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文(第1-81章)
(2012-07-25 10:54: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道德经 |
第一章
1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2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3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4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5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
译文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 之外的教化。
4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5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
译文
1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2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3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4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5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6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
译文
1 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的祖宗。
2 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你
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3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第五章
译文
1 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
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2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3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
第六章
译文
1 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
2 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3 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第七章
译文
1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2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
3 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第八章
译文
1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3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 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4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第九章
译文
1 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2 千锤百炼的锋芒,也长不了的。
3 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
4 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
5 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第十章
译文
1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
2 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
3 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
4 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
5 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
6 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7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
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十一章
译文
1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 走)。
2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3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4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第十二章
译文
1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 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2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的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的愉悦。据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译文
1 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2 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 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3 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
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
4 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的人,堪 得普天下的信靠。
第十四章
译文
1 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
2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3 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
4 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5 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
6 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7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第十五章
译文
1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 容他:
2 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
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
3 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
4 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第十六章
译文
1 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 脉。
2 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
3 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
4 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
5 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
6 认识永恒便是光明。
7 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知常曰明。
8 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
9 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
10 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第十七章
译文
1 至高至善的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赢得人们的亲近赞
誉。再次的,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的,遭人们侮慢轻蔑。
2 信实不足,才有不信。
3 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说:我们 本来就是这样的啊!
第十八章
译文
1 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
2 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
3 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第十九章
译文
1 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的好处。弃绝仁义的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 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
2 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的本根, 持定存在的本原。
3 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的学问,保持无忧无虑的心。
第二十章
译文
1 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2 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
3 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 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4 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5 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 不清。
6 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7 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
第二十一章
译文
1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2 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
3 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4 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
5 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
译文
1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 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
2 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
3 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 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
4 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
5 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译文
1 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2 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的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
3 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丧的人就认同失丧。
4 认同道的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的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的人,失丧便拥抱他。
5 信心不足,才有不信。
第二十四章
译文
1 翘著脚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
2 自以为能看见的是瞎子,自以为聪明的是傻子。
3 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首。
4 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 的。
第二十五章
译文
1 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的存在。
2 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
3 称得上是天地万物的母亲。
4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
5 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
6 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7 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
第二十六章
译文
1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2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3 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4 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第二十七章
译文
1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
2 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3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 顾。
4 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5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
6 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 重要的奥妙啊!
第二十八章
译文
1 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
2 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3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
4 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
5 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
6 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7 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
8 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译文
1 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 天下是神的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著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 丧失。
3 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的,就有尾追不舍的;有哈暖气的,就有吹冷风的;有促其强盛
的,就有令其衰弱的;有承载的,就有颠覆的。
4 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和骄恣的东西。
第三十章
译文
1 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2 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
3 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
4 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
5 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第三十一章
译文
1 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
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2 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
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第三十二章
译文
1 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
2 存在的本原 即道的本体 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 万物会自动归顺。
3 天地相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4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越。知道 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就可以平安无患了。
5 道,引导天下万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译文
1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2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3 知足的人富有。
4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5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6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第三十四章
译文
1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 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 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4 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第三十五章
译文
1 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 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2 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
3 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第三十六章
译文
1 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 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这是微妙的亮光。
2 柔弱的胜于刚强的。
3 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第三十七章
译文
1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2 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
3 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 断绝。
4 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第三十八章
译文
1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2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5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6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第三十九章
译文
1 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
2 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显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 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
3 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了;神祁若不显
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
4 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
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有荣誉。
5 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第四十章
译文
1 相反,是道的运动所在。柔弱,是道的力量所在。
2 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实有出自虚无。
第四十一章
译文
1 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遵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仍是似懂非懂、若有若
无的样子。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大声嘲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还叫真道吗?
2 所以《建言书》上说:道是光明的,世人却以为暗昧。在道里长进,却似乎是颓废。在道 里有平安,看起来却像是艰难。
3 至高的道德却好像幽谷低下,极大的荣耀却好像受了侮辱,
4 宽广之德却被视若不足,刚健之德视若苟且,实在的真理视若虚无,
5 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伟大的器皿成形在后,
6 声音太大时,人在其中就听不到什么;形象太大时,人在其中就看不到什么。
7 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第四十二章
译文
1 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
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2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3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4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5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 教训的开始。
第四十三章
译文
1 天下最柔弱的,驾御、驰骋于天下最坚强的。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
2 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
3 这种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第四十四章
译文
1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 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2 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3 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第四十五章
译文
1 那完善至极的,看起来却好像欠缺的样子,然而永不败坏。那丰盈四溢的,看起来 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2 最正直的好像弯曲,最聪明的好像愚拙,最善辩的好象口讷。
3 安静胜于躁动,一如寒冷抵御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
第四十六章
译文
1 天下有道的时候,最好的战马却用来种地。天下无道的时候,怀驹的母马也要上战 场。
2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婪。所以,以知足为满足的人,其满足是永恒 的。
第四十七章
译文
1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
2 所以圣人不必经历便知道,不必看见就明白,不靠努力而成就。
第四十八章
译文
1 追求知识会越来越膨胀自负,追求真道会越来越谦卑虚己。一直谦卑虚己下去,就 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2 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
3 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第四十九章
译文
1 圣人没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为了百姓的心。
2 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从而结出良善的果子。
3 信实的人,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人,也以信实待他,从而结出信实的果子。
4 圣人在天下,以其气息使人心浑然纯朴。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人则把他们当婴 孩看待。
第五十章
译文
1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 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
2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
3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
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
4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第五十一章
译文
1 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
2 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
3 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4 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
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 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第五十二章
译文
1 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
2 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
3 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
4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 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
5 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
6 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 著永生的意思。
第五十三章
译文
1 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
2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
3 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
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第五十四章
译文
1 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
2 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
3 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
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
4 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
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第五十五章
译文
1 道德丰厚的人,就像赤裸的婴儿一样。
2 毒虫不蛰他,猛兽不咬他,凶鸟不伤他。他的筋骨柔弱,却抓得牢握得紧。他不懂男女交
合之事,生殖器却常硬朗,这是精气纯全的缘故啊!他终日哭叫而不哑,这是天然合和的 缘故啊!
