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

(2012-03-21 20:4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听课评课

主讲:陈立群         形式: 讲座       单位:杭州长河高级中学

时间   2008年  5月   21日       14周星期三       上午      第 1-4 

主题: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与精神成长

参与人员:省骨干班主任

内容摘要

问题的提出:

作为中学生:

(1) 为什么喜欢看比较弱智的卡通片

(2) 为什么喜欢打与年龄不相称的游戏机

(3) 为什么喜欢盲目地追星

这是因为精神生活贫乏

一、 学生精神贫乏的背景分析

1、 社会——重物质,轻精神

教育的追求与现实的取向------冲突

功利化,情绪化-------导致精神荒芜

2、 文化——重流行,轻传统

因特网内容良莠不分

专注投入减少了,

背诵记忆淡化了

穷研力究放弃了,

深层思考不见了,

深刻见地也就不见了,

由于缺乏传统文化底蕴,学生从不自信到过于自信,处于极端状态,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校园文化——重物质、制度层面,轻精神层面。

3、 教育——重科学,轻人文

城市的人文底蕴丰厚

高考的文科相对薄弱

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大多为军人统治,发展中国家大多为理科出身,发达国家由文科生统治

重树教育信念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

社会——首先是经济成长

家长——首先是分数增长

学校——首先是升学增长

重知识传授,重分数成绩;轻人格形成,轻精神成长。

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超越性)

中观层面

1、 德育——重形式,轻体验

(1) 内容——长期真空

 道德教育——重“道”轻“德”,以利言德

 灵魂安顿的设计精神居所的创生

(2) 形式——重外而轻内。原心不原迹,心迹分离,双重人格。

班团活动课——或干巴巴的说教

              或追求形式的热闹

德育课程化——当一般知识传授,用智者的方法评价

智育是知与不知的认识问题

德育是信与不信的理解问题

(3) 方法——僵化追求形式高潮

内源化的精神体验

情感的升华——自发性的迸发

2、 教师——重授业,轻传道

教师的精神空间决定了教育空间

三流的教师重知识

二流的教师重方法

一流的教师重思想

三流的班主任管形   坐着的身,浮着的心,飘着的魂

二流的班主任抓心

一流的班主任育神    关注学生想什么

3、 家长——重学业,轻成人

学校,家长,孩子各占三分之一

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影响终身

学校是呵护、发现与唤醒。

微观层面

思想——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反差比较大,往往思想比较深刻,看问题比较尖锐

学习——学习上处于被动,读了三年书,精神生活贫乏。

心理——同伴影响大

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生理发育超前,生活空间单一

学生精神生活的自我补偿方式

从卡通片得到情感交流,从游戏得到欲求的满足。

二、关于学生精神成长的理论思考

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要素

1、 

爱,就是在别人需要时,看到自己的责任

爱个性:忍对学生的失误与过错

注意教育中的假爱与错爱

2、 感恩

感恩的维度:父母的生命给予

3、 反省

反思:即个性成熟之标志

反省是一种智慧

具有反省能力的人——严于律己的人

爱人之心爱己,恕人之心恕己。多扪心自问,少怨天尤人。

 

4、 希望——精神感召

5、 信仰——人心深处朴素而坚定的精神支柱。

6、 探索

三、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实践探索

1、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

2、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教育是一种保护和奠基,是一种生活和创造,是一种唤醒和发现。

善于运用无形力量的老师,才能培育出厚重、深刻的学生。

教师应增强“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

3开展“宏志”专题培训

人生要有目标,有志气。

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决不停止是“气”,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志气”。

                                                              ——卡耐基

 

评价反思:要提高班主任的素养,首先要提高班主任的育人意识,我特别赞同陈校长对于班主任优秀与否的评价:“三流的班主任管形   二流的班主任抓心

一流的班主任育神“, 是啊,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育神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迟早会被花花世界所吞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