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五届“威尼尔”(Vernier)杯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2016-03-26 16:09:02)
标签:
dis评比及结果数字化实验威尼尔杯vernier |
分类: 八面来风 |
2015年第五届“威尼尔”(Vernier)杯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2015年第五届“威尼尔”(Vernier)杯化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应用及创新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 |||
一等奖(49件) | |||
序号
|
姓
名
|
单
|
作
品
|
1
|
冯晴
|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
胆矾中结晶水合含量测定的数字化改进(重量法)
|
2
|
唐增富
|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
利用分光光度计检验氯化铁溶液中的氯化铜存在
|
3
|
刘岩、戴崇超
|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
创新课堂 提质增效——
钢铁腐蚀实验创新及教学实践
|
4
|
曹晶伟、金一鸣
|
上海市实验学校
|
运用温度传感器和TI图形计算器测定尿素的摩尔质量
|
5
|
陈浩
|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
用色度传感器测胆矾结晶水含量
|
6
|
顾晔
|
江宁高级中学
|
酸性条件下KI溶液被空气中O2氧化的数字实验研究
|
7
|
夏琴、杨砚宁、毛明
|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苏州高新区教研室,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用紫甘蓝汁和pH传感仪联合、连续检测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
|
8
|
刘和平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院
|
数字化实验微视频“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的研究”
|
9
|
史宗翔
|
浙江省杭州二中
|
利用Cu-Zn原电池给手机充电的实验探究
|
10
|
江军、张婷
|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
数字化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
11
|
徐浩年、杨明生、王俊祺
|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
用数字实验揭示铁生锈的秘密
|
12
|
杭伟华
|
浙江省长兴中学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Fe2+与Fe3+转化实验探究
|
13
|
吕善荣,杨柳
|
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
|
紫甘蓝花青素在不同体系的滴定中的应用初探
|
14
|
谢天华、黄子超、汪峰
|
安徽省濉溪县第二中学,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
|
运用手持技术探究碳酸氢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的主要机理
|
15
|
徐守兵
|
南京市金陵中学
|
基于DIS定量实验的探究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学为例
|
16
|
盛俭发、吴宣东
|
宣城市第二中学
|
手持技术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历程
|
17
|
李清、卞阳阳
|
安徽省合肥市第48中学
|
“烧不着的火柴头”
在掌上实验室的探究
|
18
|
蒋红年、贾若冰、李惠勇
|
蚌埠二中
|
锌与氯化铁反应的再探究
|
19
|
马善恒、朱成东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
运用数字技术探究氢氧化亚铁难以制备的原因
|
20
|
李友银、范广伟、石璞
|
合肥一中
|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条件的实验探究
|
21
|
张健、李雪莲、李欣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
基于数字化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差异性
|
22
|
吴青茂
|
上海市建平中学
上海
|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
23
|
徐卫瑛、赵琦
|
杭州市源清中学,杭州第九中学
|
香烟气中有害物质的半定量分析
|
24
|
梁六珍、万如锴
|
孝感市教科院,湖北孝感应城一中
|
数字化实验在“酸雨”教学中的应用
|
25
|
王盛、段睿
|
铜陵市第一中学
|
利用数字实验技术探究Cu2+和CO32-的沉淀反应
|
26
|
李兰、郑小玲
|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
|
利用pH和电导率变化探究FeCl3与NaOH的反应过程
|
27
|
任斌、吴晓红、徐建菊、蒋思雪
|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探究水泥负载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最佳条件*
|
28
|
袁宇宸
|
南京民办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酸性锌锰干电池电流稳定性探究
|
29
|
赵秀丽
|
台州市第一中学
浙江台州
|
基于色度传感器的乙酸乙酯水解实验改进二则
|
30
|
张道年
|
佛山市第一中学
|
手持技术探究 Fe3+与
SO32-反应本质
|
31
|
张勇、邓伟、徐兰芳
|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
基于手持技术探究Cl-
|
32
|
毕文杰、边贺东
|
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手持技术在“CO2制取及性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嵌入式设计
|
33
|
王丽霞
|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
用手持技术探究甲醛在溴水中的反应类型
|
34
|
戴锦初1
|
1滁州市教研室
|
用数字化实验探究氢氧化亚铁制备中的异常现象
|
35
|
彭粹明
|
安徽马鞍山二十二中
|
手持技术在高锰酸钾氧化草酸实验中的合理应用
|
36
|
任峰
|
合肥一中
|
蓝瓶子实验中溶解氧浓度的测定
|
37
|
汪结义
|
合肥一中
|
基于手持技术实验探究浓硝酸分解
|
38
|
唐苏
|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
利用数字化实验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
39
|
刘保恩
|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