3 认识天然合和就叫做认识永恒,认识永恒就叫做认识光明。
4 使生命更丰盛就叫做福祥,心灵掌管血气就叫做强壮。
5 相反,物质的东西一壮大就会老朽,不合乎永恒之道。不合乎永恒之道的,是早已注定要 死亡了。
第五十六章
译文
1 知“道”者不好说,好说者不知“道”。
2 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受惑的门户,放弃自以为是的锐气,摆脱纷纭万象的迷惑,和于你
生命的光中,认同你尘土的本相,这就是深奥玄妙的同一境界了。
3 不能进入这个境界,才产生亲近和疏远,才会有利益和损害,才分出高贵和低贱。所以, 唯有这个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
第五十七章
译文
1 以恒常的法度治理国家,以出奇的策略用兵打仗,以无为之道得天下。我何以知道 这一层道理呢?你们看:
2 天下越多禁令,人民越是贫穷。人们的利器越多,国家越是混乱。人的技巧发达了,千奇
百怪的事就出现了。法令越是彰明,罪犯就越多。
3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民心自然框正。我无事,我民自然富有。 我无欲,我民自然纯朴。
第五十八章
译文
1 一国的政治浑然无觉,其人民便纯朴敦厚。一国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便尖刻浇 薄。
2 祸患啊,带来福份;福份啊,隐含著祸患。谁能知晓其中的奥秘呢?
3 本来正常的,又变得荒诞。以为良善的,又成为邪恶。这种现象令人迷惑不解,已经很深 很久了。
4 所以,圣人行为方正,却不以此审判别人;心思锐利,却不因此伤害别人;品性绢直而不 放肆;明亮如光却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译文
1 治理人事,侍奉上天,最重要的是惜爱。
2 唯有惜爱,是警醒预备。
3 警醒预备,即所谓厚积恩德。
4 厚积恩德,则无往而不克。
5 无往而不克,则力量无限。
6 力量无限,就可以治理国家了。
7 国家若有母亲,就可以长久。
8 (母亲)就是那根深蒂固、永生盼望之道。
第六十章
译文
1 治理大国,要像煎小鱼一样。
2 以道来统辖天下时,鬼怪不作祟于人。
3 不仅鬼怪不作祟于人,神只也不伤害人。
4 不仅神只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
5 这样,两相和好,互不伤害,德就交汇融合于道,归入其源头了。
第六十一章
译文
1 大国如果谦卑处下,慈柔如母,就能成为天下汇归之处。
2 母性常常胜于雄性,就在于她能安安静静,处身卑下。
3 所以大国若对小国谦卑处下,便能得著小国的信赖。小国若对大国谦卑处下,便能得著大
国的信任。所以,或者因谦卑处下而得著,或者因谦卑处下被得著。大国不过想兼蓄小国
,小国不过想见容于大国。若要让两者都得著自己所谋求的,大国谦卑处下是最要紧的。
第六十二章
译文
1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2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 弃绝呢?
3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 进这大道里呢!
4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 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第六十三章
译文
1 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2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3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 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4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5 轻易的许诺,必不大可信;看起来容易的,到头来必难。
6 所以,圣人犹有艰难之心,但终无难成之事。
第六十四章
译文
1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
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2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 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3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 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
4 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
5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
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
第六十五章
译文
1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
2 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
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3 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
4 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 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第六十六章
译文
1 大江大海能汇聚容纳百川流水,是因为它所处低下,便为百川之王。
2 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
3 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 而不厌倦。
4 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六十七章
译文
1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 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2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 先。
3 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
4 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 远了!
5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第六十八章
译文
1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打仗的人不用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交 锋,善于用人者甘居于人之下。
2 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 此啊!
