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胡兴宏讲座——济南市学校教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培训之专家讲座12.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培训研修 |
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施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兴宏
引言:一项令人难堪的调查结果
背景:2005年9月,问卷调查,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问题。
有效问卷72份。
问卷内容: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研修活动中,对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最有效的是什么?
结论:
有效性依次为:同行间的讨论——教学观摩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沙龙——个人钻研——专家报告——课题研究——其他
思考:
这是令我们难堪的真实现状;
需要关注:怎样将每一种方式的效益充分挖掘出来,形式主义的东西要不得;
当教师的课题研究是一项与他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修学习毫不相干的活动时,它确实没有多大价值;
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普通教师参与研究的要求怎样恰当定位,使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途径
(1)在日常工作中的自然积累(个人的成长经历说明:此途径导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快,甚至会走上歧路);
(2)有计划的业务学习(听和读)(局限性:绝大多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会回归原点,理论无法与现实结合,作用有限);
(3)着眼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实践(提出问题——尝试解决——改进提高)。
于漪老师的例子:拿到教材后,独立备课——参考教参等其他资料进行修改——上课——根据学生的反应或作业等进行修改,越来越优秀。其工作处处渗透了探索性研究,效果做好。
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2.提高探索性实践水平的关键——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1)理想的做法
工作前:明确目的、理清思路;
工作中:收集证据、积累材料;
工作后:深入反思、系统总结。
(2)可行的做法
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关注点,精心设计、有序推进、深入开掘、系统积累。
案例分析:“共振现象”教学的研究
第一次设计与教学——
导入:1940年美国一座860米长的塔柯姆大桥被风吹倒的实况录像;19世纪中叶法国里昂市附近一座长102米的桥因两位士兵的齐步走而垮塌;实验员的模型。
教师向学生介绍知识概念——实验9次——气氛活跃
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引入时的事例,学生不能有效描述并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只能自己代劳。
课后反思
肯定意见——完成教学内容……
否定意见——走马观花,内容太多,过渡不自然,学生思维缺少连续性
执教教师——素材太多,学生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起来,表面的热闹掩盖了思维的肤浅。
第二次备课
导入时一个实例,并重新构思了一个模型——4此实验
课后反思——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紧密。
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第三次上课
注意到了前后知识的比较,引入新概念,巧妙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中。
本课例的启示——
(1)在课改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课程资源;
(2)要着眼于促进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形成。(大容量,思维疲劳、肤浅)。
3.教师课题研究的特点
(1)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需要融合起来;
(2)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效能,在此基础上取得一些具有辐射、借鉴价值的成果;
(3)在一个项目深入探究上取得的成果往往具有拓展效应,进而在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4)教师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智慧。
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
二、学校、教师选择课题的策略
1.从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
基础比较好,容易展开。
案例1:上海市海南中学叶永广老师——《让历史告诉未来》——影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人文类课程中影视信息开发的研究”成为市级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
案例2:上海市崇明县城桥中学新生录取分数线处于全市公办高中的最低水平——上世纪80年代“引导学生走个性化发展之路”的教改实践(美术组)——“艺术特色班”,因校制宜、以生为本、量材施教——着眼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家访确定、挖掘学生的优势;
课程设置:按需设置、分类实施;培育优势、人人成才;
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发展中得到学校的尊重;
派出所所长:你把本来可能到我这里报到的人送进了大学。
孪生兄弟的现实例子。
2.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
取得突破受教育者得益多,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明显;
成果容易受到社会关注。
例1:上海市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研究》;
例2:浙江省一所小学《新农村背景下山区学校构建校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针对当地学生“三多”:自由学生多、外来学生多、留守儿童多;
学生校外休息时间长;
家长与孩子交流时间短;学生居住地分散……
建立校外学习共同体:相应的措施及评价
学生面貌发生变化、学生成绩提高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具有前瞻性;
实践起点比较高;
对于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例1: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刘定一老师的《高中学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的探索》
例2: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老师
《Web2.0环境下中小学家校合作新趋势的研究》
4.从特有的资源优势中寻找固着点
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基础,扬长避短,研究可以获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比较快地形成学校特色。
个人资料积累、环境资源、学校传统、人脉资源中的优势……
例1: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基于“地球学”的生态课程建设研究》
1.基础性课程对接;
2.形成专题课程
例2:江苏常州市翠竹中学岳亚军校长:《人文沃土上的“翠竹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涉及到了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校园环境设计等。
5.从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指导实践;
容易构建有深度或系统的实践体系;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也能很大地丰富理论的内涵。
例1:上海市徐汇区一物理教师
学习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启发,提出《用多元评价的理论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
做法:课前一练——分层测试:必做题、选做题、附加题——单元检测
一位全班“倒数第一”面对84分的成绩时反思:自己了不起。
例2:上海闵行区平南小学借鉴当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出《创建学习“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的实践研究》
追求:“爱满平南,一个都不能少;和谐发展,一样都不能放。”
师生的行事方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减少不必要重复做事
