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道德经》700多遍的感受
(2019-09-03 17:33:12)
标签:
杂谈道德诵读 |
分类: 道德经学习 |
我发愿诵读《道德经》1000遍,有几种机缘。
一是自己一直很喜欢国学经典,而我对道德经还很陌生;二是经由陈老师推荐的顾老师,我对陈老师有坚定的相信,从而也坚定地相信顾老师;三是在顾老师的开心书院里看到他的读经开示,那些话句句都在打动我。
他说,顾老师只是桥梁,《道德经》是彼岸;《道德经》是桥梁,自由解脱才是彼岸。重要的是你的眼光,而不是你目前看见的东西是什么。
你现在进入的是一座金山,但是你目前的眼睛只能看见泥土、石头、草木,你无法看见金子。
以你目前的眼光,你无法寻找到智慧,那就从信任开始,从进入《道德经》开始,因为《道德经》历经2500年,它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它滋润了中国人2500年,所以它也将滋润到你。
文字、语言、思想是你可以看见的,那就是泥土、石头、草木,但是你无法看到智慧,你更无法看到实相,你不知道什么是金子。
怎么办?
从文字语言思想开始,但是不要停留在它们之上,它们只是台阶、通道、桥梁,而不是殿堂和彼岸。
如何从文字语言思想开始而直达智慧与实相?
改变你的眼光,改变你的心,改变你自己。它就是关键,就是你检验的标准。
那,我们将如何改变我们自己?如何改变我们的心?如何改变我们的眼光?从文字语言、思想经典开始。
是研究吗?不是,因为它事倍功半。
是诵读吗?是的,事半功倍。
为什么?因为诵读是心的训练、心的转化的法门,是你进入静定的入口。而研究,很难帮助到你进入静定。而静定是智慧的基础。静定生慧。
致虚极,守静笃。
只管诵读……
以我当下有限的“智慧”,我选择了简单地相信,傻傻地跟随。
所以,我就开始读,以顾老师所提倡的“四到法”(眼到、口到、听到、心到)诵读。
初期诵读,我考虑到自己要想长期坚持下来的话,每天一遍会更合适些,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可以保证,所以定的目标就是每天一遍,有时间的话可以读多遍,既有固定性,也有灵活性。
那时信心满怀,不但在家里读,还可以旁若无人地在嘈杂的火车上小声读,曾遇到过一位老太太,就在我旁边坐,一直以一种很奇怪的目光盯着我,当时的自己丝毫不以为意,想想初期诵读,做得还是不错的。
虽然读的时候心里会有很多的杂念,但是不去刻意地管它(这都得益于顾老师提前在群里提示过),第一个一百遍不费劲地坚持了下来。
在读到200多遍的时候,孩子高考,之后感觉心特别不静,有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坚持每天读。这会儿想想,那是最应该去读的时候,越是心绪烦乱越是应该从经典里汲取,但当时的认知还不够。
高考之后,一切尘埃落定,生活又复于平静,我又开始读起了《道德经》。
一天天地,日子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但是,我越来越感觉《道德经》融入了我的生命,进入了我的血液里,成为了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生活中,当我在哪些地方有障碍,有纠结,需要突破时,《道德经》里的一些句子就自然而然涌现出来,让我不断出地省察自己。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思想上,点点独享之私心升起时,“圣人不积,己以为人己欲有,己已欲人己欲多”出来审察我了,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着自己,心量也在一点点地放大。
当遇到正做的一些事儿感到不好坚持,想放松甚或想放弃的时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浮现出来,给了我力量,让我又坚持了一下,挺了过来。
物质上的欲望也越来越容易满足了,“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就那么自然地在耳畔娓娓飘来。
我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真得不需要太多,有成绩,不需要说太多;有辛苦,也不需要说太多,因为“自矜者不持,自伐者无功“,“其在道也,余食赘行”,像吃了太多的饭一样,还要动用身体的其它能量去消耗,于健康于发展皆为不利。
......
顾老师让我们由”四到“的诵读法去进入《道德经》,不要去看任何人的注释。
很多人对此很疑惑,身边有人质疑,“不懂意思,读啥呢,不理解,有什么用呢”,这些固化的思维成了他们进入道德经的一大阻碍。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诵读六七百遍下来,我们由自己生命的体悟可以领悟到一部分,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进入了血液,进入了骨肉,它又在思想上滋养着我,塑造着我的内在人格。
现在读经,我还是会有念头跑的时候,但是能很快意识到,又重新拉回来再读,此间一切都很宁静,就像看大海刚刚潮涨的时候,波浪在温柔地涌动,一切和谐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