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昆阳二小数学组博客
昆阳二小数学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01
  • 关注人气: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边形的认识》听课有感

(2015-01-06 20:25:35)
标签:

教育

分类: 7、主题评课

《四边形的认识》听课有感

                             昆阳二小   洪雪春

课堂是一个智慧碰撞、交流、启发和再产生的引力场。在冬意渐浓的季节,我们三年级组开展了以‘基于学情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教研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聆听了陈海哨老师执教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由于带着评课的任务,我带着思考,亲身体验、感悟着充满集体智慧的课堂,沉醉于充满数学思想的交流研讨中。现在静下心来回顾,留下了许多的思考。

陈老师的精彩演绎让我真正领略到了‘生本’课堂的魅力,使我对“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感悟到“教师匠”与“探索者”的区别。我们没有过多地看到华丽的课件,热闹的情景,只有一个个能叩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不断思考。陈老师的课彰显了她‘基于学情、基于生活、基于发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理念。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以生为本。

      弗赖登塔尔认为,教一个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将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或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每一个知识前都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如何充分的发挥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每一个教师着力要思考的现实问题。而陈老师的课,始终从‘学情’出发,学生在学习四边形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各种和基本的立体图形,并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四边形的生活原型。但是学生对于四边形的认识和理解到底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学生整体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他们认识和理解真正的难点在那儿等等。因此,陈老师关注了学生的数学现实,通过‘前测’来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于学情来设计组织教学。而且本节课,老师所用的大量素材都是‘从学生中来’,利用‘前测’学生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理和有目的的选择(如:导入部分和四边形概念的建立部分等等)。因为材料都是从‘我’中来,从身边的小伙伴中来,从自己的生活中来,孩子们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当然,陈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课前的学情,同时更加的关注孩子们课中的学情(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和课后的学情。

二、注重体验,自主建构。

       教学是一个建构的旅程,只有在体验中前行才能发现风景,并在顿悟中获得认知。数学教学的真谛就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寻找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与难点,寻找学生学习起点与教学目标的距离,以及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教学手段以及组织形式,不断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建构、结构和重构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在互动中引领学生从起点走向终点。

        首先,陈老师通过‘前测’展现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在画一画心中的四边形,写一写你认为怎么的图形是四边形,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目中的四边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了心目中四边形的特征。这些既展现了孩子们解决老师任务的结果,同时也为今天进一步认识四边形奠定了知识起点和提供了学习材料,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是孩子们提供给课堂的宝贵财富。陈老师从所有孩子的作品中,精心的选择了又代表性的典型的教学原材料,引导孩子们展开研究。让孩子们在观察、判断、辨析、比较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引领着孩子们去感受和体验四边形的特征,‘现在,你认为怎么的图形是四边形?’在孩子们的尝试归纳中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完善了对四边形概念的建构。

三、善导妙诱,层层升华

 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始终是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巧妙的引领学生。陈老师导的适时,真正实现了导在知识的缺陷时,导在认知模糊时,导在知识难点时。如:在找图中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时,教学故意抛出了长方体,在学生判断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从中找到四边形或者想办法让它变成一个行不行?’‘我们生活中有四边形吗?’‘什么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教师不仅把学生导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上,同时很巧妙的让学生感受到了面在体上,体会了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四边形。陈老师在导中悉心捕捉学生的活动心声,助燃学生的热情与探究的方向。正因为有这样精心、有效、巧妙的诱导,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反馈信息精彩纷呈,课堂也在这善导妙诱中层层升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