思维方式的四个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错误——想好了再做——预防为先,防补结合——符合要求
三、课题启动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课题研究实施时最好先了解一下已有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形成一份综述;
目的是使本课题研究的立意更高、更有新意、少走弯路。
(二)梳理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例:《建立“错题集”资源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
原来的研究内容:
1.针对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错题的成因,归纳、整理错题,建立“错题集”……
2.把错题集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解题的正确性。
(1)错题集能促进教师全面调控教学,有效补救。
(2)依据错误情况的不同,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
(3)通过建立错题集,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评:用工作内容和工作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代替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研究的问题模糊不清。
建议本课题要重点研究三个方面:
1.建立“错题集”的途径、方法研究。
(收集错题的途径、整理错题的方法,对错题进行分析、归因的依据与方法,对错题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汇编要求)
2.利用“错题集”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研究。
(1)针对学生易发生问题改进教学设计的研究;
(2)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和矫正调节的研究;
(3)依据错题集进行集体补救教学的研究;
(4)根据错题情况及时采取个别辅导措施的研究;
(5)教研组共享“错题集”资源预防学生学习障碍形成的研究;
(6)在“错题集”资源利用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研究;
3.“错题集”实施效果的分析。
(1)“错题集”实施前后学生学业水平的比较;
(2)“错题集”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态度变化的状况分析;
(3)“错题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设想。
(三)确定研究实施的突破口
案例:台州市一所学校:《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研究》
可能涉及——
1.本校(本区)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2.学校培养年轻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及问题分析
3.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综述
4.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优秀教师青年期成长情况的追溯研究
6.优秀教师与一般老教师青年期成长情况比较研究
7.年轻教师成长的若干个案研究
8.不同阶段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及其对指导需求的研究
9.不同个性特征与经验背景的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差异的研究
10.提高对年轻教师群体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11.对年轻教师个别指导的几种方式比较
12.教研组在年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有效发挥的研究
13.基于课例研究的年轻教师培养方式探索
14.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年轻教师培养方式研究
15.新入职教师适应期指导的研究
16.年轻后期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研究
17.学校文化氛围对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18.对年轻教师的评价与管理问题研究
……
突破口:
1.从现状调查、发现问题切入
2.由借鉴、移植别人的先进成果起步
3.在总结、发展已有经验基础上展开
4.抓住最有特色和新意之处突破
四、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1.采集、积累第一手资料
(1)调查数据的采集。
案例:上海市金杨中学葛永珍、邢雁华《关于我校学生作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
(2)实验数据的采集
案例:闸北区《地理教学中挂图讲解与作图讲解两种教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3)案例材料的积累
案例:《朱老师的“一波三折”》
2.发现和总结新鲜经验
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常常是:
偶尔尝试的收获,不一定事先都有明确的设想和计划;
逐渐摸索的结果,不一定都有清晰的研究意图和思路;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措施、效果之间不一定都有很明显的因果关系;
成功有时混杂在不太成功甚至失败之中;
成功散见在不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之中;
总结经验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
案例:
华师实验中学(原飞虹中学)理化生教研组长陈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角》《扶起最后一名》
教师研究的新意:
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
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
3.对已有材料作有深度的开掘
观点:有材料不代表有深度,还要做深度开掘。
案例:《语文教学求异思维探究》
点评——建议思考五个问题:
(1)为什么这时候能有不同意见产生?
(2)哪些因素使得讨论得以展开的?
(3)以后假如要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需要注意什么?
(4)这次讨论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5)哪些学生的收获最大?
以上问题需要深入思考、进一步开掘和后续探索的推进,也需要加强相关资料的系统采集。
4.重视课例研究
我所理解的课例——
对课堂教学实例进行研究后形成的、主要以叙事方式呈现的成果。
课例的要素
背景:教学和研究的对象、目的、条件等
过程:课堂教学的全程或片断
反思:课后的评价、分析、讨论
案例:质疑“课堂小结” ——《统计》教学片断及反思
【反思】
1.为什么学生不能沿着教师的意图来小结?
2.低年级的数学课有没有必要让孩子来小结、归纳数学知识?
3.课堂小结是否一定要围绕知识点进行?
观点:小点反思,逐步深入,加深认识,能力提高。
课例研究的价值
个人反思的载体;集体研讨的平台;
他人学习的范例;理论研究的素材。
案例:
有一位校长,为了推动全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要求为全校每个老师拍摄课堂教学录象。两个月下来,学校拍摄了几十盘录象,化了很多钱,也化了很多人力,但拍摄了录象怎么办,形不成思路。
建议:
第一步——作为个人反思的载体。
将所有制作好的光盘发还给老师。要求每位老师看了录象以后,记录下自己的最初印象。通过反复观看几遍以后,形成自己的反思札记。
第二步 ——构建集体研讨的平台。
在众多录象片中,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备课组中或者整个教研组中进行观看和集体研讨。
第三步——研制供他人学习的范例。
在这些课中选择大家有较多感悟的课,反复完善,加上评点反思,形成的视频课例,供更多教师,在更长时期内学习。
第四步——作为系统研究的素材。
前面几个过程积累的录象,反思札记等等,作为学校总课题进行研究分析的素材,寻找出整个学校教学的倾向性问题,归纳出已有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今后改进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做法制度化。
推荐两本书:
1.《做有思想的行动者---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案例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2.《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二版)
个人反思:
探索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其关键是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要发展,要进步,就要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实践中,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的理念和教育智慧。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教育科研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