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津滨海图书馆的象征性与建筑性质
(2018-05-30 17:41:34)
标签:
八里台校区建筑 |
分类: 艺术导论 |
浅谈天津滨海图书馆的象征性与建筑性质
学院:化学学院
摘要:具有特色的建筑常常能吸引人的注意,以地标性建筑为代表的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独到之处。本文旨在以《解读建筑——建筑学与建筑史导论》一书为理论指导,分析滨海图书馆的建筑艺术,在建筑风格,区位,空间,环境,艺术象征性上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滨海图书馆 MVRDV 中庭 符号化 环境特点 空间特点 英雄主义
1.
以往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的象征,似乎和建筑本身的联系不是很大。然而天津滨海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受到的关注度和其作为图书馆的建筑类型所应受到的相比,显得异乎寻常地高,以至于滨海图书馆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网红图书馆”。现有关于滨海图书馆的探讨除去来自其设计所的官方介绍外,没有专业论文涉及此建筑,而是由网络评价占据全部。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图书馆的象征性和符号性已有一定的探讨,对于图书馆功能发挥大多倾向于否定评价,而建筑特性方面未见有评论。考虑其已经获得的地标性建筑地位,有理由将其提升至悉尼歌剧院等知名地标建筑的层次上来审视。本文即旨在尝试从建筑艺术、功能、性质等角度出发,探究滨海图书馆获得成功的原因。
2. 滨海图书馆相关背景
2.1 建筑艺术
天津滨海图书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隶属于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和传统图书馆比起来,滨海图书馆的知名度俨然不仅仅是因为它图书馆的身份而建立起来的,而是与其建筑本身,作为一个艺术品来说相匹配的。自从人类为自己建造了第一个庇护所之时,建筑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就因与人类生活之密切相关而建立了基石。数千年来,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发展了缤纷的建筑文化与艺术风格。直至今日,有关建筑的研究和发展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解读一个建筑时,有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关注。首先便是这样一类问题:什么样的建筑才能够称得上艺术?这些被称为艺术的建筑和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居民楼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建筑”和“建造物”两个名词的意义在一种观点看来是有明显区别的。前者被定义为真正的艺术,正如优雅简洁的水晶宫;而后者被界定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存在物,例如不可或缺的民房。虽然这种见解也受到其他观点的排斥,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这样一种角度来看,天津滨海图书馆作为知名的“网红图书馆”,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实用性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地步。
2.2 MVRDV建筑所
滨海图书馆是由荷兰的知名设计所MVRDV设计的。该设计所的作品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关注,例如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双子座住宅,形如两个大桶的外观让人过目不忘。该设计所希望表达“一种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独有理解和关怀”。三位年轻的设计师在设计上有着独特的风格。他们采用“数据景观”的手段来提供建筑设计思路,即现实——数据——景观。但是有些人反对这样的设计手法,认为这样仅仅是机器的冰冷思想。对于数据景观,如果看一看大数据在当今的广泛应用,也就无可非议了,真正重要的是“使用”的合理性问题。人们评论其建筑特色充满了堆叠和切割,就像是直接从纸板模型放大而来。但是这种“未定型”的特征,传达出一种对世界的活泼自由态度,这在滨海图书馆身上也有所体现。充满流动感的中庭即明显地昭示着这一特点。
3. 滨海图书馆建筑特点
3.1 建筑区位特点
建筑的区位特点与建筑的作用表达有着密切联系。作为天津市的一个地标性建筑,滨海图书馆有着“城市客厅”的预设。从天津主城区到滨海新区有轻轨和高铁等通路,高铁作为便捷的通达交通工具,实现了半小时以内辗转两地。亲民的城内高铁票价,加上有复兴号的舒适体验,想必有不少人会在闲暇时前往新区一睹这个引人的艺术建筑。从高铁站出站后,穿过紫云公园即可达到滨海文化中心,其旁边坐落着一座万达商城。可以看出艺术中心的选址颇为有利,便捷的交通加上商区的毗邻,加大了人们愿意前往艺术中心的筹码。图书馆是天津滨海文化中心的一部分,后者包括滨海探索馆、滨海美术馆、滨海图书馆、滨海演艺中心、滨海市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多数由不同的知名国际建筑团队设计。多维一体的文化中心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艺术世界,这无疑为图书馆招引读者提供了捷径。文化中心地下一层还有商业区,这样,一个市民休闲生活的生态链在这里构筑起来。
3.2 建筑外部特点
