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芗斋先生的几首诗词--------张东宝

(2018-04-12 15:18:08)
若干年前,王芗斋先生的弟子何镜平,在北京《武魂》杂志发表了《芗斋先生大成拳著作中的几首诗词》一文,披露了一些内情。
文章说,芗斋先生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拳术养生,而且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诗词方面更是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芗斋先生在传授大成拳时,除口传心授外,对不同练功者往往以诗词授之。
练功者对所授诗词非经百般推敲,难得其要领,而一旦领悟,则豁然开朗,练功随之可突飞猛进。
现将部分诗词的正误加以对照,并分别以养生和技击的内容而介绍:
一、
脱肩松背懒束腰,
神情意力似粘糕。
一切知感全不要,
靜室长鬚赤条条。
这首诗,是针对初练功者全身处于紧张、而不能达到放松状态而言的。
也就是指导练功者应在形体、精神上逐步加以放松,也即芗老常说的“初练功者,要保持松静自然、舒适得力”,
“每次练功留有余兴,留有余力,以不超过自身负担能力为原则”。
注意,诗的最后一句,被人用粗俗的语言改为“静室常露赤条条”,这真可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也。
二、
浑身肌肉挂青霄,
毛发根根暖风摇。
慧眼黙察三千客,
凝耳息听二八娇。
沧海飞波游龙戏,
流云吐月紫兔嚎。
无穷假借无穷象,
早欲蓬壶踏六鳌。
这首诗,不仅要求练功者保持放松,也包含有一些紧的因素,所谓“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诗中的“沧海飞波”、“流云吐月”是动态的表现;
而“慧眼黙察”、“凝耳息听”则是静态的意境。
诗中第四句被人改为“凝耳细听两人娇”,
第六句被改为“流云吐白紫兔嚎”,
第八句改为“有如蓬壶踏六鳌”,
如此胡编乱改,实在令人痛心!
三、
养生别开面目新,
筋含劲力骨存神。
静如伏豹横空立,
动似腾蛟挟浪奔。
吐纳灵源合宇宙,
喊声叱咤走风云。
不知素问千年后,
打破樊篱更多人。
芗老对中医学颇有兴趣,镜平先生亦喜爱中医,故经常和芗老谈论中医的《黄帝内经》等经典与养生的关系。
1959年芗老在生日期间,兴之所至送给镜平先生上述之诗。
芗老在诗中用“素问千年后”的夸张手法,指出中医学再过多少年后,在取得更大的发展创造又何止一人(东宝注,可惜中医的现状并非如芗老所期望的那样,而是很糟糕也!),鼓励镜平先生将来能把中医养生与大成拳的养生很好地加以结合。
四、
力光闪,
卷枯叶,
惊吓天涯鸟飞绝,
裹缠横绕云龙蛇,
光茫无限力如铁。
手握提按斜撑错,
足踏泥泞半尺雪,
雷电交加轻也重,
眼底心头扫鲸穴。
芗老在这首诗中,把大成拳实战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的“力光闪”,形容实战速度之快可以横扫一切,令大片枯叶纷纷掉落,还吓得大群鸟类都见状急忙飞走。
在实战中,通过多方面力的运用、且不断变化,如同龙蛇缠绕,而精神气质光茫四射;
力的运用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虚实变化,使人难以捉摸,再加上胆大心细、如同长板坡中的赵子龙的威武气概,便使人望而生畏。这首词,被改得非驴非马:
如第一句被改为“刀光闪闪卷枯叶”,
第四句被改为“光烂无限力如铁”,
经如此粗俗的文字改动,该词的原意尽失也。
五、
身动挥浪舞,
意力水面行,
游龙白鹤戏,
含笑似蛇惊。
肌肉含动力,
神存骨起棱,
风云吐华月,
豪气贯日虹。
此诗写出了大成拳健舞的四种形态,
即白鹤舞,
惊蛇舞,
游龙舞,
挥浪舞(又称大气舞)。
而在另一首词中又把健舞的表现加以形像地刻画:
精贫出豪举,
得闻慷慨声,
大气包寰宇,
挥浪卷溯风,
吴钩运起吞长虹,
发声喊,
海洋谷应舞龙象,
飞似梨花影。
赋长歌,
整备山河定,
七尺躯任纵横,
挥一似山崩潮涌,
顿开金锁走蛟龙,
打破樊篱舞。
芗老在这首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如“吴钩运起”,
是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
又如“赋长歌,整备山河定”,
是指岳飞抗击金兵时,所写的《满江红》词,
充滿了慷慨激昂的气势。
而词末是指蛟龙挣脱了金锁的束缚,
腾空而起去造福人类的浪漫想象。
在这首词中,也被乱改为“吴钩运起吞长虹”,
“大气包环宇”,
“山摇谷应”,
“泻一似山崩潮涌”,
遂造成此词的不伦不类,
不知所云。
綜上所述,镜平先生说,芗老的诗词,绝非表面文章,一看就能懂;
必须是练功者在有所体悟后,并逐字逐句去反复推敲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意境。
而妄加改动者,用字粗俗,词不达意,且立意低劣,曲解甚多,大违芗老原作之良苦用心。
夲着对后世负责的精神,特通过此文,以示正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