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评课稿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在激趣上、知识上、思维上、应用上都有其独到的价值。因此,教材在《数学广角》中安排了这部分内容,意在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策略的基础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生活。回顾几次磨课过程,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最大的收获:
一、引领思维进程,注重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常用方法有直观图示法、列表推算法、假设置换法、抬脚法,简易方程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多样与统一”的关系,力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为了便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从课初的随意猜想就有意识渗透要从8个头、26只脚两个方面进行,自然引领到表格中的有序猜想;再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引领学生从列表法很快联想到假设法、列方程解法,并从中重点引领学生理解假设法的解题思路和代数解法的一般性,力求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变化,真正达到有效思维;最后在落实体验策略多样化目标时,引领学生辩证地认识各种方法的特点,逐步在方法多元的基础上找到自我优化的生发点,真正形成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构题特征与解法思路的规律性的认识。
二、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抓到数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它比知识本身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为了落实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在引领学生掌握解题策略的过程中,注重渗透如下数学思想:1、重点渗透假设思想。沟通直观图示法、列表推算法、假设置换法等方法背后的假设思想。2、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先解决数据较小的例1,再解决数据较大的《孙子算经》中的原题。3、渗透建模和化归思想。引导学生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解题模型,继而通过寻找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许多问题都可化归为“鸡兔同笼”问题,拓宽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三、传承数学文化,力求古今沟通,让数学变得丰富多彩。
数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技术手段,它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除了提供给学生知识、工具和技巧以外,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理智情感和文化意识,提升人格素养。从学生自主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到古人的解题方法;再到日本民间广为流传的“龟鹤”问题,从而折射到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浸染在古今中外数学文化交融的氛围中,使数学课堂也沐浴着人文气息,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数学不仅有了理性的深邃,也有了感性的快乐。从而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