城市作为建筑的集中场所,自然成为建筑展现自身的绝佳场所。在MVRDV的特色里,隐喻和象征性质得到了充分体现。“滨海之眼”这个对于该图书馆的称呼,正是源于其设计的象征意义。从图书馆外部观看,透明的亚黑玻璃幕墙以及横向平行的暗黄漆色钢架结构组成了图书馆的外墙,墙身中间的椭圆形部分没有钢梁存在,图书馆内部的白色巨型圆球透过这里向外部展示,整体宛如一只眼睛观察这这个世界。建筑的象征性从古至今不断地被演绎着,中国的传统房屋屋檐上的飞檐象征着飞鸟,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则无疑象征着船帆。“会说话的建筑”使得拜访者能够和建筑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关系,从建筑中品读到的理念感染了使用建筑的人。虽然MVRDV的建筑风格被有些评论者界定为不属于任何风格,但是至少对于滨海图书馆这种具有明显象征性和叙述性的建筑,建筑风格应当是属于后现代派的。后现代派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的,正如美国重建的世界贸易中心,德国犹太博物馆等震撼的叙述性建筑也是这样的风格。
3.3 中庭
3.3.1 中庭的视觉效果
进入图书馆的中庭,迎面而来的是“书的海洋”,或者可以理解为“书山”。整体白色背景下,层叠的弧线形波浪从地平面上开始环绕重叠上升直至顶空。在中央上空,即“眼睛”的上方,环绕的波浪开始汇集成一个圆柱体旋涡中心,旋涡再度向上延伸。这样,一方面“眼睛”注视着外部,另一方面,“眼睛”在书的海洋底部朝着天空仰望。这样的建筑布局带给人们丰富的联想,图书馆这样一个知识和思想汇聚的场所,以“眼睛”来象征交流和视通千里是再合适不过了。而这些“波浪”本身是有一定的体量的,白色的波浪面就作为特殊的阶梯通向图书馆二层,当然还配有并不影响波浪整体感的扶手;波浪层叠上升的爬升高度约有两本书高,在这交汇重叠处为开孔铝板,印刷着连绵的书脊,宛若真实的图书一般,充斥着整个中庭。加之中部“眼睛”还是一个球形LED显示屏幕,上边不断播放着墨色画卷,这样令人震撼入迷的体验感想必是它吸引无数游客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样的中庭设计才为之赢得了“最美图书馆”的美誉。
3.3.2 中庭的符号与象征
显然“眼睛”和“波浪”这样符号化的设计在图书馆里被良好地演绎着。事实上符号化是MVRDV作品的特点,也即一种通过符号化来表达隐喻的手段。通过图像传达信息是一种古老的方式,象形文字和壁画就是典型的图像信息。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我们的世界在变得图像化,也许在公众这话语方面电视等造成的图像化是不利的,但是在建筑领域,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建筑是用来看和使用的,而非实际阅读的。观念上的印象被具体地展现出来,文字形式的书和建筑呈现的书山书海在访者的眼前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共振冲击。
3.3.3 中庭空间布局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人将图书馆的中庭误认为图书馆的全部,并且在对“图书馆”的功能详尽的分析和考察后,在承认“图书馆”确实足够闪耀的前提下,认为其完全是炒作。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庭的成功。一个建筑的结构和样式决定了它的基础功能,根据建筑目的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建筑有明显的外观和结构区别。例如为了凸显教堂的神圣感,建筑师会将屋顶设计得高和开阔。而百货大楼的建筑模式和火车站一定不会相同。事实上,我们日常的经验已经可以使我们看到一种建筑模式时就自然而然地将之对应到它的功能上,这不仅表现在建筑外部,在其内部也同样是这样。通过空间的布局,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扩大或者抑制某些功能。比如教室的讲台会高出地面以突出教师的地位并方便教师板书和注意整个班级;歌剧院舞台上的暗室就是为了隐藏躲在里面的人。滨海图书馆的中庭也有着良好的设计。连绵的波浪被分为三种类型的区域:阅读区,思考区以及交流区。而这些区域的波浪也有着和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结构和地形特点。阅读区分布在靠近地面的四个边角,交流区正在这些边角的上方波浪上,而思考区则占据了剩下的大部分空间。MVRDV表示,“我们在室内打造了一个美丽的公共空间、一个全新的都市客厅。书架阶梯创造了一个随意的阅读坐席,也引导公众向上走入高层的阅览室。这些角度和曲线在于激发空间的不同用途,例如阅读、漫步、攀谈、会面等各类活动。”不过目前这种区别好像并没有被公众注意到,有趣的设计引来了人们在波浪上边的涌动,而非使用其设计意图。也许只有等到热度稍退后,这里才能实现原本的意图。
3.4 建筑的空间特点
建筑的空间与功能也是讨论一个建筑的重要指标。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得建筑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在滨海图书馆内,夺目的中庭里那颗充满睿智的“眼睛”自然不会仅仅作为一个象征而白白占据那样多的空间。实际上,这个圆形LED展板的下边隐藏着一个多功能演播厅,可以容纳一百多人。建筑通常是由几个具有不同活动功能的空间并列组成的。在滨海图书馆中,除了中庭外,还存在着不同类别的阅览室,学习区,会议室等等。老年人,阅读障碍者以及儿童阅览室被安置在第一层,即分布于中庭西侧。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对于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照。第二层为学习区域,明亮的灯光和宽大木色的桌子为学习者提供了舒适的空间。而图书馆的第二三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并不连通,需要折返中庭或者上升到第四、五层,再返回才可到达另一区域。而在这个图书馆内,无论要到达哪一层,都只有使用电梯这一个选择。楼梯并不开放,而且设计得很小。虽然东西区域各分布着三部电梯,但是这些电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明显地运力不足,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也许会出现危险的情况,又或者在隐蔽的区域还有流通通道,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设计对人员流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作者本人便因查书而被这样的通道滞留了很久。图书馆第三、四层为各类图书阅览室,休息区以及会议室。第五层为电子阅览室以及露天平台。除去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外,滨海图书馆仍然是一所功能齐全,理念开放的图书馆。