第六十九章
译文
1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动地举兵伐人,而只是被动地起兵自卫;我不敢冒犯人
家一寸,而宁肯自己退避一尺。”这样,就不用列队,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为天下没
有敌人了。
2 最大的祸害是轻敌,轻敌几乎能断送我的宝贝。
3 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第七十章
译文
1 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
2 (我的)话有根源,(我的)事有主人。你们自以为有知识,所以不认识我(的话和我的 事)。
3 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
4 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第七十一章
译文
1 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
2 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
3 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译文
1 当人民不再敬畏任何人的权威时,真正的大权威就来到了。
2 不要妨害人们的安居,不要搅扰人们的生活。只要不令人们生厌,人们就不会厌恶权威。
3 所以,圣人深知自己,却不自我炫耀;他珍爱自己,却不自我尊贵。
第七十三章
译文
1 有勇气自恃果敢,冒然行事的,必死。有勇气自认怯懦,不敢妄为的,得活。这两 种勇气,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2 上天所厌恶的,谁晓得个中原委呢?
3 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 悠然中成全。
4 上天的道,如同浩瀚飘渺的大网,稀疏得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逃脱。
第七十四章
译文
1 人民若不怕死,以死来恫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2 如果先使人民惧怕死亡,有为非作歹的人再处死,这样谁还敢为非作歹呢?
3 冥冥永恒中,已有一位主宰生杀予夺的。企图取而代之去主宰生杀予夺的人,就好象外行
人代替木匠砍削木头。代替木匠砍削木头的人,少有不伤著自己手的。
第七十五章
译文
1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统治者吃税太多,所以吃不饱。
2 人民不好管,是因为统治者人为造事,所以不好管。
3 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4 所以,唯有不执著于今生享乐的,比那些过份看重今生的人更高明。
第七十六章
译文
1 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 草木活著得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3 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柔弱的,属于生命。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4 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5 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第七十七章
译文
1 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 不足时拉一拉。
2 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人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 的。
3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唯独有道的人。
4 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 能。
第七十八章
译文
1 天下万物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了。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 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 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4 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第七十九章
译文
1 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怨恨并不能消失贻尽,这岂算得上良善呢?
2 所以,圣人掌握著欠债的存根,却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潦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 之人却是苛取搜刮,珠镏必较。
3 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第八十章
译文
1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于人力的器具也不使用。人们畏惧死亡而不远
行迁徙。虽有车船,却没有地方使用;虽有军队,也没有地方部署。
2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以其饮食为甘甜,以其服饰为美好,以其居处为安逸,以其
习俗为快乐。邻国的人们相互可以看见,鸡鸣狗叫声相互可以听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 相互往来。
第八十一章
译文
1 可信的不华美,华美的不可信。
2 良善的不巧辩,巧辩的不良善。
3 真懂的不广博,广博的不真懂。
4 圣人不为自己积攒什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世人,自己就愈发拥有了;既然一切都已给了 世人,自己就愈发丰富了。
5 上天的道,有利于天下,而不加害于天下。圣人的道,是为了世人,而不与世人相争。
注释
本译文的参考,除流行古本王弼、河上公外,又冯达甫、扬家骆、刘思、任继愈、陈鼓应等,后者均瑰集了诸家成说。神光之下,广览博采,不拘一格,以求融通老子微言大义。不及之处,破读而就,以道贯之。凡此,见注。
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 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详见本书引言之四“大道之言”。
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的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的“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的“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的。“象”就是象,是“形象”的意思,不是“上”
的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的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的,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的“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的神与帝” 。
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此处之“常”,绝非今日唯物论者所谓“规律”。王弼注为“性命之常”,河上公注为 “使不死”,均是永恒、永生之意。
“式”,即「丁」,古代太史占天文的工具,在两块木板上刻者列干支,可以转动。此处用来喻圣人成为人们认识上天大道的工具。又见二十八章。
反,有相反、返归二意。二意相通:反于世界,返归于道。详见第三部一章一则“反”。
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
、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道是「其上不 、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无常心」,有本作「常无心」、「无心」,即无私心。马王堆本「常」为「恒」,「无恒心」亦即不固执一己之心。
「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这话显然不妥,因为恶人即不道之人,这是尽人皆知、亦老子明明判了的(18,19,53等),恶人怎能处处保持道呢?王弼注为“保以全也”,冯达甫据此译为“道为不善人所赖以保全”,即“不善人虽未尝重道,但能保持道亦可全其身”。这种解释恐怕连解释者本人也会感到牵强附会的。“善人之宝”与“不善人之所保”两句相对应,“之所保”显然是被动式语态,意即不善之人被“道”所担保,即为中保;“善人之宝
”是主动态,意即善人视“道”为至宝,用来救人。两句联起来,意思很明白:“道”是善人所用之“宝”,用来“保”不善之人。这可以联系前面老子所说“圣人常善救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他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其资材”(27:3-6)的话来看,所谓“保”不善之人,就是使他们坐进大道里,使其不善得以遗弃,使其罪得以赦免,这正是老子接下来所强调的(62:2-4)。详见本书第二部第二章第二节。
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古时借债,刻在一块板上,劈开,债主存左边,债人存右边;此为「司契」。「司彻」则是贵族按成征收税租,一种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