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艺术评论—韦伯音乐剧的美之典范:《歌剧魅影》 (任天霖 1612137)

(2017-05-24 11:35:03)
标签:

八里台校区

当代艺术评论

公选课作业

分类: 西方美学研究

 

 

 

 

课件名:《西方绘画》

当代艺术评论——韦伯音乐剧的美之典范:《歌剧魅影》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姓名:任天霖

学号:1612137

 

 

 

 十本书: 

[1] [古希腊] 柏拉图. 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5.

[2] [] 康德. 判断力批判[M]. 邓晓芒.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2.

[3] [] 黑格尔. 美学[M]. 朱光潜.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7.

[4] [] 鲍桑葵. 美学史[M]. 张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

[5] [] B.鲍姆嘉通. 美学[M]. 张今.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4.

[6] [] 克罗齐. 美学原理[M]. 朱光潜.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7.

[7] [] 克莱夫·贝尔. 艺术[M]. 马钟元, 周金环.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0159.

[8] []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 张育能.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27.

[9] []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M]. 丰陈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5.

[10]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12.

 

 

 

 

 

 参考文献:

[1] 刘建新. 《剧院魅影》对传统歌剧的借鉴与超越[J]. 大舞台, 2014, 10: 129-130

[2] 左明阳. 音乐剧演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以萨拉·布莱曼音乐剧为例[J]. 大舞台, 2013, 2: 248-249

[3] 李娜. 论舞美艺术在音乐剧中的重要性[J]. 2009, 12: 82-83

120-124

[4] 吕 淼. 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在音乐剧中的融合[J]. 大舞台, 2015, 12: 129-130

[5] 吴少华. 音乐剧声乐演唱部分的特征分析 ——以《歌剧魅影》为例[J]. 大舞台, 2015, 3: 35-36

[6] 张鹤峰,王正宇,孙艳丽. 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与舞美艺术[J]. 大舞台, 2006, 5: 69

[7] 李 涛. 克里斯汀的情感纠葛 ——以音乐剧《剧院魅影》中三首歌曲为例[J]. 音乐艺术, 2010, 3:

[8] 冯西平. 浅谈音乐剧剧本创作[J]. 当代戏剧, 2007, 4: 44-45

[9] 刘红梅. 试论舞台行动规律 在音乐剧表演中的运用[J]. 艺术评论, 2008, 9: 33-40

[10] 周映辰. 音乐剧音乐的风格属性和取向[J]. 人民音乐, 2007, 3: 67-69

 

 

 

 

 


 

当代艺术评论

——韦伯音乐剧的美之典范:《歌剧魅影》

内容提要: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爵士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当今音乐剧四大名剧中有两部出自韦伯之手,其对于当代音乐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带读者走近这一位音乐剧作曲大师,通过细致分析他的代表作品《歌剧魅影》,阐释其剧作的风格和特色。本文将从作曲,演唱到舞台设计等多方位对音乐剧《歌剧魅影》进行分析,揭示出韦伯音乐剧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音乐剧;传统歌剧;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歌剧魅影》;音乐;舞美;演唱;风格;美

 

音乐剧是20世纪成形的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体的现代舞台剧,其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的轻歌剧、喜歌剧和黑人歌剧。借着其自身综合、多元、灵活、现代、高商业操作性的特点,音乐剧成为了20世纪最重要也是发展最快的艺术成果,进入了21世纪,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不断出新的同时,一些经典剧目如《猫》和《歌剧魅影》至今常演不衰,这两部经典都出自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之手。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Lloyd ·Webber),于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的古典音乐世家,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打下了深厚的古典音乐基础,并表现出了对于舞台的浓厚兴趣和超人的音乐天赋,16岁时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历史学专业,于一年后辍学,开始了其音乐创作生涯,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40多年来,韦伯始终笔耕不辍,不断突破和创新,追求着音乐与舞台的完美境界,是当代音乐剧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在韦伯群星璀璨的作品集中,《歌剧魅影》被列入世界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中,创下了当时票房的奇迹,是韦伯音乐剧中经典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于1977《猫》 给人带来的现代感的强烈冲击,《歌剧魅影》则体现了韦伯在古典音乐中的极深造诣,和其对于情感的天才般的掌控和表达。