3.5 建筑环境控制
滨海图书馆的环境控制做得也颇为出色。建筑服务于人,内部环境给人的体验自然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点。环境控制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利用前期结构设计来达到目的,例如通风结构,窗体结构,墙壁结构等等;而主动形式则是通过后期的修饰,例如灯光布置,颜色搭配,绿植,装修的材料和形状设计等等。
3.5.1 被动控制
在被动方面,滨海图书馆的中庭南北方向均为玻璃幕墙,尤其是南部,在建筑外可以看到先前描绘的“眼睛”。良好的采光和开放性的设计秉承了图书馆“看与被看”的理念。而在其他楼层,落地窗也大量被采用,甚至在不同空间转换边角也设计了落地窗,从而提供了充足的外部视野和采光。而先前描述的区位特点此时和被动环境控制也联系在一起:这种设计使得坐在窗边的读者享受到心旷神怡之感,因为外边紧邻着紫云公园,公园背后的城市轮廓也装点着读者的视野。位于图书馆面向文化中心内部的视野区域,同样做了合理的规划。文化中心的标志性的连片条纹拱柱遮挡了天空的强烈光线,留下了舒适的光度。
3.5.2 主动控制
在主动环境控制上,滨海图书馆做得也相当优秀。每一处都有充足而适宜的照明光线,在这样一个明亮的环境里,人们不会萌生丝毫的压抑感。在绿植配置上,盆景的布置充满生机。以一小块区域为例,乘电梯出第四层后,首先看到的就是前方空间中分布的环形软靠椅和中间安置的大型木本盆景,这种设计营造出坐一种在树下的感觉。而除了这样传统的盆景外,图书馆内还分布着立式花草半自动化管理机器,这样的空间绿植堆叠让图书馆添得一份灵动。环境颜色搭配上,图书馆内柔和彩色和白色结合的大面积使用使得这里更加生动。地面普遍采用彩色环氧树脂,比如走廊为淡蓝色,而不同的图书区域内使用了包括浅绿和碎花淡黄等等的颜色。一些支撑立柱也有着饱和度舒适的橘红等色彩。这些颜色和墙壁,吊顶的纯白相互映衬,使得内部环境既不过于单调,也不过于浮华。在形状设计方面,几何构型被广泛应用。走廊墙壁并不仅仅是平庸的平面,而是由等距间隔的凹陷条纹营造出了流水般的立体效果。在这样的走廊里前进会有一种被引导的感觉,顺着暗示性的路标前进也减轻了陌生感带来的心里压力。另一方面,走廊本身也并非直线,而是有弯曲度的。当然这也和区域的回字形设计有关。英文阅览室中的书架设计充满了黑白色的几何元素,以环境暗示给予读者锐利而深入思考的感觉。而儿童阅览室中的吊顶采用波纹形式,和绕立柱的环形灯一并来加强视觉效果,给儿童带来柔和愉悦之感。可以说,滨海图书馆内部的环境控制是其成功的又一大原因。
3.6 建筑英雄主义
滨海图书馆受到公众的如此关注,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英雄建筑。和英雄建筑相联系的概念为“英雄主义建筑”和“个人英雄主义”。哈利法塔,埃菲尔铁塔,鸟巢,水立方等知名建筑即成为了地标性建筑,这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知名度提升有极大的益处。由于建筑有着能够长久的保留等等的特点,当今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的标志性,进而期望优秀建筑的出现。这就推动了独立建筑师和建筑团队的发展,因而建筑师个人的观点就成了影响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实际上,一些建筑师可能并不了解公众的需求,从而导致建筑目的和使用需求脱节。再者,经济条件和利益需求也会影响建筑的设计,甚至是临时的设计方案改动。滨海图书馆就由于建筑体量,经费和维护的要求,“眼睛”由外部转移到内部,而中庭书山作为实际的书架的方案也被舍弃。博尔赫斯曾说,“若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幸运的是,一方面MVRDV的理念正是对社会和人的关怀,另一方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参与设计,双方共同为这件艺术作品的打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天堂”。
4 结语
滨海图书馆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一方面由于其作为图书馆的地位,另一方面,经过以上讨论也可以看出,正是其在建筑艺术上达到的成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对建筑的形式和艺术有足够了解,那么就可以在建筑公示时或者设想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影响建筑师和政府的决策,以期更好地服务公众。由此来看,建筑师并不是唯一该为建筑负责的人。最后,对于建筑的关注,应该为每个人重视起来。我们希望有更多此类建筑的出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深入发掘建筑的功效。因为建筑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和环境,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规划和建筑也有脱不开的联系,因此关注建筑正是在关注我们自身的利益。增进人和建筑的联系,品析建筑的艺术,关注环境之本身,由此,艺术和生活也就是紧密无间的了。
参考书目:
[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