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挑衅神王爷
有一天,曾国藩惹了个大祸。他就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一样,放学之后,在路上跟小伙伴们磨磨蹭蹭、玩玩闹闹,反正天黑之前,就赖着不肯回家。那天,曾国藩因为不小心,居然把神王庙里的神王像给碰倒了。这不,立刻就有小伙伴告了他的状。
他爹是个私塾先生,本来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就格外严格,一听说曾国藩居然把神王像给碰翻了,不由得大为恼火,劈头盖脸把儿子一顿痛骂,不仅到庙里扶正了神王,还给神王重塑了一身金衣,而且为了惩罚曾国藩,还把曾国藩送到九峰山去上学。曾国藩心里很气愤,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曾国藩特意一个人弯到了神王庙里来。他拿了一根棍子,这根棍子是他平常的“坐骑”,小曾国藩把他那根当成马的棍往神王像的肩头一放,把马缰绳往神王手上一搁,然后立定脚跟,腆起小肚子,抬手用一根手指头轻蔑地指着神王像说:“都怪你,我要到山冲里去读书了,你给我看好我的马,要走失了,拿你是问!”因为还小,曾国藩身上那种既有些畏惧、又有些不甘心的童趣就表露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这一挑衅神王爷的举动最终还是被他父亲知道了,因此,又不得不将曾国藩再次接回身边来上学。这一段小插曲也成了当时家人们茶余饭后的小笑话了。
二:巧借盘缠
道光十四年秋,曾国藩肆业于长沙岳麓书院,参加湖南乡试,中了举人,次年要赴京参加会试,便回老家筹措路费,由于家里经济窘迫,只能向亲戚及族中叔伯兄弟借贷。
曾国藩来到堂叔曾大启家借钱,因曾大启早已许诺,如若乡试中榜,可借路费予进京赶考。曾国藩去时,堂叔已外出赌博,他找到堂叔后,先不惊动,等他赢了一把在轻声地说:“恭贺叔父好手气,小侄近日要赴京赶考,因缺少盘缠,特来相借。”曾大启因赢了钱,兴奋地很,随口答应:“好,叔父借你十两!快到你婶娘手里去取。”曾国藩立即告别堂叔,返回曾大启家,拜见婶娘后,就提出了借盘缠进京赶考的事。其婶娘说:“这是天大的好事,愿你金榜题名,只是婶娘手头有点紧,只能借给你纹银十两。”曾国藩听了,随即起身叩头:“多谢婶娘,借小侄纹银十两!还有叔父大人借银十两要我来取,合计二十两。”其婶娘自知失言不好收回,只得从内箱内取出纹银二十两,一并交给曾国藩。曾国藩从堂叔家借到了盘缠,于是年十一月启程赴京赶考......
曾国藩应该是非常了解婶娘,抓准了婶娘的性格来下了这么一个“套”。最终从婶娘处巧借到了盘缠,来达到了自已的目的。
三、对对验“真假”
这天风清日朗,定慧庵老先生万分高兴步出了门,抬起头来,凝望远方,山树巍然,鸟鸣悠悠,最是一分宜人景色。曾国藩鞠了个躬,站立身旁,文质彬彬地打问老先生:“一定兴致有颇好,文思潮高,有否想吟对?”
老先生捋须笑着,瞟了他一眼,随口问道:“不瞒贤生,正是老夫有心欲吟之时,莫非你也在乘兴作文么?”
“是呀。”曾国藩连忙高兴应上,说,“就想与先生出一首对呢。”
老先生抬着手,高兴了。他对这个三角眼,自认为“贵人”后,一直莫测深浅,不知这小子,到底心眼灵不灵秀?有没有出息?巴不得有此机会,试试为上,便要子诚出对来!适时,正好有一只老鼠在梁上,曾国藩看上了,略微思索,手指而出,称道:“鼠无大小皆称老”
老先生听了,确然一惊!觉这小子不简单。联中不仅道明了鼠,还借它暗讽了先生,语气可不小,还赋有双关呢,学生中,竟有如此胆量,敢来挑衅老师的,平生未曾见过。好小子,将来未必真会成为居人之上的“贵人”呢!老先生只管正襟危坐,不慌不忙认起真来,回头一顾,闻馆中笼鸟在啼,触景生情得下联来,笑答道:“贤生既以梁上小鼠为题,老夫亦不值大物作对岄以笼中鹦鹉对之:鹦有雌雄均道哥”
曾国藩见老师对的联,非常轻松、自然,又极谦虚,恭维我二三,不管可够称雌称雄,哪怕只够牝鸡司雄也罢,都个小哥儿呢。相比之下,自己不好意思。不免打心眼里佩服老先生来了。拱手拜服,颂扬着:“先生对句,妙哉妙”
老先生一眼看出,子诚是个好孩子,对待知识虚怀若谷,心悦诚服。上前拍了他的臂膀,把他夸赞先生的那句话,本不是作题提出来的,只因见他说得好,也当是联,又给他对上道:“馆童出题,奇呀奇”
曾国藩听下,方知老先生海底栽花——根底深,学问不可海量!从此非常尊敬这位老先生,处处向他学知识,学做人。课余,还经常帮老先生打水、倒茶,无比恭敬。
曾国藩想出对试下先生是否真值得自已去学习去崇拜,而先生也想试下曾国藩是否真的心眼灵秀,二人都想验一下对方是“真”是“假”?最终双方都达到了自已的目的,而曾国藩这么一试,也让自已找到了一位确实值得学习的老师,处处向他学习,也深得先生器重,最后学问一日千里,一年工夫下来,便文才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