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与银本位 - Rick
(2012-10-18 14:05:08)
标签:
金本位文化 |
分类: Rick |
本位货币
指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其特点是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用它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银本位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到了19世纪末,随着白银采铸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白银的价值不断降低,金银之间的比价大幅度波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除中国外,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
银本位有两种:
(1)银两本位: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
(2)银币本位: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金银复本位
金银复本位制是本位制的一种,曾在18~19世纪被英、美、法等国长期采用。在这种制度之下,黄金与白银同时作为本位币的制作材料,金币与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都可以自由铸造、流通、输出与输入。金币和银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一制度的出现弥补了黄金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金银复本位制度的优点:由于是复本位,货币材料来源既可以是白银也可以是黄金,来源充足;当需要进行大额交易是可以使用黄金,小额交易则使用白银,灵活方便。
金银复本位制度的缺点:该制度最严重的缺点在于使用双本位制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于金币和银币间的比率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定下的,所以比较稳定。然而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经常波动,这样会导致在实际流通中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总是一种货币:市场上的良币很快会被人们融化而退出流通。银贱则银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充斥市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金本位
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
(2)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又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3年基本消失。
中国的本位制度
中国很早就用金属作为货币,战国时各国发行的货币不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铜质的方孔圆钱在中国得到普及。此后两千多年,铜质或铁质的方孔圆钱一直是小额交易的现金。大宗交易的结算才采用金子或者银子。
在北宋仁宗年间(1023年),四川出现了交子,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发行的交子是有准备金的,老百姓可持交子到官府兑换成金属货币。但是,之后政府财政吃紧,开始乱发纸币,且无准备金,导致通货膨胀严重,最后交子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了明朝(1368年-1644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其合法货币为大明宝钞(纸币)和铜钱。16世纪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开始入侵南美洲。他们在南美大肆开采银矿,然后用白银在中国购买商品,再运回欧洲。明朝中后期,中国的国际贸易存在大量的顺差,有人估计当时南美出产的白银一半流入中国。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集中在沿海工商业者手中。(有人考证1540 – 1820年的280年间,有6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其中4亿两来自于南美,2亿两来自于日本。这些白银在清末时,因为战争赔款又重新回流日本和欧洲各国)。
明朝开国之初,曾颁布过“洪武通宝”钱法,置局开铸洪武钱,在全国流通使用。由于明初铸钱缺铜,政府责迫民间出铜,民怨较多,且盗铸严重。明统治者感到铸钱既困难,且对政府来说又没有什么好处,故洪武七年(1374年)又实行钞法。洪武八年起发行纸币——大明宝钞,规定钱钞兼用,但以宝钞为主币,已有铸钱为辅币,百文以上必须用钞,百文以下才能用钱。后来政府财政不免吃紧,如同北宋时期一样,滥印钞票之风又起。特别是从嘉靖开始,纸币贬滥成灾,只发不收,最后以恶性通货膨胀而告终。
政府印制的钞票贬值严重,铜钱的铸造又不够,而此时白银又大量涌入中国。所以白银主导明朝后期的货币流通领域就顺理成章了。清朝(1644-1911年)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银锭(元宝)。银币在清朝末年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