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2013-04-12 11:29:42)
标签: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思路反思杂谈 |
分类: 记录成长 |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董新伟
曹丽敏名师工作室安排马敏和张晓云老师3月22日在北郊中学上《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的研究课,我也全程参与了马敏老师备课和试上的过程,3月22日在北郊中学现场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与不足,很想按自己的教学思路来上一节这个内容的课。在4月2号,借徐燕老师的高一(5)班上了一节同内容的研究课。
本节课教参是建议两节课完成,我想设计成一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思路是按照一个中心,几个基本点来设计的,一个中心就是以元素周期表为中心,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功能为重点,突出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配上欣赏元素周期表、应用元素周期表、展望元素周期表、创新元素周期表(自制元素周期表),构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具体的流程为:欣赏元素周期表→研究元素周期表→应用元素周期表→展望元素周期表→创新元素周期表。重点为研究元素周期表和应用元素周期表,难点为揭示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相互关系。
针对学生对于周期表中大量元素不熟悉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情境资源来熟悉这些元素,选择了三段视频,一段是哈佛大学数学系制作的元素周期表歌曲,它其实对于中文基础的学生乱序呈现的;第二段是国内的流星花园版,是以原子序数为序的,展示了每个元素(109种)的相关单质图片;第三段是四川老师的京剧版元素周期表(剪辑),是以族为序,包含了7个主族和0族的元素名称,通过三段视频让学生熟悉元素、尝试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也是学生学习有序记忆化学知识的途径。
对于研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位置、性质,选择了视频碱金属与水反应的递变规律,把锂钠钾铷铯与水反应的视频进行了剪辑合并,通过类比,让学生体会、感知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选择了视频第3周期元素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通过PH计测定其数据,并板书记录,找出其内在规律,利用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判断依据,得出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通过板书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方程式,关注其反应条件与反应程度比较得出非金属族同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为元素周期变中的四条边框递变规律提供实验事实。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现场展示了一副扑克牌,描述扑克牌的编排规则,抽出其中的几张牌问学生每张牌表示的含义,然后以元素砹、镓、铯、钡为例,预测其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体会了元素周期表的位构型,实现了较好的类比,教学效果好。
通过类铝--镓的发现,来揭示元素周期表对元素发现的指导作用,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周期表的其它应用是通过观察一系列有催化剂的方程式,让学生通过对催化剂元素的追踪,找到在周期表中的相应区域,农药的问题方法类似,耐腐蚀材料举了不锈钢、钛合金的例子。
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展示了元素周期表的远景图,对于创新周期表留做课后作业,展示了几张学生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布置制作个性化的元素周期表。
整节课学生反应出的热情是很高的,脸上是挂着笑容的,问题的回答也是比较到位的。
叶澜说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有待完善的,这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学目标与课时之间的矛盾,在评课时大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老师建议要让学生多动,有的老师主张多练,有的老师提出设计成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索过程。。。。。。。,在当今江苏高考模式背景下,语数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疯狂,课前课后占用学生较多时间都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对于内容的取舍,还是看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得到何方面的发展,对于这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把握,相信教学的目标还是应该掌握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