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十四课   生物的睡眠  教学设计

(2012-06-22 18:21:02)
标签:

杂谈

分类: 七年级汉语下册(教案)

第十四课   生物的睡眠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旷、僻、烘、眠、赖、昏”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来临、偏僻、蠕动、热烘烘烘、睡眠、赖以、千里迢迢、生机盎然、昏昏沉沉、采取、活跃、对待、称得上”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既不是…也不是…而是”“…是为了…”“一……,就”“……来着” “…死的死躲的躲…”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血型ABO》,初步了解一些生物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生物的睡眠方式。
3、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3.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生物的睡眠》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播放生物睡眠图片)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有趣呢?这些动物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还有植物会不会睡眠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生物的睡眠》。      板书:14    生物的睡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3、学生汇报初读的感悟。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2、学生汇报。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字词。
3、疑难生字(投影出示)
一、写出下了词语的拼音。
眠昏旷僻赖
4、疑难词语
来临、偏僻、蠕动、热烘烘烘、睡眠、赖以、千里迢迢、生机盎然、昏昏沉沉、采取、活跃、对待、称得上
5、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6、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7、句型学习
1、 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是全为了休息。
“是为了”表示目的。如
(1)我早起是为了早点到学校。
(2)我们上学是为了学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2、它们干什么来着?
“来着”,只用在句末,表示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用于口语。如:
 (1)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2)他刚才还在这儿来着,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
3、天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
“动词+的+动词”,表示有些人(动物)做XX动作,还有些人(动物)做另一动作。例如:
(1)在新年晚会上,同学们 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
(2)幼儿园的小朋友说的说、笑的笑,玩得十分开心。
(3)我想住几天就住几天。
4、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倒挂着睡觉。
例如:
(1)他的职业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医生,而是律师。
(2)她既不是我朋友,也不是我同学,而是我的老师。
5、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一+动词+就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长。如“
(1)他爱好写作,常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
(2)他一走就是一年,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6、20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20个月。
“动词+它”,它是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仅表示增加音节。如:
(1)这么多梨子,我们就吃它个够。
(2)干了这么久,休息它十天半月。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1-3段)介绍蝙蝠以冬眠来度过没有粮食的冬季。
第二层:(4-7段)介绍海参以夏眠来度过没有粮食的夏季。
第三层:(8段)说明蜗牛以长时间的休眠来适应气候的转变。
第四层:(9-10段)说明有些生物如癞蛤蟆和青蛙的休眠可长达一百万年以上。
第五层:(11-13段)说明植物界也有休眠现象,例如种子。
六、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3、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课时重点:1、感受、学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2.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课时难点:感受、学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我们睡眠一般都是为了休息,那动物的睡眠也全是为了休息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14课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4. 动物的“睡眠”)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睡眠”两个字上加上了引号。)
  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
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请同学带着这两个问题来朗读课文1、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2、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
     学生齐读课文。师板书问题。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课文题目中的“睡眠”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的原因了吗?课文里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来。(指名说)--(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生齐读,师板书: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
师点评:动物睡眠与人类的睡眠不完全相同。(动物在不利生存的情况下,是以睡眠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人类睡眠是为了休息,而动物的睡眠可不完全是这样。解释:休眠 (长时间的不动不吃。靠消耗自己体内的脂肪过日子)
    现在请同学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3种)(指名答,师贴图)“哪3种?”(蝙蝠、海参、蜗牛)“参”是多音字。
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默读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蝙蝠?哪些部分写海参?哪些部分写了蜗牛?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看蝙蝠的睡眠是为了什么?这不,老师还特意请来了一位动物小主播,让我们掌声欢迎他的到来!瞧,他来了。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
  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
