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评课
(2015-06-07 10:35:57)
标签:
房产 |
《认识负数》评课稿
《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本课的学习,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
整堂课气氛活跃,充满灵气,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巧用生活,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学生借助“温度”理解了抽象的负数。首先教师创造“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比如:在导入部分,教师创设商场楼上三楼和楼下一楼;公共汽车到站时上车3人,下车4人;开学初学校学生转进转出情况等,让学生进行记录、说明,了解生活中还有“负数”的存在。其次,借助“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断对学生提出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找出“存折中+500和-500”表示的意义,其次运用在温度计上找度数的环节,利用城市气温这一生活事例,明确对比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不同,进而感悟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另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温度计,把抽象的理解蕴涵到直观的可操作性的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数学问题,并在熟悉的情景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又通过广泛举例,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学生对于负数的意义的理解需要经历一定量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本课设计时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比素材,研究相反意义的量,而是让学生通过一环又一环的活动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在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素材的对比冲击下认识负数,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负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