族的“贞节牌坊”,是清代贡生谢正业奉皇命为其母何慈惠修建的,建于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川南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坊,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据碑文记载,何慈惠年轻时夫死,其意欲捐躯随去,但念儿子只有半岁,于是含辛茹苦将孩子养育成人,受到道光皇帝表彰。牌坊历时三年半建成,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坊上遍布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戏文等各种雕刻装饰,是典型的清代艺术风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佳作,对于研究我国儒家文化在川南地区的发展和地方风土人情,以及我国古代牌楼建筑和川南民居建筑都极具价值。
隘口石牌坊造型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集雕刻、书法、建筑、儒家文化于一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浑厚的艺术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牌楼建筑和川南民居建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物证作用。
隘口石坊位于珙县城南35公里的玉和乡隘口村,距上罗镇13公里,是清代当地贡生谢正业为其母建立的节孝坊。从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动工修建,历时三年半竣工。石坊竣严矗立,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蔚为壮观。其雕刻工艺精美,手法细腻逼真,书法行云流水,绘画线条流畅。
虽饱经150余年风雨剥蚀,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称。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石坊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坊坐北向南,通高17米,宽8米,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为四柱重檐构成的三开间立面,整体由多块巨大的米粉石垒叠而成,仿木结构建筑,鸱尾雀替、飞檐造形,效果,尤其雕刻动物活灵活现,情趣盎然,生动传神。坊两侧抱鼓石屏上有深浮雕梅、兰、菊、竹,并配有篆、隶、行、草体诗赋,这些花草画面结构严谨,富有诗意。方形柱磋固座,座饰“莲花抱鼓”。石坊北面第三层坊檐斗拱下有深浮雕牡丹和仙人云纹组成的竖龛,龛内二力士抬着灵龟、缓带相绕的“圣旨”二字,再下为行书,横排“不负所天”四字,并以深浮雕麟、象、“斗牛图”镶边。石坊北面、宝鼎下楷体立书“圣旨”二字,再下为横排“荣增华衮”四字,装饰如南面。中柱南面有知叙州府事叶澍东题联:“节孝著徽音彤管新添青史册,纲常崇盛世丹除遥贲紫泥书”。侧柱有知县涂太琛题联:“两字荣褒光日月,千秋正气格神天”。北面正门有珙县知事拔进士题联:“誓欲捐躯但念半龄孤子在,心存养志能分七衮老亲忧”。侧柱联由珙县教谕蓬州费淳修与训导巴县翁荫合题:“孤帏早励冰霜志,绰楔欣承雨露恩”。石坊上所有题字,虽体裁不同,但字体都貌丰骨劲,挥洒自如,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注:以下图片由“成都图片网”的网友“夏天的风”拍摄,转载者请予以注明,在此谨向夏天的风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