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旺乡傣族基本状况
岩腊 玉丙叫
http://s13/middle/a3403ce6xbce3ac80e03c&690
1、地理位置
勐旺乡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东北部,距市府120公里,北部与思茅区接壤,东部隔小黑江与江城县为邻,西部与本市普文镇相邻,南部以小黑江为界与勐腊县相望。跨东经101°08′12″—101°30′30″、北纬22°41′45″—22°34′30″,东西宽38公里,南北长33.8公里,土地总面积766平方公里。
2、行政区划
全乡辖勐旺、补远、大平掌、瑶家4个村委会,42个自然村; 勐旺村委会有17个村、补远村委会有10个村、大平掌村委会有7个村、瑶家村委会有8个村。辖区内驻有大平掌茶场、鑫盛种畜有限公司等五个企业场点。
3、民族人口
截止2009年7月,全乡有4个村委会,42个村,总人口12492人,其中农业人口11697人,占93.6%。有汉族、傣族、瑶族、基诺族四种世居民族;傣族、瑶族、基诺族占总人口的70%;其中,傣族人口99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93
%;基诺族人口372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4‰。
4、人文地理
勐旺乡生态林 清朝道光年间,茶马古道起于普洱市宁洱县,经纳弄坝、黄草坝进入景洪市的勐旺坝,经过补远村而至倚邦经曼砖到达易武;历史上全程八站,共240公里;路面用青石板铺筑;西双版纳境内约100公里,勐旺境内50多公里,除勐旺坝子外,全在原始密林中穿行,古道宽3尺—5尺,由当时普洱府和当地茶庄共同投资修建。今天的勐旺南门口村是当时茶马古道关口,要进入普洱转销的茶叶必须有令牌才能入境;现在勐旺草皮街就是当时的商品交易场所。为了茶马古道正常运转,在勐旺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保存至今,现群众生产生活还在使用该桥,该桥宽3米,跨度8米,整座桥全部使用青石人工打砌而成。勐旺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5、民族文化
有傣族的“贝叶文化”,基诺族的“火塘文化”等鲜明的民族文化。民族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基诺族的“特懋克”、瑶族的“盘王节”。
6、农村经济
2011年,该乡国民生产总值7865万元,同比增长2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64元,比上年增长26.56%;粮食总产量754.5万公斤;茶叶种植面积35752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5.46%,干毛茶总产量达1615.4吨,平均单价2000元,实现总产值323万元。大牲畜存栏5069头,出栏3381头,生猪存栏13063头,出栏5259头,畜牧业收入516万元。畜牧业紧紧围绕“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加大畜牧品种改良力度,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重点突出粮、茶、畜三大支柱产业;引进涉农企业5家,租用土地50000亩,从事橡胶、茶叶种植,大牲畜养殖;发展特色嘛切、刺山药等项目。林业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森林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共种植各种林木2000亩。
http://s2/middle/a3403ce6xbce3b1652bc1&690
勐旺乡傣族的基本情况
分布状况:
勐旺乡共有6个傣族村。分别是城子(城子一组、二组、三组)、曼扫、曼遮和曼怕。
人口情况:
勐旺乡傣族共有990人。其中,城子一组50户202人,劳动力112人;城子二组36户156人,劳动力110人;城子三组34户153人,劳动力106
人;曼扫35户194人,劳动力125人;曼遮28户139人,劳动力125人;曼怕31户146人,劳动力100人。
http://s5/middle/a3403ce6xbce3b62a28f4&690
傣族支系、祖先起源:
(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傣族的支系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朝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术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在不同的傣族地区使用着不同形式的四种文字,即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傣族与古“百越”人有渊源关系,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http://s13/middle/a3403ce6xbce3b821cc4c&690
勐旺傣族坝的历史:
勐旺古镇。勐旺是景洪市勐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景洪市东北,距景洪城160公里。明清时期,勐旺是内地通往西双版纳的必经之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勐旺设立土把总,“召猛罔从征橄榄坝,以功授土把总”,成为当时的一个版纳。随着普洱茶生产和运销的发展繁荣,勐旺作为易武等地为起点的茶马古道在西双版纳境内的最后一站,其地位日渐突出。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由思茅经勐旺到达易武的茶马古道全程用石块铺设,方便了马帮的行走。勐旺的居民及流动人口均不断增多,以茶为主的商业活动一度繁荣。20世纪30年代,勐旺因疾病流行而人口大减。1954年修通的昆洛公路,由思茅进入西双版纳后,经普文、勐养到达景洪、勐海,勐旺从此被冷落在一旁。
由于当时人口较多,商业活动一度繁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是一个很旺盛的地方,又是一个傣族较多的地方,所以命名为“勐旺”。勐旺傣族是来源于老挝。
当时勐旺有60个村寨,其中最大的有“八景”(大寨)、“三亮”(村寨)。“八景”为景龙(现在的城子)、景麽(现在的场部)、景减(现在的政府)、景花(现在小学背后)、景免(现在的半坡周围)、景双(现在的岔河)、景街(现在的曼遮周围)、景乃(现在的曼扫周围);“三亮”为亮景(现在的城子)、亮产(现在的坝岗)、亮怕(现在的曼怕)。有4个佛寺(傣语“塔”):塔龙、塔龙燕、塔花、塔怕迈,总称为“塔西力在勐”。有5个缅寺(寺庙)(傣语:晚):晚龙、晚再、晚曼勒、晚曼怕、晚曼扫、晚曼遮、晚卖。58年解放后,废弃所有的和尚,至今没有恢复。(其他傣族寨已经恢复,勐旺没有)。
