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意境”中追寻生命——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笔记

(2013-05-28 23:57:16)
标签:

情感

在“意境”中追寻生命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读书笔记

 金融学系 王祎 1211751

     在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和书法绘画作品的鉴赏中,我们常常提到“意境”二字。不同于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于物象一丝一缕的精确描摹和场景再现的追求,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追寻一种空灵旷达、极富灵性的“意境”,“意境”也成为了我们判断一种艺术创作是否有高度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和历代艺术创作者们在超越了格律、节奏、秩序和理性之外所追求的更高一层的审美体验。

笔者本身不是研读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于“意境”一词未曾有过系统、精确的理解,只在平时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欣赏古代书画、舞蹈、音乐作品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日后以更高层次的审美眼光欣赏、解析我国大量优秀的传统文艺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宗白华先生收录于他的作品《美学散步》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使笔者受益匪浅。因此决定以宗白华先生这篇精彩的学术论文的读书笔记作为本学期东方美学选修课结课论文的内容,同时做出一些笔者个人的见解和感受。

 

一、             对“意境”意义的认识

    宗白华在文中写道: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p70 一、意境的意义)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p71 一、意境的意义)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p72 一、意境的意义)

    “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P72~p73 二、意境与山水)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p74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意境的物象源于现实世界的万物种种,从山川溪流到花鸟鱼虫,皆能入诗入画,诗人、画家创作的灵感常常来自于对某种灵动的自然景象的感触。自然的物象本身是不带感情的客观存在,而艺术创作者被它的形态所触动,对它的外在有了雄奇、壮丽、精致、活泼、灵动、萧条的描述,内心生出诸如壮阔、宽厚、愉悦、惊喜、悲凉的感受,这两者结合,便在笔下幻化出一个由现实而生,而又不同于现实的、融入了内心情感的世界,意境由此产生。

    有时诗人或画家内心的情愫,也可由自然物象本身表现出来——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原本明朗的画面在诗人内心哀痛情感的渲染之下,却显现出一种悲伤和无奈的情愫,这种非常态的意境,也是艺术的意境多样化的美的体现。艺术意境之所以丰富多样,不仅来源于自然物象形态的多变多姿,更在于融合于其中的艺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细腻多样。同一场景在不同的创作者笔下,由于内心心态的不同所展现出的意境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多样性体现出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多样,更饱含着创作者灵动的人性的光辉,对“意境”的追求真正让艺术不汲汲于追求格律、笔触等形式的层面,而上升到了情感表达的层次,让原本没有生命或情感的自然物象在艺术化的处理之后,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和继承性,千百年前的文字和画面,仍然能因为那一份融入了意境中的情感,使生活于迥异的时空中的我们产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相通,对后世之人如我而言,古代艺术创作者们对“意境”的追求,价值之一便在于此。


             二、为什么追求“意境”——关于“禅”的影响

     笔者对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者们为何追求“意境”的困惑已久。迥异于西方艺术的主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艺术中受到历代文人墨客追捧的大多不是以精细的描摹著称的,譬如写意花鸟受到文人欢迎,而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却有流于“匠气”之嫌。在本文关于“禅境”的内容中,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个人的思考。

    文中写道:“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衬着人格的高尚格调。……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p74~p75 四、禅境的表现)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p76 四、禅境的表现)

“所以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P77四、禅境的表现)

    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自然也对古代艺术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禅宗所追求的空灵自然的境界,融合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哲学,又恰好契合于发源于本土的老庄之学所追求“出世”的人生体验,对走上“学而优则仕”之路受挫而醉情山水的文人墨客的影响尤为明显。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更注重追求体现一种飘逸自然的“心性”,意求在诗词画作中不着刻意,体现一种微妙而灵动的的情感,甚至达到一种象征着宇宙人生的真际,这也是对“意境”最高追求的体现。

    这种对超旷空灵的禅宗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中国画追求的意境是一种非写实的,形而上的审美情趣,通过“留白”这种重要的手法,在不着笔墨之处体现一种飘渺、空灵的感觉,正如文中所述:“(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这种画面的构造是植根于中国心灵里葱茏絪缊,蓬勃生发的宇宙意识。”(p85 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恰如在山水画中设置空亭一所,“一所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p85五、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在自然造作的山水间加上人造的空亭,在笔者的理解中,也是在完全由自然所成的山水美感中,加上属于“人”的元素——由此体现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心灵在与他们所追求的壮阔深远的宇宙境界和空灵活泼的生命情调相结合之后,创造出的一种拥有心灵韵律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所体现的审美的情趣也恰恰与禅宗的追求和中国古代哲学相契合、相照映。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者对“意境”的追求对于我们今天热爱艺术的人们所具有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用宗白华先生在文末所说的几句话很好的概括:“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继承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