蝙蝠冬眠的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从课文种找到答案吗?
(冬天来临^^^蝙蝠采取的是“睡眠”的办法。)
  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黄海参在遇到猎食时,能把自己的内脏抛出,让猎食者得到暂时的满足,它好趁机逃走,内脏以后会长出来。
2)老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
蠕动:这位小海参用蠕动一词说出了海参行动的特点,正因为海参是通过身体下面管足的微小吸盘来缓慢爬行,所以不能浮上海面去追逐虫子。
粮食:这位小海参你所说的“粮食”是指什么呀?(虫子)难怪文中要加引号呀,原来是突出强调“虫子”这种粮食呀。
3、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自由组合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
   (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理解关大门:其实我知道你的大门就是指一块很硬的圆形板片,将贝壳的入口堵口。
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打了引号的词是不是都是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呀?课题中的“睡眠”又指什么睡眠呢?(长时间的睡大觉,休眠)。
四、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填表格.
动物名休眠方式休眠原因
蝙蝠冬眠绝粮
海叁夏眠绝粮
蜗牛動不動就關門睡覺适应天气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增加了对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原来,动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们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也是为了躲避风寒,躲避干旱,有的因为缺少食物,有的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学们去继续探索。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收集其它动物的睡眠知识.
14                      生物的“睡眠”
动物的睡眠
    蝙蝠  冬眠
    海参  夏眠  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  冬眠   夏眠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2、学会作者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
3、了解生物不同的”睡眠”方式.
课时重点:1、感受、学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2.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课时难点:感受、学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11、12段。想一想:
课文除了介绍动物的睡眠,还介绍了什么?植物是不是也會睡眠呢?
生:會的,不過,我們所指的是植物的種子。
本文不仅讲动物的睡眠,第11、12 小节还讲了植物的睡眠。
二、朗读感悟师:你认为课文对哪一种动物的睡眠介绍的最精彩?画出描写动物睡觉的句子,练习读一读。
(学生勾画,练读)
汇报:1、我认为对蝙蝠的睡眠介绍最为精彩,因为这一段写得比较细致,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蝙蝠睡觉及苏醒的样子。
2、我也认为对蝙蝠的睡眠介绍最为精彩,特别是伸伸懒腰、打打呵欠这两个词语,生动写出了蝙蝠那副一觉醒来慵懒的样子。
师:怎样才能读出他睡眠时的特点
3 、我认为这句话在朗读的时候,可以通过拉长和重读的办法,突出蝙蝠的那副懒相。
师:谁能来读一读?
4、表演读。找一名同学读,我们大家来做蝙蝠的动作。
老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5:我喜欢写海参睡眠的段落,因为这一段写得特别生动有趣,比如说海参“金蝉脱壳”,写出了海参捕食时狡猾和得意洋洋的样子。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黄海参在遇到猎食时,能把自己的内脏抛出,让猎食者得到暂时的满足,它好趁机逃走,内脏以后会长出来。
6:我觉得写蜗牛“睡眠”的段落最有趣,不仅蜗牛睡眠的习惯跟奇怪,作者写得也十分有趣,特别是写蜗牛醒来的句子“等到天气暖和了,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把蜗牛那种慢条斯理的样子写的活灵活现。
  师:那该怎样读呢?
 7:指名读,集体评议
:师:下面我们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指读和齐读交替)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1.动物的睡眠是为了:
  A 休息  B 保存力量 C 休息及对付绝食  D 躲避寒冷
2.关于蝙蝠的冬眠,下列哪一项不对?
  A 它们睡在岩石、木棍上B 它们一个挨一个地并列着睡觉
  C 它们倒挂着睡觉   D 许许多多的蝙蝠挤在一起睡觉
3.关于海参,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只能生活在海底  B 专吃虫子 C 整个夏天睡觉 D 行动非常快
4.关于蜗牛,我们可以知道?
  A 要睡20个月才能出来活动  B 喜欢在雨天活动
  C 比蝙蝠和海参更可爱      D 喜欢到处逛
5.关于文中所提到的癞蛤蟆,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 距今已经100万年了  B 是富兰克林挖出了他们
 C 它们已经变成生物化石D 它们生存的年代是根据岩层来确定
6.关于文中的那一只青蛙,下面哪一项不正确?
  A 是一位石油地质学家发现的 B长时间睡觉,一醒来就死去了
  C被埋在很深的矿层里  D至少睡了200万年
7.关于植物的睡眠,下面哪一项正确?
A 有些植物会睡眠,有些不会
B 只有没有受过伤害的种子才会睡眠
C 种子比动物的存活时间更长
D 一两千年以前的种子,浇上水就能生根发芽
8.下列哪一组中有文中未提到的动物?
A 蝙蝠、海参、蜗牛、癞蛤蟆、青蛙、
B 蝙蝠、蚊子、大雁、燕子、蜗牛、青蛙
C蝙蝠、癞蛤蟆、青蛙、蚊子、燕子、蜗牛
四、连接下列词语的恰当解释
赖以                          形容路途遥远
生机盎然                   依靠
方式                          本领
昏昏沉沉                   很有生命力的样子
千里迢迢                   方法;形式
本领                          迷迷糊糊;不清醒
活跃                          对付
对待                          行动活泼;气氛热烈
五、文章主题
作者透過說明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休眠特點,來闡明大自然裏生物世界的奧妙。
六、拓展延伸,
1、动物的睡眠千奇百怪呢,你想有更多的了解吗?
2、生交流。(A大象睡觉时,总是把鼻子高高举起,有时还把鼻子衔在嘴里。原来,大象的鼻子虽然很大,却十分娇嫩,如果蚁蝇昆虫钻入,就难以成眠
B还有鸟类坐着睡,马站着睡,食蚁兽蜷着身体睡,而且用尾巴做毯子,树獭用脚倒挂在树上睡,好像一丛枯叶似的。多数动物睡觉时闭着眼睛。但有些动物,如马很少闭眼睡觉,鱼和蛇睁眼睡觉。C章鱼睡觉时会卷起触手,但每时每刻总有两只触手在“值班”,这两只触手绕着来回转动。如果来袭的敌人碰上“值班”的触手,其余六只睡着的触手便会立刻醒来,共同投入战斗。)3、老师为你们找到了一些小动物睡眠时的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演示)
2、本节课上同学们都积极投入,那么你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A:了解了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知识,同时大开了眼界。
B: 知道了动物们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也是为了躲避风寒,躲避干旱,还有的是因为缺少食物。
C:欣赏到了很多小动物睡觉时的奇特姿势。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
板书设计:
附板书:        14、生物的睡眠
        动物的睡眠
        植物的睡眠:种子
 
课后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