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听课随笔——田应萍
(2016-04-12 15:54:05)
标签:
教育 |
《北京的春节》听课随笔
李堡小学
开学初,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刘莹老师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情境创设。
刘老师激情四射.带着极大的兴趣来上课.整节课笑容满面.她的情绪也极大地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学的十分投入;教学中,刘老师的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读过年的感受.学生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整节课学生们自始自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浓厚。
二、有详有略地处理讲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写法精妙。课文中,老舍先生选择了春节中的九个日子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十五为详写,其余为略写。要是在学习时处处点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达到囫囵吞枣的教学效果。所以刘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日子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三、能遵循六年级年段特点和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
刘老师能深挖教材,充分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扎实地落实本年段的重点训练目标—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两篇不同的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人来写、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我个人认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或者就课文讲课文,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的有些像思想教化课;或者深入解析文中的一些科学道理、探索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自然奥秘、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等等,上的好像是科学课、生物课、物理课”;“而且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给予归纳,不提示其中的语言问题,不点拨语文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样的语文课上,语文能力目标得不到扎扎实实的落实,历史与社会赋予语文课的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使命正在被悄然消解。然而刘老师这节课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北京的春节》这篇散文,刘老师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个课时刘老师从识文眼(“热闹”)、抓线索(时间)两方面来讲,
我听的是第二课时。刘老师首先让同学们回忆文本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待学生回答出“热闹”之后,刘老师马上点出:阅读时如果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摸透了作者的心。接着刘老师又让学生拿出上节课填写的表格,表格一栏是填写时间,一栏是风俗习惯,让学生回顾文本是以什么线索写的。(时间)然后又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作者对文本的处理,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以及作者的语言特点(朴素的带着浓浓的京味的话语),从而学习写作手法。最后用阅读链接中梁实秋的文章和《北京的春节》对比,发现一个不喜欢过年,一个喜欢过年,读后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写文章或品文章要发真情。下面是季老师的板书,简练凝练,概括性强,便于理解。
明文眼:热闹
抓线索:时间
发真情:相同感受
不同感受
学手法:详略得当
浓浓的京味
语言朴素
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肯定会有提高。也为我们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