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01-16 19:42:20)
分类: 阅读

       植物学通信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我自己曾经读过多次,但每次读都很有收获。

 

       首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和译者。本书的作者卢梭,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者,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他的著作,对于他的名字肯定也是如雷贯耳。百度上面的资料说他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等。

 

       但是从植物学通信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他还是一位植物学家。对于卢梭的认识,我曾经在刘华杰老师的《博物人生》中找到这样一段话:

 

       许多年以后,通过植物学、博物学我再次追索到卢梭。一开始我甚至怀疑,还是那个卢梭吗?偶然间,我发现卢梭特别喜欢植物,还留下了许多关于植物的描述。先是读容易找到的卢梭的《孤独漫步者的暇想》,果然卢梭在大谈植物学。然后重读《忏悔录》和特鲁松的《卢梭传》,发现了从前完全没有在意的方面:他竟然曾经想成为一名植物学家。植物学对于卢梭有精神治疗的含义,观赏植物、研究植物有助于抑制他的神经质。植物、植物学让他心境平和,孩子气十足,从而忘却生活中的那些不快和恶人。

 

       《植物学通信》创作于卢梭晚年,并不是这位思想巨人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通俗的植物学小品集,书中的通信名义上是写给一个5岁小女孩的,但实际上是向广大读者介绍植物学的研究心得。这些信件最早在学术沙龙中流传,直到1781年才在日内瓦正式出版,并引起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马丁的关注。马丁在1785年推出英译本,在英语世界影响巨大,许多社会名流都通过卢梭的这部书而了解植物学。

 

        这本书是刘华杰老师从国外带回来以后,他的学生熊姣博士翻译的,相信对于熊姣博士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年的推荐书目《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我们去年分享过的自然神学十二讲,也是她翻译的,另外还写了《约翰·雷的博物学思想》,翻译了《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我曾经看过熊姣博士写的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散文,因为有扎实的博物学功底,所以其著作都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译著也有优美的文笔。

 

      全书由8篇通信及3篇通信续篇构成,最后附上了卢梭编的词典。前面六封信用生动、细致而凝练的笔触描述了植物家族中几个大类:百合科、十字花科、豆科、菊科、伞形科、唇形科,后面是一些通信往来,还有标本的制作方法,解释了很多植物学的术语。

 

       下面就让我们象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一样,跟着植物学通信,来领会卢梭学习植物学的方法,感受植物学的博大精深。

 

       第一是观察。学习植物学,不停地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这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卢梭对于植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可以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所以对于书中的描述,我们还要脑补很多画面有条件的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另一本书,那就是大自然的无字之书。例如百合科。正如作者本人在书中所说的那样,等到适当的时候,他会推荐一些参考书,但是在入门阶段,你要有耐心,要满足于仅仅阅读自然这本书,并且只以通信为指导。

 

       在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观察植物的方法,一是对于植物的本身,无论是花还是果的观察,都是非常到位的。例如对老鹳草,作者的描述是这样的:老鹳草的花中有5根花柱,果实由5个果荚构成,5个果荚构成,5个果荚虽然挨在一起,但是除了顶端的长须之外,彼此并不相连。这样,当果实成熟时,5个果荚的底部分离,从下朝上卷起,最后全部围成一圈,最顶端连在一起,就像一架构造极其精巧的枝形吊灯,或是一座大烛台。我刚好拍到了野老鹳草的果子,大家可以对一下描述。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二是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融合了比较,例如比较了豌豆荚果与十字花科桂竹香的长角果之间的差别,菊科植物的舌状花与管状花的区别,菊科植物和三叶草之间的区别。三是观察需要一个过程,不仅观察它们的花,而且也要观察它们的果子。观察它们的整个过程。四是观察需要借助一些工具。例如对于有些花的观察,我们需要借助放大镜,作者认为放大镜这种仪器是任何植物学家都不可缺少的,其重要性远甚于针和剪刀。对于豌豆花,我们需要摘取一些豌豆花来逐一解剖,而且还须追踪豌豆花结果的全部过程,从花蕾初绽,一直到果实渐成。

 

