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校合力,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2012-05-28 22:56:31)
标签:

杂谈

摘 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在学校开展的锻炼活动中自觉性差、行为养成率低、锻炼效果不平衡导致体质发生分化等现象,本文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通过提高家长和学生的体育意识、优化家校的锻炼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培养学生把每天的家庭锻炼活动当成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和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家校合力  锻炼习惯  养成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全社会的健康意识正在逐渐养成。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也进入了规模小型化、人员构成简单化、成员关系平等化时期,家庭闲暇时间大大增多,家庭健身正在蓬勃兴起,但家庭锻炼普遍缺乏科学性和目标性,导致锻炼效果不甚理想。而学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人数多、场面大,教师组织、指导、监督不可能完全到位,再加上有些性格内向、体形特别、怕在学校出丑的学生缺乏锻炼积极性,锻炼活动流于形式和“出工不出力”现象的经常发生,导致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效果发生分化。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让学生、教师、家长统一认识形成合力,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又能得到安全保护,是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催化剂”。为此,我们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入手,通过提高家长和学生的体育意识、优化家校的锻炼形式、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等手段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和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提高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世界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士说:“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所以,要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1.     学校评比与体育成绩挂钩,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我们学校规定了三好生评比体育成绩必须达到良好级(或者家庭锻炼达到二星级),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紧迫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如,三(2)班刘一帆同学,各科文化成绩都很出色,但体育成绩达不到良好,失去了评选三好生的资格。学生家长就非常着急,主动请体育教师帮孩子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家庭锻炼计划,还经常和孩子一起找体育教师交流家庭锻炼的方法和心得体会。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刘一帆同学终于在第二学期取得了良好的体育成绩被评上了校三好学生,并且家长和孩子都表示体育锻炼决不懈怠。

2.通过全民参与的体育竞赛,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身体、心理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完全出于自觉自愿,对提高体育意识非常有效。我校开展的各种体育竞赛,改变了传统体育竞技性强普及性不足的特点,让全体师生都有能力和兴趣参与。如,师生一起参与的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立定跳远比赛、趣味接力比赛和环湖长跑比赛等小型竞赛,全体师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参与运动、感受竞争、为集体争光的激情和乐趣。每年举行的家庭协作比赛,家长们都会提前和孩子一起进行锻炼,比赛时一家三口满头大汗的喊着号子、助威声震天响的热闹健身景象,极大的激发了整个家庭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热情。自制器材展示交流比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创作的成就感,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更加高涨,更容易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3.建立“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学生的生活重心主要围绕学校和家庭二点进行,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从感官刺激的体验中获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我们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观看精彩体育赛事转播,并配套海报、黑板报、展板和校园广播等形式的宣传,提高学生观看体育赛事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赛事规则、技战术特点、项目发展状况等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并联系语文教师配合活动,鼓励学生写出看后感,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举行了班级体育小明星评选、家庭锻炼照片展览、体育专题讲座和奥运知识抢答等活动,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

二、优化锻炼形式  

家庭锻炼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外的延伸,丰富的活动内容是学生锻炼兴趣的根本保证。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我们必须提高锻炼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锻炼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

学校体育活动在保证“每天一小时”的基础上,要提高趣味性和实效性。家庭锻炼内容的设计要丰富,既要有田径、球类、游戏、家务劳动,又要有收看电视转播等活动;方式要多样,如布置提高学生耐力素质锻炼时,可以选择长跑、跳绳、登山、反复跑楼梯、撑墙高抬腿等练习。还可以创设“个性化”的锻炼目标,如象征性长跑、捉特务等趣味目标游戏。如,我校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创设了象征性锻炼目标,设计从07年9月1日开始,一年时间内每天完成5公里运动量,就能在08年8月8日象征性跑到北京,享受到参与奥林匹克的巨大快乐。锻炼活动以“阳光少年· 奔向奥运”为主题。每天校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合计折算成3.5公里的运动量,其余1.5公里的运动量通过家庭锻炼进行,每天由家长和孩子根据兴趣爱好和体质状况,选择项目进行10~20分钟的自主锻炼,并真实及时地做好反馈记录每周上交检查。在一年的锻炼过程中,学生朝着目标锻炼从不懈怠,逐渐养成了把每天的体育锻炼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附,表1《超市化家庭锻炼卡》 

 

项目 要求

年 级

慢 跑快 走

跳 绳

锻 炼

踢 毽子

爬楼梯

跳台阶

球 类

健美操

仰 卧

起 坐

家 务

劳 动

 

 

 

家 长

 

签 字

 

低段

0.5㎞

200次

60 次

5分钟

10分钟

40 次

5分钟

 

中段

1.5㎞

300次

100次

8分钟

15分钟

60 次

8 分

 

高段

400次

150次

10分

20分钟

80 次

10分

 

 

 

 

 

 

 

 

 

 

☆☆☆

☆☆☆

 

星期二——星期天省略

☆☆☆

☆☆☆

 

2.家庭锻炼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以“全面发展”为方针,体育教材采用重叠式螺旋形编写,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内容很丰富,但体育课时分配又相对有限,造成许多教学内容掌握不了,形不成运动特长,激发不起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如,篮球技术单凭每学期的几堂体育课教学,基本技术是根本掌握不了的。我们提倡家庭锻炼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正确掌握的技术技能,体育教师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重点,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提高技术水平。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我们还鼓励学生回家通过电脑查阅资料、周末观看比赛转播等,让学生了解有关规则和运动知识。日积月累,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增加了运动兴趣。

