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kathy

(2012-12-13 09:25:36)
标签:

kathy

财经

《银元时代生活史》读后感

作者通过一枚小小的银元,串起了一个民族的近代史,勾勒了一幅立体形象的老上海图景,让即将赴上海读书的我对上海、对金融有了更多的感悟。

——题记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本书,我会说,这是一位老中医写的经济学读物。陈存仁先生详细记载了自己从清末至二次大战前居住在上海的点滴回忆,以一枚小小的银元为中心,娓娓道来中国近代货币的变迁,同时细致地刻画了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变迁。读这本书很轻松,跟随作者的脚步重温他的一生,从孩提时糖果的价格、到青年时送给恋人的礼物、再到最后币制的动乱,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载了生活的细节,为读者还原出一个时代的原貌。

关于银元和金融系统

银元从清末直至建国初期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将当时各国列强正忙于欧洲大战而无暇东顾,民族资本在夹缝中获得难得的喘息机会,上海出现空前繁荣这段时期称之为银元时代。透过这枚小小的银元,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的很多现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如下几点:一是银元的币值稳定。果然是实物货币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可以通过储藏职能自动调节市场上货币流通量,保持币值稳定,也不会有乱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作者列举了很多年的物品价格,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物价一直比较稳定;二是银元的价值高。那时候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用角来衡量的,一元的价值很高,去北京住最好的宾馆也才几元钱。对比之下,更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热爱,可以一下买上千元的书。三是上海的物价真高啊,作者去北京之后,频频感叹北京的物价之低,那时候政府在南京,也难怪北京的物价低,而上海的高物价应该与上海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关吧。

在这本书中,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窥探到当时社会货币经济的一些情况。作者提到随着钞票的流行,银元渐渐衰落,与此相伴的就是以米价上涨为代表的小通膨了,而由于这种生活必需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小市民很快就感到了威胁;作者为了编书到各地去寻药材标本,顺道去了李时珍墓前悼念。去之前居然还要刻意打扮的特别穷,相机也不敢拿出来,那儿几乎用不到也不敢拿出银元,跟上海经常以元为单位的花费一比,足以显示当时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大的;作者又讲到,在写辞典时用到的很多药材的价格在作者写书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此对比在这段时间物价应该有了一个大的飞涨。

在《法币成功银元废》一章中,作者讲了很多战时货币的发展状况:

一、“一·二八”事变,除了军备问题,国内的币值问题才是最大的症结,日本大肆收购银元,而一旦有人兴风作浪,凭纸币兑换银元,全国的金融系统就会崩溃。后来国民政府也开始收购各种货币,以对抗日本的经济战。

二、当时中国人大都不了解何为外汇,只有外滩的外国银行过牌才会决定一切。那时候币值非常稳定,但也会因为供需关系造成金银比价的涨落,已有聪明之人利用各国市场上金银价格的不同进行套利。

三、那时候上海的金融界分为银行和钱庄两种,原来在刚开始一段时间里,哪怕是现代化的银行其实也并未撼动原始钱庄的地位。钱庄为无限责任企业,银行却是有限责任,这样一比钱庄反而更稳定。而且那时候贸易往来很多也会用到银子,所以钱庄开出的银两不会遇到太多升降水问题,同时钱庄的庄票不会退,多余存款还会付利息,只有有资格的人才会在钱庄开户,这也难怪很多时候庄票比支票要更受欢迎。庄票应该类似于支票,而划条则类似于银行本票,钱庄之间没有交换所,往来全凭信用,用划条进行钱庄间往来结算。

四、作者参观过钱庄库存,几乎都是白银。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存银远低于市面流通的数目,若出现挤兑,后果不堪设想。若只有一家出现问题,虽然没有中央银行进行拯救,同业也会帮忙,但若大家都有问题了,则难以过关。

五、那时候银子被日本人想办法搜刮去,掺杂其他金属后再卖回来,售价还贵,却无可奈何。所以说那时候日本人除了破坏中国的币值,连银楼的用银也操纵了。中央造币场还制造了一种十进制的全国统一性辅币,从此银元绝迹、镍币出世。

六、民国二十二年的“废元改币”进行的很顺利也很成功,币值稳定,物价也随之稳定,市面上的银元渐渐退出流通,但有些藏银之家仍在暗中收集。后来

七、美国政府对外援很吝啬,唯有在商言商,以商业利益来打动,最是有效,这就让我想起来《伟大的博弈》一书中讲过的,美国人继承了荷兰人的特点,凡事追求金钱利益。

关于通货膨胀

最后一章“一枚银元值千元”,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章描述了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银元在币值改革后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其实也有部分被收藏起来了),而在币值崩溃的时候银元又出现了,而且身价大增,非以往可比。在战时日本有一个计划,是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用军票收购当地的食粮和一切物资,但这个军票与日元没有联系,日本是准备把这种军票嫁祸到中国老百姓头上,但中国百姓还是相信老法币,所以这种军票几乎换不到法币,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

