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金融百年读书笔记:80年代香港银行危机 - Rick

(2012-11-01 21:35:40)
标签:

香港

银行

杂谈

分类: Rick

80年代初香港楼市达到顶峰,之后掉头向下。楼市的波动让很多经营不审慎的银行破产或陷入困境。

80年代香港多家银行倒闭了或者被政府接管了,原因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无外乎银行管理层监守自盗,管理松懈或者激进扩张。一切的一切在于管理层。

 

80年代香港银行危机

(1)谢利源金铺的倒闭(1982年)

谢利源金铺创办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70年代,黄金价格大幅上涨,谢利源金铺推出“千足黄金积存计划”:市民可开设黄金账户,按当日金价买卖黄金。推出之后大受香港市民的欢迎,业内人士估计谢利源金铺借此吸收资金2000多万元。

 

但是谢利源金铺推出的这种纸黄金,并没有按客户的需求去市场上买卖黄金,也无大量的黄金储备。1982年8月,国际金价大幅上升,每两黄金上涨近1500元。谢利源金铺被迫在市场上补仓,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只好在9月6日倒闭。

 

(2)恒隆银行的挤兑和倒闭(1983年)

谢利源金铺倒闭之后,市场盛传谢利源与恒隆银行关系密切,部分手持谢利源金铺黄金券的投资者到恒隆银行要求兑换现金,遭到拒绝。一时间有关该银行发生支付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触发了恒隆银行的挤兑风潮。两日之内,被提走的款项接近1亿元。幸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表声明,全力支持恒隆银行,挤兑风潮暂时平息。

 

然而问题却未平息。2个月之后(1982年11月),大来财务公司因为欠多家银行共计6.5亿港币无法偿还,而被迫清盘。而恒隆的两名董事也是大来的董事,因此恒隆银行的清偿能力再次受到质疑。之后市场上多家活跃的财务公司相继倒闭,市场一片风声鹤唳。

 

到了1983年9月,恒隆银行的一张支票遭到了渣打银行的拒付。香港政府为避免触发金融危机,动用外汇基金全面接管了恒隆银行。

 

恒隆银行创办于1935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华资银行,与恒隆地产(陈启宗)没有关系。1976年,菲律宾福建侨商庄荣坤、庄清泉收购恒隆银行80%的股权。恒隆银行在70年代发展过快,在80年代初的地产大潮中投机过度,到1983年时已经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香港政府接管恒隆银行之后,才发现银行亏损高达3.36亿元。其中,高达2.66亿元的款项被公司董事以及关联机构在极少抵押的情况下被一笔笔的借走。银行被接管的导火索,是大来财务欠恒隆银行的一笔高达8亿元的债务被发现,之后,一向支持恒隆银行的渣打银行放弃继续支持而使问题暴露。香港政府为挽救恒隆银行,通过外汇基金向恒隆注入3亿元。

 

(可见银行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恒隆银行的大股东庄清泉不仅收购了恒隆银行,还收购了海外信托银行大量的股份。1985年,海外信托银行亦因倒闭而被政府接管。不知道是庄运气不好,还是他自身就有问题?)

1983年9月,港府接管恒隆银行。然后对其进行整顿

1987年9月,恒隆银行取得被接管以来的首次盈利,并收回坏账4亿元

1989年9月,港府以6亿港币的价格将恒隆银行卖给香港国浩集团

1990年6月,国浩将恒隆银行并入旗下的道亨银行,恒隆银行结束了其55年的经营历史

 

国浩集团是马来西亚丰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1982年,国浩集团收购香港道亨银行,1983年道亨银行在香港上市。

1989年,国浩集团收购恒隆银行,并将其并入道亨银行

1993年,国浩集团收购海外信托银行,并将其并入道亨银行

 

2001年,新加坡发展银行(后称星展银行)以432亿港元的代价收购道亨银行,并将道亨私有化。2003年,星展银行将道亨银行、海外信托银行以及1998年收购的广安银行一起合并成星展银行(香港)。星展银行原名新加坡发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据传为了避免引起一些人(主要是大陆居民和马来西亚人)的反感,而改名星展银行。星展银行最大的股东是淡马锡控股。

 

丰隆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房地产和酒店业投资发展商。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排名,丰隆集团的主席郭令明财富28亿美元,新加坡的首富。郭令明,祖籍福建同安,是新加坡丰隆集团创始人郭芳枫的长子。郭芳枫1911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14岁那年抱着一卷草席到新加坡谋生,白天在五金店当学徒,晚上去夜校补习功课。后来与三个弟兄一起开办了名为“丰隆”的小店,半个世纪后,丰隆成为亚洲最大的华商财团之一。

 

目前国浩集团持有东亚银行15%的股权,为第二大股东。东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西班牙Caixa Bank,持有17%的股权。虽然西班牙深受欧债危机的影响,Caixa Bank虽然受到冲击,但是经营情况还不错,2012年标普对西班牙100家银行做了综合测评,Caixa Bank位居榜首。

 

 

(3)海外信托银行的挤兑和倒闭(1985年)

海外信托银行创办于1956年,创始人张明添(1918-1982),祖籍福建同安,是马来西亚的富商。张明添被其朋友叶桩龄所设计,陷入“支票轮”,导致银行亏空高达5亿港元。

 

叶桩龄创办多米尼加财务公司,为港人提供移民服务。1981年9月开始,叶多次将不能兑现的支票贴现给海外信托,由于支票过户所产生的时间差,使它能以第二张支票贴现所得的款项存入账户,使得第一章支票得以兑现。叶同时在时间差内运用这些款项从事投机活动(不知道是否可以看成是浮存金啊?呵呵)。

 

但是由于叶投机失败,产生亏损,需要更多资金弥补亏空。所以“支票轮”越滚越大,以致1982年3月崩溃时,海外信托银行手上不能兑现的支票总额高达6680万美元(张明添在1982年2月突然辞世,不知是不是时间上的巧合?)