http://s12/middle/a3403ce6xbce3bbb4d9bb&690
宗教信仰(傣族的传统 风俗 宗教文化)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据说,西双版纳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按照傣族习俗,男孩子到了七八岁时都要被送到佛寺里去过一段和尚生活,在送孩子到寺庙里和时候,孩子们通常骑在兄长的肩上,家里的亲戚则携带他们的生活用品及被褥等相送。入寺后由佛爷举行入寺仪式,剃去头发,身披黄袈裟,在寺里生活三五年后便可还俗,在这其间不能回家,一切都要自食其力。俗后的和尚,可谈情说爱,娶妻生子,务农经商,参军、上学、当干部,并且倍受社会的爱戴和尊重。若男子不入寺当过和尚,就很难得到姑娘的喜欢。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
小乘佛教有着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赕“毫瓦萨”(关门节),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阴历七月中旬),“翁瓦萨”(开门节),时间在十二月十五日。在这两个节日之间,各寨的傣族人都一齐来到佛寺向佛祖敬献佳肴、鲜花和银钱。在这段时间里,傣族人是不能结婚和离开寨子的。只有到了“开门节”后,斋戒解除,才能娱乐、谈情说爱、举办婚礼、盖新房等。“赕萨拉”,实际是祭死者,时间在傣历九十二月间。傣族的各户人家做一幢冥房及衣物、用具等模型送进佛寺,请和尚念经,百姓滴水祭祀死去的亲属。还有如“赕坦”,即各户抄录一部经书献到佛寺,请和尚在佛像前为献经书者诵念,经书内容涉及到佛教经典、教规教义、宗教神话、天文历法、医药知识等等。通过“赕坦”,使佛寺保存了丰富的傣文文献,傣族的历代文化典籍得以承传。
http://s3/middle/a3403ce6xbce3bd8ca302&690
傣族的崇拜的图腾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傣族源流长的文身习俗,就是图腾崇拜的残余。文身的图纹、多系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飞鸟很少见,没有牛、马、猪等家畜。但在古老的传说中,有鸟面人身、牛丈夫的故事,这恰好表现了一种超世俗的更为原始的崇拜。西双版纳傣族的图腾主要是象、龙(蛇)、牛、鸟,此外还以“五树六花”作为图腾。“五树”是指贝叶树、菩提树、高榕、槟榔树、铁力木树,“六花”是指文殊兰、鸡蛋花、荷花、黄姜花、地涌金莲、缅桂花。
傣族的生活习性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喜欢居住在平坦而有水的地方。
傣族的建筑
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竹楼分为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http://s5/middle/a3403ce6xbce3c1ab62f4&690
傣族的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喜欢吃干酸菜,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傣族的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系银带是傣族妇女的传统习俗,凡妇女都备有银腰带,家里生了女孩子,父母亲必定为她备一条银腰带。凡少女都系银腰带,到成婚时,银腰带便做为嫁妆陪嫁去婆家。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自己编织的,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今天妇女的服装,既保持过去古老服饰的某些传统,又有新的改革与创新。一般都传浅绯色的紧身小背心,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也有粉红色、天蓝色和浅绿色。下身穿长筒裙,一直长齐脚背,有红花色的,也有绿化色的。过去布料上自己织的,常有红、黑、蓝色的棉布。如今随着生活的富裕,布料已由的确良演变为真丝绸缎。无论青年老年妇女,腰间系有一根银色腰带,宽约3-4公分,闪闪发亮。越发显得身材修长与苗条,各位引人赞美。
傣族的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傣族的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小节有:叫谷魂。
泼水节(每年一次)
泼水节傣语称为“桑勘比迈”、“尚罕”意为六月(傣历)新年节。原来定在每年的公历4月13日到4月15日,持续三天。现在定在每年的公历4月8日、9日二天。
关门节(以前每年一次,现在已不过)
公历七月中旬(傣历九月十五日)是傣族的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历时3个月。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祈福。从此到开门节的三个月里,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
开门节(以前每年一次,现在已不过)
公历十月中旬(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是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会举行盛大的集会。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当日,各家各户自做米线,并请亲朋好友到家吃米线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
http://s1/middle/a3403ce6xbce3c3543470&690
傣族的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傣族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为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傣族孩子从懂事时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礼仪教育。教育孩子从小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孩子们不光接受长辈的教诲,而且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妇女、不喝酒、不抽烟。当小和尚时期,八、九岁至十几岁,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的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
