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电影美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 1011589
王巍霖
摘要:本文从西方电影美学的萌芽阶段入手,分析了其发展中形成的流派、经历的过程,最终通过西方电影史中两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阶段的对比分析,说明了西方电影美学的发展对当代电影艺术的巨大影响,即在电影中将写实主义与形式主义进行结合,从而表达电影艺术家的思想。
关键词:西方电影美学;形式主义;写实主义
关于美学,我们知道,它是一个人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发源点,将艺术作为主要对象,探讨和研究美、丑、崇高、粗鄙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并讨论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谈及艺术,就现代文明的发展而言,不得不提及到当今现实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存在——电影艺术。从黑白默片,到彩色幕布,再到今天随处可见的大荧幕,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却与普通百姓没有任何艺术的隔阂,而作为一种贴近生活的娱乐方式而存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而作为这个时代发展的推动者,西方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为电影艺术在这百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所要陈述的,正是西方电影艺术背后坚实的哲学基础——西方电影美学。
一、电影美学
西方电影美学同电影美学的关系,正如电影美学同美学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分支。但由于西方对整个电影美学做出的贡献,人们甚至会直接以前者代替后者,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在谈及这样一个命题时,我们还是要从一个整体框架入手,先来了解一下电影美学。
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艺术的哲学,或者可以表述为是关于电影艺术之美的哲学。对于电影美学而言,其支撑点是电影的艺术哲学和文化哲学属性,从中我们可以研究电影艺术基本规律和特性问题;而从美学角度而言,电影美学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性分科,所研究的是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
二、西方电影美学的萌芽
西方电影美学的萌芽主要来自于两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两个学派。它们分别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及其所代表完形心理学理论的与谢尔盖•爱森斯坦及其所代表的蒙太奇理论。
阿恩海姆是完形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研究的完形心理学,即完全形态的意思,又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就是以“形”为出发点。它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格式塔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不等于构成它的所有成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整体先于部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完形心理学的建立,为后来西方电影美学中的写实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爱森斯坦是苏联的一位电影导演,同时也是一名电影理论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对电影研究的过程,对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所说的蒙太奇一词,原为法语,有建构、编辑的意思。一般来说,电影的蒙太奇就是指电影剪接的艺术。爱森斯坦做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所提出的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随着后世对其理论的进一步研究,蒙太奇理论最终被定格到了三大基础理论上,分别为叙事蒙太奇——表达电影叙事方式;艺术蒙太奇——展现电影修辞手段;思维蒙太奇——理清电影思维方式。蒙太奇理论的完全形成,亦是后来形式主义的坚实铺垫。
三、西方电影美学的两大流派
随着时间的演化,两个萌芽在不断的发酵中逐渐形成了西方电影美学中两个基石。由蒙太奇理论演化而来的形式主义将电影更看做是一门纯粹的艺术,期望尽量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影像加以“造型”。它更强调形式化操作,提出了许多电影剪接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特别“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从完形心理学中演化出的写实主义则认为,电影的特性在于它独特的记录风格。也就是说,电影应该让自己所捕捉的东西原本地显露意义,而不要对其强加“造型”、强加意义。
简单来说,两个流派,一个偏艺术,一个更实际。二者的歧异来自于各自眼中电影同现实的关系。西方电影美学是西方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因此,二者对于“美”的侧重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各自的倾向不统一。在早期,两者泾渭分明,对电影的功用、特性显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过可喜的是,这两种思潮,在今天的理论界已经不互相排斥,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为当今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美学角度的指导。
四、西方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
从1895年电影第一次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到如今电影成为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中,西方电影美学也伴随着电影的发展在不断的前行。具体而言,这个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期
第一阶段从1895年至1926年。这个时期,西方电影美学随着电影诞生,并且开始形成为一种艺术。然而,由于当时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还不完备,只有黑白无声片,因而,在拍摄的影片中,艺术家能够更大程度的表现自己的艺术思维和理念。到了20年代初,德、法等国先锋派运动兴起,电影艺术开始了的美学探索。
(2)发展期
第二阶段从1927年至1945年。在此阶段,西方电影美学有了重大发展。1928年有声片出现,1936年彩色片的出现,此时的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趋于完备,电影中的色彩和声音能够更加直接的向观众传递信息,导演艺术家也逐渐由抽象艺术向写实艺术靠近。而美学家们,则通过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建立了具有系统的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体系。
(3)成熟期
第三阶段从1945年至今。如今的电影艺术臻于成熟,而西方电影美学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物质媒介视听记录功能日益精密,从总结“二战”后以及电影史上不同流派的电影创作,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西方电影美学流派,并且建立了不同哲学基础的西方电影美学体系。
五、两个阶段的两个代表
在西方电影的发展史上,不论从流派的角度,还是从时间的角度,都有着两个典型的代表如教科书般为我们对比了西方电影与西方电影美学的两个方向。欧洲先锋派所代表的形式主义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写实主义,让我们能够通过对比更清楚的认识西方电影美学。
欧洲先锋派,主要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德、意、法等欧洲国家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这场以巴黎为活动中心的运动主要包括了四个“主义”电影。首先,是法国印象主义电影,它以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感悟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其次,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它不仅在影像上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重视构图和布景,而且表演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经常采用恐怖、灾难、犯罪的题材;此外,还有“纯电影”,即我们所说的抽象主义电影,它主张追求绝对的无意义,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追求节奏变化和新的视觉效果,此类电影几乎没有主题、没有情节,单纯地追求奇异怪诞的效果;最后,是超现实主义电影,可是说他是“抽象中的抽象主义电影”,它基本将叙事消解,常将人的无意识的瞬间闪现、相互间毫无关联的各种物件、印象、图片以及怪诞的场面无规则地拼凑在一起,给人一种杂乱的感受,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无序、幽暗、痛苦和失落,同时喜欢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常将人类无意识的非理性的元素,如梦境、无意识、心理变化等作为画面影像的表现对象,追求通过即兴式的画面表达导演自身的思想活动。
好莱坞电影,则是最为典型的戏剧化电影。它以戏剧美学为基础,严守三一律和戏剧冲突律,形成一套固定的剧作形式。由于时间推移带来的科技的进步,色彩和声音的运用,使得电影有了更具视觉和听觉效果的艺术作品,因而,好莱坞电影可以更多的依靠演员的对话来推进情节。首先,由于西方戏剧艺术发展完善,为戏剧化电影的诞生提供了现成的榜样,好莱坞电影业因此形成并取得巨大成功;其次,即我们已经提到的色彩和声音进入电影,使得电影语言成为新的、重要的元素,使得影片中人物对话成为可能,大大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此时的好莱坞喜剧电影,大多以音乐歌舞片、喜剧片以及西部片的方式呈现在大荧幕上。
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是两个时代、两个流派的直接对话,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碰撞。或许,我们更多的用艺术来概括前者,用娱乐来看待后者,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对电影乃至电影美学的贡献是极其巨大的。而在西方电影美学领域,二者的现实展现直接促进了其进一步发展。
六、结束语
西方电影美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美学的分支所要传达的理论,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哲学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魅力。现如今,我们在电影艺术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现实与形式的结合,写实与虚幻的碰撞。在我们用电影丰富乃至娱乐自己生活的同时,我们时常因为一部好电影而感慨电影艺术的伟大,而走进其中。我们更能从美学的角度体会到艺术家希望我们看到的东西,那便是现实与理想所共同表达出的艺术之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