对于体质较差测试不达标的学生,体育教师会及时同家长取得联系,通报学生需要提高的项目情况,并帮助学生制定一套针对性的锻炼计划,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锻炼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如,二(1)班的杨致简同学在体质测试时座位体前屈为0分,影响了整个体育分数。体育教师跟他的妈妈取得了联系,给他布置了家庭锻炼作业,每天睡前让大人帮助拉伸韧带30次,经过二个星期的努力,第二次测试他居然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3.家庭锻炼活动与小型竞赛相结合。

为了促进锻炼活动的普及和提高,学期初我们就安排好每个月的主题竞赛,使体育竞赛形成制度化,以赛促练激发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如,每年举办的家庭协作比赛,充分展示了家校联动的锻炼成果,对营造家庭锻炼氛围,养成学生的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每届家庭协作比赛家长们都会积极参与,对养成学生的锻炼习惯起了很好的“催化”作用。一(4)班的赵宇翰同学是我的邻居,他们家报名准备参加学校的“三人协作拖板走”比赛。他爸爸提前一个月就自制了一副拖板,每天晚上在家门前的操场上训练,并经常请我进行指导。虽然比赛结果他们家没有获得冠军,但赛后还是会经常听到他们家在操场上喊着号子跟别人比试的叫喊声,说明这种锻炼活动已经成了他们家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中享受到了快乐。

4.个人锻炼活动与社区合作小组锻炼相结合。

体育运动的魅力就是去感受那种跟别人所进行的力量、速度与智慧的对抗,去享受那种山呼海啸般的助威声与欢呼声。所以,要养成自主锻炼习惯,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校有许多伙伴一起进行各项锻炼活动,但回到家里就会显得很冷清,就会降低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为此,我们调查了全校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发现住在同一社区(村居)的学生平均有6个人左右。我们就以社区为单位组织起锻炼小组,选出组长,在安全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开展游戏、跳长绳、跳皮筋、球赛等活动,并鼓励学生邀请家长参与锻炼。体育教师利用学校板报进行有计划的引导和指挥。如,要进行“仰卧起坐”测试了,体育教师就在专门板报上提前进行布置,要求各社区锻炼小组有重点地开展“仰卧起坐”锻炼活动,并把测试结果通过Excel进行排序,把各个社区锻炼的团体成绩进行排名公布,利用良好的锻炼氛围激发起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 完善评价方式 

合理评价是对学生锻炼价值的评判和肯定,是激励学生持之以恒进行锻炼的动力。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习惯,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锻炼过程的参与态度、积极性、持续性,做到激励优秀保护差生,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

1.家庭锻炼采用自评和家评相结合。

学生是体育锻炼活动的主体,家长和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我们把每天的家庭锻炼评价权交给孩子自己,让孩子享受到平等、自主的权利,激发起锻炼的积极性。孩子每天对自己的锻炼情况按照《超市化家庭锻炼卡》(表1)进行评价后,再由家长结合孩子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每周一上交班级由组长登记整理。学校每学期进行“阳光儿童”和“阳光家庭”的评比,为获奖的学生和家庭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并张贴喜报进行宣传和表彰,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成功就在身边,只要坚持锻炼就会获得成功。

2.锻炼评价和学校各项评比相结合。

学生和家长一般都非常重视学校的期末评选,但对体育成绩的好差并不十分重视。为此,我们学校特地制定了学校期末各项评比必须同学生的锻炼评价相结合,参加三好生评选,必须获得体质测试良好级、家庭锻炼二星级以上。参评其他单项先进必须获得一星级“阳光儿童”称号。这种评价模式提高了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能有效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在学生的体质测试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过程性评价,拉长测试的时间和次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和锻炼,让学生把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庭锻炼情况

总  评   结  

体质测试

获期末荣誉资格

每学期完成130次以上家庭锻炼

三星级“阳光儿童”

优秀级

 

可以参评“三好学生”荣誉

 

1.学期完成100次以上家庭锻炼

2.优秀社区锻炼小组称号成员

二星级

“阳光儿童”

良好级

每学期完成70次以上家庭锻炼

一星级“阳光儿童”

可以参评“单项先进”荣誉

15次周末家庭锻炼

阳 光 家 庭 称 号(专题展板表彰)

 

家校合力开展家庭锻炼活动以来,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的饭量增加了;假日也不躲在家里看动画片、玩电脑,而是喜欢约小伙伴们到球场上去运动了;生病感冒也少了。近几年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很大,每年的优秀率都在以3——4个百分点提升,每年的良好率都达到了60%以上。以前家长们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见面就说考试多少分。现在家长们又多了一个话题——孩子在家的锻炼情况。我家小区里住着20来户我们学校的学生,每到放学后或者双休日,小区里的健身器械和篮球场总是没空。经常能看见孩子们在打羽毛球、打篮球、玩轮滑、跳皮筋,这充分说明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见,通过以上手段建立起“家校一体”的体育锻炼网络,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为其他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① 周济  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12-23

② 卢琼 从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分析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  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8月

③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④ 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与发展对策    体育卫生与教育司  2006-9-10

⑤ 余智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2005年第27卷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