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013-04-28 14:41: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改文章 |
对课标语的感悟及在教学中的落实
【数学课标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感悟和落实】
①“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一条课标语往往会被许多教师所忽视。尤其是“引导每一个学生”更难做到。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比如引导“优生”教“差生”,“兵”教“兵”,这样的教学手段能让“差生”得到更多的关注;或利用“差生”的错误资源引起更多同学的注意,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②“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教师要做到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互助,那么教师就应放低身段,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选择教学策略,允许学生成功和失败。决不能怕学生会失败而选择不恰当的教学策略。失败其实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数学教师知道同学们可能哪些地方会出错,也担心同学们会出错,于是就自已先不断的大讲特讲,采用“堵”的办法,不让学生出错,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不给学生失败的机会。为了落实课标精神,我们可以采用先“暴露”问题,再“疏导”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师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自已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才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才会引起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重视。要暴露问题,就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表述,教师就应该把这些权利交还给学生。
③“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一个教师必须都站在整个学段系统的高度,达到熟悉教材的第四个层次(了解整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要求),才能确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的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才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只见树木(只了解课时目标),心中一定要有一片森林(必须明白整个学段的知识目标网络)”。也就是要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