 

海托银行于1982年3月知道叶桩龄不能还债,但害怕引起审计师和政府的关注,银行主席黄长赞与叶桩龄一起做假账掩饰银行的亏损。此事一直被掩盖3年有余。

 

1982年起,大来财务、恒隆银行以及嘉年地产等与海外信托银行有密切关系的公司相继破产或被接管,海托银行的困难迅速表明化,被迫大举出售资产。1984年11月,海托将收购仅两年的华人银行出售,并计划再出售香港工商银行。

 

1985年6月6日,港府突然宣布,海外信托银行因“无法偿还债务”停业两天。之后,港府宣布接管海托银行。支票轮事件由此曝光。由于利息及汇率的变动,支票轮导致的坏账已经达到9000万美元(约7亿港元)。香港政府接管海托之后,共动用40亿元的外汇基金使其得以继续运作。海托共计查出亏损高达31亿元(看来海托银行的亏损不仅限于支票轮事件)。港府苦心经营8年之后,将海托银行以44.57亿元的价格卖给国浩集团。

 

海托附属的香港工商银行也随海托一同被政府接管。1987年8月,大新银行以5.3亿的价格收购了工商银行,并易名为大新金融集团,取代了工商银行的上市地位。

 

(4)新鸿基银行

新鸿基银行的前身是新鸿基财务,由新鸿基证券的冯景禧创办。新鸿基银行在地产最高峰斥资3亿元(相当于权益的70%)购买总行大厦。随着8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的崩溃和银行业危机的相继爆发,新鸿基银行面临资金不足和存款大量流失的双重困难。

 

1983年10月,为了避免被清盘的命运,冯景禧被迫同意出让控股权(51%)给法国百利达集团和美国美林证券集团。1985年5月,中东的阿拉伯银行以3.6亿元收购新鸿基银行75%的股权。之后,新鸿基银行易名为港基银行。

 

(5)嘉华银行

嘉华银行是香港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创始人林子丰,该银行业务经营一直较为稳健。但是1971年林子丰逝世后,其后人无心经营。1975年,嘉华银行的控股权被新加坡侨商刘灿松家族取得。之后,嘉华银行快速扩张,并于1980年在香港上市。

 

嘉华银行的客户一直以东南亚的华侨为主,香港同业对其了解不深,一直存有戒心。1983年恒隆银行被接管时,嘉华银行的存款也受到影响。1985年,海托银行被接管时,市场鉴于其与海托银行关系密切,盛传嘉华已经陷入财务危机之中。(1984年底,嘉华银行的股东权益为5.3亿元,而其累计的坏账高达5.4亿元,实际上嘉华银行已经破产)。

 

1985年,嘉华银行为摆脱困境,开始与有关财团洽谈增值入股事宜。1986年,中信向嘉华注资3.5亿元(2亿元为普通股,1.5亿为可转换优先股),取得嘉华银行91.6%的股权。银行改名中信嘉华。

 

值得一提的是,嘉华银行财务危机表面化之后,刘灿松兄弟潜逃离港。后分别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被捕,两人嫌涉诈骗7.7亿款项。1988年1月,刘氏兄弟弃保潜逃(放弃保释金潜逃),匿居台湾。

 

(6)永安银行

永安银行是香港著名永安公司创办人郭泉创办的老牌本地银行。数十年来,经营作风保守,在香港多次银行风潮中均能屹立不倒,安然无恙。

 

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出任总经理的郭氏第三代郭志匡从银行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底,永安银行因不能收回贷给该行董事和高管的贷款而损失惨重,银行资本出现负值。

 

1986年5月,恒生银行向永安银行注资1.76亿港元,取得50.29%的控股权。在恒生的经营下,永安银行迅速扭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出售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7)康年银行

康年银行是香港的一家老牌的小银行。1986年,因贷给船务公司一笔高达1.6亿元的贷款无法收回,需要大幅撇账致使康年银行出现危机。之后,港府接管康年银行,并促成第一太平集团收购康年银行,并改名第一太平银行。

 

(8)友联银行

海托银行出事以后,友联银行亦深受市场不利传闻影响,存款大量流失,导致流动资金严重短缺。1985年9月,该行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温仁才称病离港赴美。其后,又有6名董事辞职,知识该行群龙无首。1986年,港府宣布接管友联银行,并委托给怡富管理。之后,招商局收购友联银行61.3%的股份(通过旗下一合资公司新思想)。

 

2000年4月19日,中国工商银行与招商局达成协议,工行以18.05亿港元收购招商局持有的2.39亿友联银行股份,约占53%。8月21日,友联银行易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2010年,工行成功将工银亚洲私有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