音乐剧《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于1986年首演,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路易·阿尔弗雷德·勒鲁的同名哥特式爱情小说,讲述了19世纪的法国巴黎歌剧院中,年轻迷人的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汀(Christine)和天生丑陋畸形,以鬼魅般生活于剧院地下的音乐与机关奇才艾瑞克(Eric)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故事,该书情节跌宕,情感细致感人,是哥特式爱情小说的经典。歌剧相比原著,更加突出了克里斯汀与艾瑞克,以及与初恋情人拉乌尔(Raoul)三人之间的感情冲突,以音乐的形式,更加精炼地再现了这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在《歌剧魅影》的创作之中,韦伯整体上借鉴了歌剧的音乐体系,使整部作品更像一部轻歌剧,从开幕序曲到曲终落幕,使用了包括各种重唱、合唱、咏叹调、宣叙调以及交响音乐等一系列古典音乐语言,经过了韦伯对其进行的再创造、再组合的艺术运用,将古典之中融入流行色调,并在在查尔斯·哈特和理查德·斯汀格优美深刻的词作和演员歌声的配合下,使一个凄美奇异的爱情故事随着音乐展开。例如:克里斯汀与女伴吉莉的二重唱《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第一次表达了她内心中对她的“音乐天使”——神秘导师艾瑞克的敬畏和爱慕;把克里斯汀引至藏身之处的途中,艾瑞克与克里斯汀唱起二重唱《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在音乐之中两人灵魂相触,歌声相溶;在黑暗的地下湖畔,艾瑞克对着恍惚的克里斯汀轻声唱起《夜之乐章》(《The music of the night》),第一次对克里斯汀诉说他强烈而又胆怯的爱慕之情,在暴露出自己恐怖面容时,艾瑞克痛苦而又愤恨地唱起《比你想象中还要诡异》(《Stranger than you dreamt it 》)向克里斯汀倾吐衷肠,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美的渴望;克里斯汀思念父亲的主题咏叹《希望你能再次出现》(《Wishing you are somehow here again》)突出表现了她被三种情感纠缠的矛盾、痛苦心理,渴望了断对父亲的追忆,对“音乐天使”的依赖,对幽灵的纠缠的愿望和决心;当妒火中烧的魅影正式对热恋中的克里斯汀和拉乌尔宣战,在魅影威胁的阴影下两个恋人逃到歌剧院的塔顶,唱起爱情主题对唱:《除此我别无所求》(《All I ask of you》),完成了对彼此的承诺……这些音乐旋律都体现了经典的韦伯风格: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即使没有看过音乐剧也会让人听之印象深刻,结合剧情则更令人动容。音乐剧《猫》(《Cats》)中那段脍炙人口的歌曲《记忆》(《memeory》),以及《艾薇塔》中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也体现了韦伯音乐的这一特点。

剧中改编自歌剧《唐璜》的《唐璜的胜利》一段,是韦伯对于传统歌剧作品的重新诠释。虽然这一段情节是一个剧中剧,但由于艾瑞克的阴谋,将本该与克里斯汀对戏的演员换成了自己。随着演出的深入,克里斯汀发现了端倪却要继续演出,同时还要防备着艾瑞克。这一段旋律在改编时根据情节被渲染了上了强烈的现代风格,通过节奏和调性的不断变换加为音乐加入了不稳定的危险信号。著名唱段《跨出不能回头的一步》(《Past the point of no return》)的旋律和唱词中,令人血脉贲张的激情之中暗藏紧张和不安。当克里斯汀终于揭开艾瑞克面纱的时候音乐戛然而止,随即《除此我别无所求》的爱情主题响起,暴露身份的艾瑞克借机向克里斯汀表达爱意,却被克里斯汀情急之下揭下面具,顿时背景中强烈的魅影主题出现,预示着艾瑞克的疯狂报复的开始。《唐璜的胜利》是剧中的重要转折,韦伯用自己高超的音乐表达能力实现了传统歌剧旋律的重新演绎,将这一看似正常时则危机暗藏的情节演绎得淋漓尽致。

音乐剧由于时间和形式的限制,无法对情感等细节进行文字般细致的描述,但是《歌剧魅影》凭借音乐,唱词和演员舞台行动的表达,以更直观的方法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了爱的主题。《歌剧魅影》的编排,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删减,保持了故事完整和曲折。叙事略中有详,情节紧凑连贯,但在抒情之时绝不吝惜笔墨,追求情感的真实动人之上,深入挖掘其中人性层面的矛盾,将爱的主题提升至哲理的高度,在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理共鸣的同时发人深省,扣人心弦,观后仍久久不能释怀。全剧结尾时,忍痛割爱后心碎的艾瑞克倒在地上,化妆舞会的主题《化妆舞会》(《masquerade》)以八音盒的声音响起,艾瑞克爬到小猴子八音盒前,颤抖着轻声跟唱,并用手轻轻捂住小猴子的眼睛的一幕,催人泪下,成为全剧的泪点。在怜悯和同情由于恐怖的相貌而失去一切的艾瑞克的同时,人们会不禁发出对于美与丑,内在与外在,爱与恨问题的深刻拷问,产生如同克里斯汀一样的纠结和痛苦。韦伯用音乐,让观众理解了艾瑞克的扭曲,甚至看到了他的美,他的柔情和善良,使这个纠结痛苦的灵魂,通过音乐得到了升华。

除去音乐,《歌剧魅影》的成功,离不开其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和演员的演唱和表演。在设计师玛利亚·布琼森的打造下,这部音乐剧的舞台设置在达到了造型的逼真、视觉的质感和历史的真实度同时,营造出了独有的诡异神秘,机关暗藏,令人紧张的效果,但别有一番美感。随着舞美技术的与时俱进,《歌剧魅影》的舞美设计愈加巧妙精美,魅影艾瑞克脱离了原著之中戴面具的骷髅头的形象,变为了白色面具遮挡一半残损的面部而另一半完好甚至英俊,实现了美与丑的融合和变换的灵活,成为荧幕经典。在演唱方面,经过第一代主演沙拉·布莱曼《歌剧魅影》的开创,形成了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相结合的方式,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到位,变换自如。

《歌剧魅影》的美,是作曲,编排,演唱,表演,舞美艺术的综合美,是音乐之魂加上舞台之肉的人性美。韦伯的歌剧作品,将现实生活与大胆奇幻的想象相结合,将古典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音乐作品与舞台相结合,不断追求着将艺术深入人心的路径。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就是经典,但是韦伯从不满足于创造经典,韦伯的音乐剧之美,正是在于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