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间管理 |
除了艾森豪威尔法则外,今天读到一篇关于数学家对于管理时间的一些方法,给了我一些触动:
1.“最近截止日期”算法:针对紧急的事情,按照截止日期的早晚安排任务,先做最早截止的任务。
2. 摩尔算法:针对追求单位时间内完成数量最多,先放弃占用时间最长的任务。比如说冰箱中有很多水果,如果你追求单位时间内吃完最多的数量,那么就放弃西瓜这类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3.“小事优先”算法,截止日期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完成时间短的任务优先的原则。比如说有两个人找你,一个要讲2分钟,一个要讲6分钟,那么你应该先找2分钟的人来谈话,因为这样三个人的总花费时间为:2 2 6=10分钟。否则就是:6 6 2=14分钟。
4.“加权最短处理时间”算法,在要事和小事的优先级上,先估算一下每个任务的“重要程度”,算下每个任务的“密度”。一个任务的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时间,然后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去做事情。重要程度可以按照完成任务可获得的收入来确定。比如说A任务完成可以获得100元收入,花费2小时;B任务完成可以获得200元收入,花费3小时。那么来计算一下,A任务:100/2=50;B任务:200/3=66.67。显然,我们应该选择密度较高的B任务来做。
针对我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我在反思是否自己的安排是否有些不妥。在我所有的事项中,英语占了3个小时的时间,是否就像那个大西瓜,应该要么扔了,要么缩减时间。如果按照“加权最短处理时间”来看,我也是应该把英语放到最后,因为它本身不产生任何收入,却占用了最长的时间。
不过也没有一个法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