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教研组第3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3-05-02 19:14:33)
分类: 8、6次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水头二中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规范)

科学集体备课(3)活动

教研组:科学

项目名称

第三次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陈迎春

活动时间

2012115

活动地点

门楼二楼会议室

活动主题

《文本解读》

主讲人/主备人主评人/开课人

陈治丰、苏园园、余青如

参加对象

全体教师

申请学时

 

活动内容

及 进 程

《动物的行为》教学案例

苏园园 设计思路 

1、《新课标》建议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特征及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获取动物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动物生存必须获得食物,躲避敌害;动物繁衍必须求偶、交配和哺育。行为的产生都是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每种特殊的行为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意义。

3、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一节神经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且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各种类型有一点的感性认识,加之学生课前收集了部分动物行为的图片资料,在此基础上学习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其区分要轻松得多。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动物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的特征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2.通过观察思考获取信息并交流的能力  

难点:1.理解动物的后天学习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5、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行为的图片及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

引入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鸟的飞翔和飞机飞行的图片;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新授:一:动物的行为

师:一般说来,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飞行、以及其他的运动方式。不仅如此,还包括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的动作,甚至连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本能)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1、与生俱来的,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师:实际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学习要不断练习,经常复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本领)

(小测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学习行为。)

讨论:科学老师家有个小弟弟,弟弟出生以后第一次去医院打预防针时哭了,几次后,后来去医院他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了,再后来要去打针前他听到妈妈说去医院打针他就哇哇大哭。

这三次哭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设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行为的特征

2加入情感教育,通过对比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认同人类自己要想认识世界,就必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的重要性

3、动物行为是动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研究人类各种行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区分比较清楚,关键在理解动物行为的意义上有些难度。

4.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所以导致有些环节学生都被老师牵着走,失去了一定的探究意

七年级科学备课组第3次集体备课

主备 余青如

第二章 5 常见的植物(第2课时)

课程类型:科学,新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以及相关代表植物的名称;

2)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实物观察,发展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发展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强化分类技能训练;

3)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科学的热情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4STS

1)通过阅读《林奈与生物分类》,了解科学史对科学学习的意义;

2)通过对植物世界的认识,体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明确种子植物与无种子植物的根本性区别;

2、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

3、植物分类的方法。

难点:

1、孢子和种子的区别;

2、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

教具:多媒体、葫芦藓、海带、带有孢子囊的蕨、带豌豆豆荚的植株、解剖刀、放大镜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进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种子植物的两个类别——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先来大致的复习一下这些内容。

是否所有的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呢?

生:不是;……

二、 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见植物的另一个大类——无种子植物。既然这类植物无法产生种子,那么,它们靠什么来繁衍、传宗接代呢?

【活动】

1、 观察蕨和豌豆植株,看看蕨的叶子背面是否有与豌豆植株不同的结构?

生:有,孢子;……

2、 孢子和种子有什么不同?(展示种子结构图和孢子图

生:……

孢子是植物产生的一种进行生殖或具有休眠作用的单细胞,它没有种子复杂。

【活动】仔细观察蕨、葫芦藓、海带等实物,说说它们在器官上有什么异同?

生:……(众说纷纭,有对也有错)

【小结】根据特征,可分为三类:蕨类:根、茎、叶;苔藓类:茎、叶;藻类:无茎、叶分化。

【活动】观察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的生活史图片,说说它们一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生:……

【小结】蕨类:树林、田野、河流或湖泊边的阴湿环境;苔藓类: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藻类:池塘和海洋中。它们的受精作用必须在水中进行。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吗?

生:蕨类:胎生狗脊;苔藓类:地钱;藻类:水绵、海带、紫菜。……

展示蕨类植物(胎生狗脊、满江红、卷柏)、苔藓植物(地钱、葫芦藓)、藻类植物(紫菜、水绵、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的图片。<</SPAN>提示: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着固定作用;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的根状物不是根,叶柄和叶状体不是叶。>

我们在《常见的动物》中已经知道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即要根据生物的……

生:特征;……

在我们对常见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再来根据植物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ppt呈现书本p50的植物分类表),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自己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

【练习】五类植物类群比较(有打“√”,没有的打“×”。种子、孢子选一种。)

植物类别

果实

种子(孢子)

一种植物名称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

 