数字化实验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
40
|
蔡阳
|
新华中学
|
基于手持技术的实验教学设计——铁的析氢腐蚀
|
41
|
沈银行
|
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
数字化实验对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力
|
42
|
王学坦
汪丹丹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Fe(0H)3胶体的渗透能力
|
43
|
刘和平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银氨溶液主要成分
|
44
|
胡蓓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运用数字化手持技术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
45
|
齐楠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基于手持技术的食醋中总酸量测定实验
|
46
|
丁小婷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院
|
基于手持技术的VC泡腾片中NaHCO3含量测定实验
|
47
|
吴晓红
|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基于手持技术探究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48
|
李瑾
|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
利用电流传感器组装原电池的几组应用
|
49
|
陈秀兰
|
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
利用传感技术探究Fe3+与SCN-的络合
|
二等奖(55件) | |||
序
号
|
姓
名
|
单
|
作
品
|
1
|
吴宣东
|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
基于色度传感器的“酒精检测仪”实验原理
|
2
|
黄
|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
基于色度传感器测定铁离子的氧化性
|
3
|
蒲绪凤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
|
《借助数字化实验认识双液原电池》教学片段
|
4
|
徐周
|
安徽省铜陵市一中
|
利用手持技术探究勒夏特列原理
|
5
|
戚新功
|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第一中学
|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改进实验
|
6
|
杨栋梁
张勇
|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
数字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探究氢氧化钠变质成分
|
7
|
王丽霞
|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
基于曲线表征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例
|
8
|
赵国斌1
|
1安徽省炳辉中学
|
基于手持技术对相似物质性质定量对比探微——以苯酚和醋酸定量实验为例
|
9
|
黄思国
|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
C02与NaOH反应验证实验的创新设计
|
10
|
周美华
|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
利用PH和色度传感器证明氯水反应的可逆性
|
11
|
后勇军
|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
利用ORP和PH传感器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盐的反应
|
12
|
李旭
|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
|
用pH与二氧化碳传感器对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再探究
|
13
|
范海燕
|
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
|
MnO2、CuO、Fe2O3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影响初探
|
14
|
陈中燕
|
合肥一中
|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硫酸铝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
15
|
胡小莲
|
合肥一中
|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硫酸铜溶液和浓氨水的反应
|
16
|
周
平
|
合肥一中
|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硫酸铝与亚硫酸钠的反应
|
17
|
蒲丽丽 夏九云
毛思哲
|
安徽蚌埠九中
|
基于传感技术对碳酸分解反应的研究
|
18
|
马善恒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
间接滴定法测定氯化铜晶体的纯度——氧化还原滴定在中学教学中的使用
|
19
|
王磊
|
安徽省合肥市第32中学
|
浅谈手持技术在化学观念建构教学中的运用——以《离子反应的条件》教学为案例
|
20
|
马善恒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
酸性高锰酸钾滴定碘化亚铁溶液的实验分析——数字实验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的使用
|
21
|
朱光明
|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
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原理
|
22
|
鹿钰锋1
|
1.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
运用数字技术验证中学教材实验的科学性
|
23
|
司步磊
|
蚌埠二中
|
应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判断范德华力和氢键关系
|
24
|
徐锋
魏钊
|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
运用手持技术探究凝聚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过程
|
25
|
宋珏
|
湖北省鄂南高级中学
|
利用氧气传感器探究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保存的课堂片段教学设计
|
26
|
袁勇
|
宜昌市第一中学
|
利用色度计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
27
|
张健 李雪莲
张琳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
|
基于数字化实验的中和热测定实验探究
|
28
|
张羽王永胜
|
吉林师范大学
|
