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歌德《植物变形记》

(2019-03-06 07:50:41)
分类: 阅读
有一些文苑巨匠同时又是大科学家,对这种说法肯定没人反对,但我若把写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约翰·沃尔夫·甘·冯·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也划入此类,恐怕少有人信。然而,这位被恩格斯称为“有时是判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被罗曼·罗兰理解为“歌德的冰冻的寂寞和他的音乐心灵”,被郭沫若当作“人中的至人”,被勃朗特视为“强大的利己主义者”,而费利克斯却认为他“仪表堂堂,仁慈善良”的公认的大诗人,在自然科学史上确实拥有一席之地。

    1765年,年仅16岁的歌德负芨莱比锡,他遵父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他自己倒是愿意成为诗人。但大学的文学课使他感到失望,于是他把兴趣转移到自然科学上来。他贪婪地阅读自然科学家哈勒尔、林耐等人的著作,听解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讲座,为他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775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与魏玛大公卡尔成为知交,差不多主持魏玛公国政务达10年。他领导矿山开采、森林开发;研究纺织技术,建立纺织学校;请英国专家来改进农业和草地种植。

    从1780年起,歌德开始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就在他主管森林事务时,他热心研究树木种类。生物学对他有一种特殊吸引力,他曾说过,在莎士比亚和斯宾诺莎之后,对他思想和创作起巨大影响的就是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歌德研究花卉,不只观察外形而且注意研究它的内部结构,他负责矿山事物时,地质学使他入迷,地质锤成了他必不可少的伴侣。他每次去野外考察都带回许多岩石,把它们井然有序地摆在房间里。他给史泰因夫人的信中写道:“我的身心和灵肉都渗入到岩石和群山之中。”骨骼学更使歌德着魔,他搜集了各式各样的骨骼。有一次他不得不把大象的头骨藏在大箱子里,以免别人骂他是疯子。1784年他发现了人的颚间骨,这使他喜不自胜。1784年3月,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找到的--既不是黄金也不是白银--而是人的颚间骨,我是比较了洛德恩人的头骨和动物的头骨后得出结论的。我有了一个解剖学上的发现,这太重要了。”人的颚间骨是与上颚骨长在一起的极不易发现的小骨头,而动物的颚间骨倒显而易见。所以教会方面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没有颚间骨。歌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教会的荒谬观点,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歌德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寄给了当时享一盛名的荷兰解剖学家卡伯尔。

    歌德对植物学情有独锺,他认为动物和植物都存在一种“愿形态”。动物的原形是脊椎骨,而植物的原形是叶子,动植物都是从各自的“原形”经过漫长的演变进化而来,这几乎就是进化论的观点。1790年歌德在《植物变形记》这篇论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创造了“形态学”(morphology)一词,意为“对生物结构的系统研究”。该词一直沿用到现在。歌德甚至将他的论文《植物变形记》改成长诗献给他的情人,这使得科学论文一时洛阳纸贵。

    更为有趣的是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头一次相遇竟是在一次自然科学研究报告会上,他们俩首次谈话的内容不是文学诗歌,而是歌德的极为严肃的植物形态学。歌德又是手势又是画图,强调自己的理论,但在最后席勒摇头说:“这不是出自经验,而是一种观念。”真是精辟。

    在科学史上,牛顿和莱布尼兹的争论轰动一时。歌德也甚至想推翻牛顿的光学理论。歌德对颜色学有一种病态的激情,狂热且入迷。他阅读了大量资料,写出巨著《颜色学》,批判牛顿关于“不同颜色是由白光分解而成”的论点,对牛顿进行粗暴的攻击。他认为白色和黑色是最原始的光学现象,光是不可分解的,原始的光线相互更替交迭就产生各种颜色。这次可是堂·吉诃德式的勇士在向巨人挑战,他建立在直观论上的这一观点毫无价值,可惜他竟为此花费半生时光,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把窗户打开,让更多的光进来”。

    在他129卷作品中有13卷是科学著作。



提到歌德,让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大诗人?《浮士德》?还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事实上,这位大诗人集科学、艺术和文学于一身,只是他的艺术和科学被文学上的成就给掩盖了。歌德在自传《诗与真》也讲了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他一生画了2700多幅绘画作品,少量用于科学研究,其他多为风景画。高中甫选编了近200幅歌德的绘画作品,汇成了《歌德绘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鉴于我对绘画的一无所未知,就不评价歌德的绘画了。看歌德的《意大利游记》,也会发现那就是他的艺术之旅。在意大利,歌德饱览了意大利叹为观止的建筑和绘画艺术,与意大利的艺术家们探讨艺术,学习绘画技巧,画了他所有画作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作品。

除了艺术,歌德对科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骨学、地质、气候、植物、光和色彩学都有研究,他撰写了大量的自然研究论文,如《植物形变论》、《光学论文集》、《色彩学》等。《意大利游记》里除了关于艺术的叙述,也到处充斥着地质、气候、岩石和植物的描述,而且观察非常仔细。诗歌和科学看起来总是难以兼得,对于诗歌来说太科学,而对于科学来说太诗意,都显得不合适,作为诗人和科学家,歌德对此也苦恼,他抱怨诗歌和科学很难统一到一起。但事实上,在歌德的身上,兼备了诗人的浪漫、艺术的审美和科学家的严谨。

我对歌德的关注其实主要来源于他对自然的研究,尤其是是他的《植物形变论》(The Metamorphosis of Plants),在此推荐Gordon L. Miller写导言和配照片的版本。Miller任职于西雅图大学的历史系和环境研究项目,对歌德的植物学思想很感兴趣,而他本人又擅长摄影,有效地把自己的摄影技能和学术兴趣结合在一起。歌德在《植物形变论》里提到了大约50种植物,Miller找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为它们拍摄了精美的照片,作为这本书的插图。

歌德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他的植物学思想。首先,植物的“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器官,“all is leaf”,即广为人知的“叶理论”(foliar theory)——子叶、茎叶、萼片、花瓣、雄蕊、花柱等等,全都缘于“叶”,本身是叶,或者由叶演变而来。从经验上讲,确实能从不同植物的一致性(如都有相同的一些器官和构成)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相似性(如萼片和花瓣有叶子的相似性)得到一些启示。第二个方面是“形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强化”(intensification),是上升的、进步的、趋于更复杂和完美结构的变化,如茎叶向精美、色彩鲜艳的花瓣和其他精细的生殖器官变化;二是“极化”(polarity),最显著的是扩展和收缩两种相对力量,他列举了6种主要的极化过程——从种子扩展到茎叶、从茎叶收缩到萼片、从萼片扩展到花瓣,从花瓣收缩到雄蕊和花柱,从生殖器官扩展到果实,从果实收缩到种子,扩展收缩各三次,完成一次植物的生长循环。

典型的一年生植物,歌德形变论思想里最基本的形象展示,自上而下是雌雄蕊、花冠、花萼、茎叶、子叶和根。

歌德终究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完成一部更全面深入的植物学著作,仅仅是开了个头。他的植物学思想看起来有点“超感觉”,和科学家的思维相比显得有些玄乎,但他的形变论思想影响确实不小。Helmholtz甚至夸他的思想塑造了19世纪的生物学,为达尔文的进化论铺平道路;达尔文本人也确实引用过歌德的理论,甚至在他的《物种起源》中都有引用(Miller)。同时,诗歌和科学的统一也得到了洪堡的认同,梭罗、爱默生也都受到了歌德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