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歌德《植物变形记》
(2019-03-06 07:50:41)分类: 阅读 |
有一些文苑巨匠同时又是大科学家,对这种说法肯定没人反对,但我若把写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约翰·沃尔夫·甘·冯·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也划入此类,恐怕少有人信。然而,这位被恩格斯称为“有时是判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被罗曼·罗兰理解为“歌德的冰冻的寂寞和他的音乐心灵”,被郭沫若当作“人中的至人”,被勃朗特视为“强大的利己主义者”,而费利克斯却认为他“仪表堂堂,仁慈善良”的公认的大诗人,在自然科学史上确实拥有一席之地。
提到歌德,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大诗人?《浮士德》?还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事实上,这位大诗人集科学、艺术和文学于一身,只是他的艺术和科学被文学上的成就给掩盖了。歌德在自传《诗与真》也讲了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他一生画了2700多幅绘画作品,少量用于科学研究,其他多为风景画。高中甫选编了近200幅歌德的绘画作品,汇成了《歌德绘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鉴于我对绘画的一无所未知,就不评价歌德的绘画了。看歌德的《意大利游记》,也会发现那就是他的艺术之旅。在意大利,歌德饱览了意大利叹为观止的建筑和绘画艺术,与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探讨艺术,学习绘画技巧,画了他所有画作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作品。
除了艺术,歌德对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骨学、地质、气候、植物、光和色彩学都有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色彩学》等。《意大利游记》里除了关于艺术的叙述,也到处充斥着地质、气候、岩石和植物的描述,而且观察非常仔细。诗歌和科学看起来总是难以兼得,对于诗歌来说太科学,而对于科学来说太诗意,都显得不合适,作为诗人和科学家,歌德对此也苦恼,他抱怨诗歌和科学很难统一到一起。但事实上,在歌德的身上,兼备了诗人的浪漫、艺术的审美和科学家的严谨。
我对歌德的关注其实主要来源于他对自然的研究,尤其是是他的《植物形变论》(The Metamorphosis of
Plants),在此推荐Gordon L.
Miller写导言和配照片的版本。Miller任职于西雅图大学的历史系和环境研究项目,对歌德的植物学思想很感兴趣,而他本人又擅长摄影,有效地把自己的摄影技能和学术兴趣结合在一起。歌德在《植物形变论》里提到了大约50种植物,Miller找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为它们拍摄了精美的照片,作为这本书的插图。
歌德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他的植物学思想。首先,植物的“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器官,“all is
leaf”,即广为人知的“叶理论”(foliar
theory)——子叶、茎叶、萼片、花瓣、雄蕊、花柱等等,全都缘于“叶”,本身是叶,或者由叶演变而来。从经验上讲,确实能从不同植物的一致性(如都有相同的一些器官和构成)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相似性(如萼片和花瓣有叶子的相似性)得到一些启示。第二个方面是“形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强化”(intensification),是上升的、进步的、趋于更复杂和完美结构的变化,如茎叶向精美、色彩鲜艳的花瓣和其他精细的生殖器官变化;二是“极化”(polarity),最显著的是扩展和收缩两种相对力量,他列举了6种主要的极化过程——从种子扩展到茎叶、从茎叶收缩到萼片、从萼片扩展到花瓣,从花瓣收缩到雄蕊和花柱,从生殖器官扩展到果实,从果实收缩到种子,扩展收缩各三次,完成一次植物的生长循环。
典型的一年生植物,歌德形变论思想里最基本的形象展示,自上而下是雌雄蕊、花冠、花萼、茎叶、子叶和根。
歌德终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完成一部更全面深入的植物学著作,仅仅是开了个头。他的植物学思想看起来有点“超感觉”,和科学家的思维相比显得有些玄乎,但他的形变论思想影响确实不小。Helmholtz甚至夸他的思想塑造了19世纪的生物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铺平道路;达尔文本人也确实引用过歌德的理论,甚至在他的《物种起源》中都有引用(Miller)。同时,诗歌和科学的统一也得到了洪堡的认同,梭罗、爱默生也都受到了歌德的影响。
前一篇:天葵是一个安静的小姑娘
后一篇:《格列佛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