翻转课堂模式下pH传感器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的应用设计
|
29
|
翁华怡
|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
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探究CO2与NaOH反应产物
|
30
|
沈世红1
|
1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
数字化实验在金属电化学腐蚀实验中的巧妙应用
|
31
|
张昶
|
江苏省东台中学
|
数字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32
|
陈静
|
南京外国语学校
|
数字化实验系统应用于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探究
|
33
|
孙维建
|
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
利用EDIS探究食盐固体溶于水对沸点的影响
|
34
|
王澄
|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
基于数字化实验定量探究苯酚和溴水取代反应
|
35
|
胡爱彬
|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
影响盐类水解因素的数字化对比实验设计
|
36
|
孙丽君 桑晓
曹春凤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利用手持技术探究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影响因素
|
37
|
张敏
|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Ba(OH)2与NaHSO4反应的计量关系
|
38
|
徐建菊 吴晓红** 任斌
蒋思雪
|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探究酸性条件下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
39
|
高震*
|
上海市延安中学
|
使用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的气体压力变化
|
40
|
庞玉玺1
|
1上海市金山中学;2江苏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
运用手持技术探究离子反应的微观原理——初高中衔接之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41
|
吴学良
|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
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装置
|
42
|
陆贵顺、王文先
|
大境中学
|
气体摩尔体积测定的实验改进
|
43
|
韩宇
|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
数字化手持技术在高中化学定量实验中的应用
|
44
|
孙学珊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
基于手持技术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反应本质
|
45
|
江薇
|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影响弱电解质溶液电离平衡的因素
|
46
|
孙凤艳
|
浙江省桐乡高级中学
|
借助浊度传感器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四课题1硫代硫酸钠和酸反应的实验为例
|
47
|
马志旦
|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
|
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类型探究创新实验
|
48
|
|
1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
|
运用数字化实验检测“伽伐尼生物电”
|
49
|
杨飞
|
浙江省宁海县正学中学
|
利用数字化实验促进学生对弱电解电离的表征——以“醋酸的电离”教学片段为例
|
50
|
王强1
|
1.浙江省长兴中学;2.杭州第九中学;3.浙江省长兴中学
|
绘制醋酸稀释过程中的电导变化曲线的微型实验
|
51
|
蒋尚燕
|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
|
运用手持技术的金属电化学腐蚀教学片断
|
52
|
陈佳阳
|
澄衷高级中学
|
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片断——基于pH传感器的教学实践
|
53
|
倪天韫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一(1)班
|
干燥剂干燥效率的数字化实验研究
|
54
|
周凡舒、任之楚、何静雯、杜硕怡、陈一涵、陈坤仪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高一(8)班
|
关于学校喷水池水质的数字化实验研究
|
55
|
杨添成(学生)
|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
压强对于化学平衡的影响
|
三等奖(13件) | |||
序号
|
姓
名
|
单
|
作
品
|
1
|
龚忠云
|
黄山市歙县中学
|
手持技术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应用
|
2
|
袁芳芬
|
合肥一中,168中学
|
基于数字实验再探碳酸镁转化为氢氧化镁
|
3
|
刘佳
|
蚌埠二中
|
二氧化碳传感器探究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原理
|
4
|
翁云
|
蚌埠二中
|
手持技术在原电池教学中的应用
|
5
|
董万卿1
|
1.安徽临泉鲖城镇中心校
|
离子传感器在探究“离子反应实质”中的应用
|
6
|
沈燕萍
|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
DIS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
7
|
洪湘琼
|
青浦高级中学
|
利用传感技术,促进深度思考——《酸碱滴定》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
8
|
李宏
|
上海市延安中学
|
数字化实验在强碱和弱碱溶液稀释后的pH变化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
9
|
刘琦
|
武汉市钢城第十六中学
|
数字化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实验设计
|
10
|
常锁成
|
湖北省黄冈中学
|
“污水处理——电浮选凝聚法”实验最佳条件的探究方案设计
|
11
|
李丽
|
安陆市凤凰高中
安陆市教研室
|
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盐溶液酸碱性
|
12
|
朱程燕
|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
例谈虚拟仿真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13
|
李嘉
|
五爱高级中学
|
利用安卓智能手机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