 

 

 

 

 

 

苔藓类

 

 

 

 

 

 

 

藻类

 

 

 

 

 

 

 

【活动】请用你已学会的分类方法对下列15种生物进行分类:虎、梨、马尾松、螺、蕨、乌龟、葫芦藓、蛔虫、海带、鱿鱼、鹰、青蛙、蚊、蚯蚓、海蜇。

生:……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结合ppt进行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课题

2.2物质转换的规律(第3课时)主备:陈治丰

课型

新课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规律(第三课时)

主备:陈治丰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

2 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并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

重点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纯度的计算

准备

大烧杯、盐酸、鸡蛋

引入:

书写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总结出化学方程式中还原剂的共同特点

四:金属冶炼原理:

讲述:在高温条件下,碳、氢气等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是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碳、氢气和一氧化碳等能从氧化铜、氧化铁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做还原剂

l 讲解: 1.分析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及其原因.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还原剂(被氧化) 氧化剂(被还原)

从得失

氧的角度: 得 氧 失 氧

从化合价

升降角度: 升 价 降 价

从电子得

失的角度: 失电子 得电子

计算: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

例题:100吨含Fe2O3的质量分数为85%的铁矿石中,可炼出含铁的质量分数为96%的生铁多少吨?

学生:方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1、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在化学方程式下标上题目中已知质量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际质量,同时标出需要球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列式

4、求解

方法二:根据元素质量守恒思想计算,铁矿石中的铁的质量=生铁中铁的质量。

习题1:用2000吨含Fe2O375%的铁矿石,最多可以炼出多少吨铁?

习题2:铁的氧化物2.32g,被CO还原后,只剩下1.68g铁,求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析: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是由于铁的氧化物失氧所致。

蟹:设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FexOy,则:

56x 1.68g=16y(2.32g-1.68g)故:xy=34

即所求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Fe3O4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

例如:1熟石灰的制备及粉刷后的转化可用下式表示:

CaCO3 CaO Ca(OH)2 CaCO3

写出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 CaO+ CO2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2、溶洞和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介绍金华著名的溶洞,展示图片。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溶洞原理:在自然界里,含有碳酸钙的石灰石岩层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不溶水的碳酸钙就会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Ca(HCO3)2而被地下水带走,在长年累月的作用下会慢慢地形成溶洞。

CaCO3 CO2 H2OCa(HCO3)2

钟乳石的形成原理:

当含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从溶洞顶渗出,一滴一滴落下来时,由于水分蒸发,水里的碳酸氢钙又会变成碳酸钙而沉积下来,附在洞顶的石壁上,年深日久,洞顶就垂下乳状石条,这就石钟乳石。滴落地洞底的水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形成了向上生长的石笋。钟乳石和石笋慢慢伸长连在一起成了石柱。

Ca(HCO3)2 CaCO3 H2O CO2

实验

观察鸡蛋在稀盐酸溶液中的各种现象,并做科学的解释。

现象:1、鸡蛋不断上下浮沉。

22分钟后鸡蛋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同时鸡蛋浮起来,不久,看到有白色泡沫物质从鸡蛋里跑出,白色泡沫越来越多,随着气流量流到了烧杯的外面。

3、约十分钟后,鸡蛋壳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一个由膜包着的无壳鸡蛋,而沉在容器的底部。

讨论:鸡蛋不断上下浮沉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结论:刚放入时鸡蛋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到底部;下沉时, CaCO3HCI反应放出CO2,形成气泡附着在蛋壳表面,将鸡蛋托起,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鸡蛋上浮;接近液面, CO2气泡破裂,鸡蛋重力大于浮力又下沉。

最后,变成了一个由由膜包着的无壳鸡蛋,这时气泡消失,重力大于浮力而沉在容器的底部。

作业:作业本

小结

 

活动反思

与 意 见

本次集体备课三个备课组主备者认真负责,全员参与,圆满完成。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林 彭

说明:1活动后一周内,项目负责人及时上传记录表到博客的相应版块中。

2每次活动负责人根据工作行事历安排内容准时开展并及时上传4样东西:1)、活动记录表;2)、照片(插在活动内容及进程后面);3)、考勤表(必须拍照并放在此表最下方);4、主备、主评、主讲、开课者相关材料。

水头二中教科室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