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蒿知道了你的大名,我依然叫你消饭花吧

分类: 花事 |
奇蒿Artemisia anomala
从滴水禅寺到宝寿寺的山路边上本来有好大一丛奇蒿,那天拍了照片以后没有舍得摘,结果第二次去的时候,果真都没有了,虽然感觉有点可惜,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炎热的夏天来临之际,奇蒿在我们这里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消暑草药。
我也是过了很多年以后,才知道了这种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上的名字,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把这种植物叫做消饭花。当初刚开始接触植物学的时候,就很想把这种植物的正名弄明白,可那个时候网络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周边也没有特别懂行的人,大家用的都是土名,问来问去都问不到。
后来无意中知道了这种植物原来叫做奇蒿,真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刘华杰老师在《博物人生》中所说的,“名字是入口,是敲门砖,是钥匙。”知道了名字,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可以确认它是菊科蒿属,可以查到在中国植物志中还有很多别名:例如刘寄奴、南刘寄、六月霜、六月雪、白花尾等等,只是可惜唯独没有我们这边的通常叫法--消饭花。
这个季节,爬山的时候,经常能够见到消饭花,看它们长在山坡上、灌木丛里,屋脚下,枝干挺直、叶儿青青,顶尖开着一串串白色小花,花小得如米粒一般大小。那些去地里干活的农人,在回家的路上,随手就能够摘到一大把,如果是特意去采摘,也不用费多大的功夫,就能够摘上满满的一大口袋,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对于没有什么收成的农民来说,这也算是山里人一笔小小的收获。采摘来的消饭花,就把它们一把一把的在太阳底下晒,在七月的大太阳底下,晒不了几个太阳,水分便蒸发完了,于是就变成了很难看的样子,不识货的人,肯定会把它们当做枯枝扔掉。不过凑近它们,植物那种特有的清香味扑鼻而来。
在这样的炎炎夏日,乡下人家就用消饭花泡茶喝,口渴闷热时喝上一杯,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全消。每当他们劳动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舀一大碗冷却的消饭花茶,咕咚咕咚,三下两下,一气灌下,我觉得这是比那些乱七八糟的饮料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的。
根据《本草纲目》及众多医药名著的记载:六月霜“性温”,能“消食运脾、清热解署、除胀开胃、活血化瘀、亦厚肠胃、止痢开膈、抗肝捐伤、益开养颜,对冠心病、慢性肠炎及结肠炎有良好的疗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10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
1997年出版的《诸暨县志》“风俗篇”中对此有载,是这样写的:“夏日劳作时,乡民常在茶水中泡入一种叫‘消饭花’的野生植物花,称‘消饭花茶’,有解暑消食功能。”消饭花有如此大的功效,真是大自然给予山里人的恩赐。
至于刘寄奴这个名字的来源,倒是有个故事。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
但是中国植物志上刘寄奴相对的正名却为南艾蒿 Artemisia verlotorum ,比对了一下图片,
南艾蒿就是和奇蒿不一样的植物,感觉好乱啊,一头雾水,我还是依然叫它们消饭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