傣族老人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山离得再近也靠不拢,人隔得再远也能会面”。“不管来客贫或富,迎上竹楼不偏心。宁肯自己省吃省喝,也不能怠慢远方客人。”所以,热情待客成为傣族村寨的风气。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饭菜款待。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
傣族的礼仪教育,还有傣族最高统治者召片领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如《土司对百姓的训条》、《爷爷教训子孙》、《父亲对儿子的训示》、《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等,对很多方面的道德、礼仪都有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法律规定:儿子不能告父亲,告了也不能判儿子赢。这虽有失法律的公正,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傣族尊重长辈,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民风。谚语说:“田中土丘是谷魂,村上老人是寨宝。”凡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都要首先听取村上老人们的意见;重大的节庆和祭祀活动要请老人主持;村舍间出现纠纷,要请老人排解。走路也要让老人走在前面。老人进屋,年轻人要站起来问好,待老人落座后,才能坐下。饭桌上,要让老人坐首位,好菜先敬给老人。在傣族村寨,很少发生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家庭中充满一种团结友爱和谐的气氛。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http://s15/middle/a3403ce6xbce3c780ad4e&690
傣族的婚嫁习俗
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只要两相情愿,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
傣族婚礼,古老简朴,按照当地风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
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婚礼桌,桌面上覆盖着芭蕉叶(现在用红布),上面放着芭蕉叶做成的帽子(现在用盆),下面放着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红线、白线、芭蕉叶盒子(现在不用)。主婚人坐在婚礼桌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对面,准备接受“拴线”仪式的洗礼。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掸向四周。之后,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有的地方是红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子上。然后,又用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们的灵魂和心已经拴在一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同时,在坐的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或红线,重复地将线拴在新人的手腕上。并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拴线后,桌子上的一只鸡献给念祝辞的老人,另一只让年轻小伙子拿去分享,预祝他们早日找到钟情的姑娘。 在竹楼的另一端,主人摆设丰盛的佳肴,招待前来贺礼的宾客。新郎新娘举杯向来宾们殷勤地敬酒。
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妇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分财产,数量很少。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
http://s14/middle/a3403ce6xbce3c907411d&690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葬法是火葬。葬地的方法是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那里破碎,就在那里下葬。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
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报丧要身背大米。
家里人则把死者抬到竹楼的中间,将尸体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称棵木柱为“骚流乃”,并要求一次性坐靠稳,否则不吉利。然后用温水沐浴更衣,随后将死者平卧,双手合于胸前,手下置腊条二对,用白布裹尸,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殓入棺中。接着要请年老长者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择日出殡(当天的1点钟之前必须出殡),出殡时,长子肩上台刀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二子抬火把为死者照路,三子用线迁住棺材(表示迁着死者),由亲戚男子抬棺材跟随,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部分亲戚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集中化为灰烬。
葬时,用柴对推成长方形以棺材长度一样,高度为三至七层,把棺材放在上面,把棺材破开,然后一位长者围死者转三圈,一面转一面念经为死者祈祷,来送的亲戚朋友跟随,念完后为死者点火。之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负责火化遗体。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http://s7/middle/a3403ce6xbce3cfe425d6&690
http://s6/middle/a3403ce6xbce3d09f39e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