       其二是分类学入门。这本书一共讲的六个科目,百合科、十字花科、豆科、唇形科、伞形科、菊科,作者对这六个科目的识别要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对于一朵花的认识,从单纯的看花,进入到了花的微观世界,知道了花的结构,从而对于植物小白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分类学的大门。例如对于百合科的解读,雄蕊数目为6个,有时仅为3个,花被具有6瓣或是裂成6片,果皮三角状,具有三小室,而且百合科的花缺少花萼,茎均为单生,鲜有分枝,叶片完整具绝元齿缺。正如作者所说的:如果你花点心思探寻这些细微之处,并通过反复观察逐渐熟悉,你就能凭借细致而持久地观察来判断一株植物是否属于百合科。我也凭借着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有些科目,对照着进行了一些解剖。了解其中的识别要点。

 

       其三是植物学概念解读。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很多植物学的概念。作者并不是把一些概念单独拿出来讲,而是放在一个整体中,就如同我们背英语单词,如果是单个的一个一个背,那难度肯定是很大的,但是当把单词放置在一个句子中,或者放置在一个场景中,那么就好理解多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什么叫做离瓣花、合瓣花,花萼,长角果,短角果,这些都在作者的描述中,是通过实际的花来给我们讲述的,所以一点也没有陌生感,而且可以说是给了我们很多画面感。

 

       其四是描述方法。可以说整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我们对于植物志上的语言,往往没有耐心全部看完,同样是描述植物科目的基本特征,但是卢梭的语言非常优美,运用到了很多修辞手法。对于龙骨瓣,卢梭如此精心描绘:龙骨瓣就像一个坚固的保险箱,大自然把自己的宝藏安放在里面,防止受到风雨的侵袭。对于植物的花香和花粉,卢梭说:每个花药都是一个小盒子,成熟时即会打开并释放出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黄色粉末。卢梭用一种童话般的语言娓娓道来,把植物学当成心灵的诗歌,温情款款而又舒缓别致。当然,这一点我们也要感谢译者熊姣博士,正是因为她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博物学的功底,使她能够理解卢梭表达的自然概念,又能够准确而优美地表述出来。

 

       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从一朵花的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哲学理念,正如刘华杰老师在《看花是种世界观》中所说的那样,看花是手段、过程、现象,后面还有个体生活、集体生存、天人共生的环环相扣的理念。

 

      《植物学通信》中提到:不要把植物学看得比它本身更重要。换句话说,不要把植物学当成一种满足欲望的工具。他说:我亲爱的朋友,你一定不要给予植物学一种它本身所不具有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纯粹出于好奇的研究,除了一个喜欢思考心性敏感的人,通过观察自然和宇宙的神奇所能得到的欢乐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其实植物学对于卢梭有精神治疗的含义,观赏植物、研究植物有助于抑制他个性中的过度敏感和抑郁。诚如卢梭所言: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植物和植物学让他心境平和、稚气十足,从而忘却生活中的那些不快和烦恼,使其经常感到心静如水、淡定自若。我相信这一点,我们在观察植物的各位肯定也深有同感,与大自然的相处让我们心态平和,在喧嚣的俗世中,让心灵有归宿感。

     就象阿珠说的:我们爱野花,爱植物,爱自然。仅仅欣赏美也好,从事科学研究也好。我想最终是让我们从大自然中得到教诲,如自然般蓬勃,亦如自然般宁静与从容。

 

      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卢梭是很讨厌重瓣花的。就重瓣花的问题而言,他说重瓣花虽然长得很好看,但都是一些畸形的怪物,结不出果实,所以他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去观察这些重瓣花。这其实是卢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自然的概念。他提出人类已经生产出很多非自然的东西,以便自己使用起来更方便,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人类常常是在损毁这些东西,当他自以为是在亲手创作的作品中真正的研究自然时,他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卢梭在书中不止一处表达了崇尚自然的理念,他说在观察中,“我们看到变形和一连串的奇观,这种奇观能引起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长久的敬慕之情。”

 

      本书中还有大量精美的手绘图片,这是法国19世纪著名插画家勒杜泰的手绘作品,当你读到卢梭在用那种优美的语言解读一朵花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那些相机虽然像素很高,但是当面对一朵花如此精巧的结构的时候,是多么无力啊。必须要上插画师的手绘细节图。

 

        书看完了,我希望大家也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恰当地认识一种植物,就必须亲自观察它的生长。在我们植物学研究中,一刻的耽误就会导致整整一年的延迟。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2018年阅读三《植物学通信》读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