大约在1938年四月后法币开始动摇,比数惊人,而在那之前法币和战前没什么区别。币制动摇最显著的是米价,天天涨,在通货膨胀中,老百姓终于渐渐知道了黄金和外汇的重要,其中外汇是指美钞。战争在战场上是看军器和人名,而在战场外就打的经济和币值了。那时候世乱如麻,甚至纸比纸币还贵,造钱的纸币越来越差,讽刺的是有人觉得涂墙纸太贵,就把钱贴在墙上了,除了纸张,那时候的所有东西价格都高的惊人,哪怕一个小火柴都按万元计。如此高的物价,使金钱的收付都要带着大包大捆的,倒是有个附带的好处,就是盗窃案少了些,因为抢一袋子钞票都不值钱,这也给银行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银行纷纷发行一种“拨款单”,成百上千万地划来划去。物价涨成这个样子,存款到期就变的可怜的很了,倒也便宜了银行。在通货膨胀后,做生意的人还好,但最苦恼的还是公务人员,虽说能获得物价指数的加薪,但物价一日数变,加到的薪水远远赶不上物价,生活的压力使得贪污之风盛行。

抗战到第七年的时候,日本人开始使用毒计来捣乱上海金融,以此使内地币制跟着混乱,多年来存储在日本银行的银元被搬出来,交给小贩兜售,这些银元重复上市后,带着民间的银元交易迅速火热起来,银元价值一路飙涨,最后甚至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升很多,可见在高通货膨胀的时期,实物货币才是人们最信赖的货币。胜利来临时,储备票以二百元折合法币一元,银元又销声匿迹,但法币的币值也是月月低落,市面上钞票不够用,就有出现了一种关金券,可换法币二十元,但战争八年后,币制不易做到稳定,银元又蠢蠢欲动。过了一个时期,法币关金券都站不住,就又出了一种金元券,但也只维持了几十天的正常价格就又崩溃了,于是银元就又重出江湖了,看来币值不稳的时候就是实物货币横行的时候了。

关于为人处世

作者曾经跟李平书先生讨论过借钱的问题,李翁给出的建议是:第一是不能贪图利息,利息越大则受损机会越多,而对于真正想帮的亲友则应把不还当做意中事。第二是对于人情,则要抱定施恩不忘报的心态,这样心才安乐。第三对于一些频繁开口的年轻人,则不可开端。作者由于医生的职业特点,接触了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状况,通过讲述一些白相人(黑社会)的故事,作者得到结论,认为报应之说虽说是迷信,但“因果律”却是科学的循环率。此外,作者还记叙了上海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各个行业领袖的成长和成功史虽然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是善于发现、勤恳做事和、不断奋斗和敢为人先的。而成就辉煌的黄楚九,在各个产业都是龙头老大,但却因为银行的倒闭落得个悲惨结局,可见银行挤兑风波的影响真的不容小觑啊。

关于政治历史

日本那时候发动战争总是找一些很无厘头的理由,真让人啼笑皆非,但无论什么时代,拥有力量才拥有话语权,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在后面支撑,任何无理取闹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实行下去。我对政治了解不多,看了作者朋友对中日战争的分析才知道,原来当初日本当权者也并非全体一致地要打仗,但在日本军队力量是至高无上的,内阁总理对军方职位无权过问,只能仰起鼻息,甚至内阁的组建也要得到军方的认可,而且即使内阁组建成功,内阁总理如果不听军部政策的话,军部就会令海相或陆相辞职,一人辞职内阁就要改组,此外,军方动辄就会将主张缓进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及首相忠臣暗杀,所以当时日本政府是完全处于军方的爪牙之下,战争的频繁发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关于理财

作者有一个老师,叫丁福保,有着丰富的理财知识,他教导作者,钱财一定要追求不息,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的。赚到了钱之后,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的十文可能只用二三文,把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能够理财之后,还要会用,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算得是理财家。在丁翁的教导下,作者初次购买地产,这儿有个细节还蛮有趣,就是卖主只肯要现钱不要支票,可见那时候人们对银元的重视。卖房的短期获益颇丰,只不过就像持有投资组合,房产也该长期持有才对,长期看收益更大,好在作者听丁翁的建议对后续的涨跌不再再议,做足了心理卫生,可见在投资领域无论发生什么做好心里建设都非常重要。

后来,作者还给丁翁制定了完善的营销《古钱大辞典》和泉品宝鉴的策划,并说道,“凡是策划一件事情,先要像看病一样,看清了病情之后,需要订下一个治疗方案,有些只是短期内可以治愈,有些不是一时可以治愈的,就要逐步的预定治疗方针,初步该怎样?有了进步又该怎样?最后应该怎么办?办事也是如此,先要有一个方案,准备的情况要有百分之二百的程度,预备这件事情随时发生变化。要是有能够有对折收获,就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要是只得三折的成就,也还有六十分的希望,如果你方案定的好,可能达到一百二十分的成绩,那就更好了”,可见,行动前有一个完备的方案是一切生财之道的基本方略。

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失。读《银元时代生活史》,看历史兴衰,品人生百态,跟随银元的变迁,品读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生活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