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2021-05-19 13:33:02)分类: 各种随笔 |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柏拉图曾经说过,“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事实上,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认为所有的信息都以记忆的形式存在,而我们把整理信息以及让信息创造价值的过程称为思考。思维导图是一个帮助人们高效处理信息、记录思维过程与思考内容的工具。手绘思维导图是一种记录思维的绝佳形式。绘制本身就是记录事情全时态的思考过程。在完成思维导图之后,思考的过程得以呈现。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其实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创始人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思维导图是本着分类的思想,以一个中心为基本点画出的引导思考的概念图、流程图或地图。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之间的记忆联系。
从功用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激发思考并整理思考。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够厘清思维的脉络,增強整理归纳的本领,同时能有效地利用记忆、强化记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习作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从学生的习作现状发现,学生对习作望而生畏,缺乏兴趣;习作只求形式,不求真实,缺少新意;有无米下锅之困,感觉无从下手,胡编乱造,虚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如何写好文章,把握全局,有一些难度。如果在学生的习作阶段,提供学生一些可操作的方法,那么既会降低习作难度,又能教给学生一些习作的方法。
纵观思维导图的各项特征:它的发散性思维模式符合语文学习知识面广的特征;跳跃性的思维联想能激发人超常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作用于阅读与习作或鉴赏更是如虎添翼;层递的线型知识链不仅有效地整合记忆中的知识点,同时又将各知识点梳理成一张彼此关联分层的知识网络,优化人脑的记忆结构和帮助思考。综而言之,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它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用文字将你的习作想法“画出来”。通过对作文思维过程的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方法,提供思维训练,优化教学策略,在写作时发散思维、理清思路、有条有理,达到授人以渔,同时增强习作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一)寻枝数叶——助选材
写作前,确定主题,组织学生选择材料是指导写作的第一步。作文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作文的这一需求。放射性思维指的是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它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的,每个词或者图像自身都成为一个子中心或者联想,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主题,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相关要点。例如:义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可以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对小伙伴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总之,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用上思维导图之后,可以尽可能多的罗列出学生所想到的内容,然后学生可以根据内容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习作。
思维导图为习作拓展思考的空间,提供多项选择,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最佳选择。在写写画画的过程当中,思维的灵动随时闪现,思维不再受约束,也不再有无米之困。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在学生头脑中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的内容也多。同时,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学生的个性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取舍也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效果自然更佳。
(二)列提纲——巧构思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都会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这个思路,我们才能发现文章的主旨。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按一定的思路写下去,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理清思路,主题明确。因此确定了写什么之后,就要琢磨怎么写,这就需要提纲契领巧勾思。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提纲是学生写作文时的整体思路的提炼。当提纲有血有肉,风骨铮铮后,一篇好的文章也就基本有了雏形了。学生的头脑中明确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条理也自然就清晰了,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勾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以《我的心爱之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于是我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问他们有哪些心心念念,日思夜想的物品没?于是很快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有说风铃的、小乌龟的、小熊玩具的、小机器人的、花裙子的、小多肉的、自行车的等等,于是我深入引导,问他们怎么去分类我们这些心爱之物,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可以分为小动物、植物、玩具、文具、物品......这样很快的学生们确定了自己的心爱之物。接着我问他们你心爱之物它是谁送你的呢?它又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有没有什么特别多的故事发生,以至于你如此的喜欢他,爱它呢?很快学生就知道从哪些地方入手了,(来历、样子、和它相处的故事等)接着孩子们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的探索自己的心爱之物开始画起了思维导图。
(三)遣词造句——善斟酌
遣词造句建立在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和积累量的基础之上,新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东西可写。但是在习作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习作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这时学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努力斟酌遣词造句。
如在学生习作时,运用思维导图,写下可能用到得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等补充在原有的导图上,并作合理调配,文章显得更为生动。还可把想到的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旁随时选用。名人名言,古诗佳句,学生平时都有所积累。如写作时有了这些资料的引入,可以突出主题,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甚至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思维导图就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在写作前有全盘考虑,在什么地方用上引用什么资料,让文章熠熠生辉。如一学生在写自己的时候,写了妈妈、同学、老师对自己的不同评价后,文章最后是这样结尾的:我也搞不清的我的性格是怎样了,也许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吧。
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 “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 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思路清晰、详略得当。
作为辅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用来进行知识的整理。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在习作之前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出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其实直到学生动笔,习作早已经历了不止一次的修改。这样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习作的质量,也加快写作速度,同时在无形中降低了习作难度,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梳支理脉——妙积累
其实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大树干添枝加叶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搜集质感,添绿叶。《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各种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一二学段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学段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不仅如此,新课程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综合性学习”。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也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如何把理念层面的目标体系落实到实践中?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有效载体。根据所需要的积累或查找的知识群,确立一个中心词,并以此中心词为原点,确定二级、三级节点,从而形成一张课外语文知识的信息导图,随时为习作提供丰富词汇和习作佳句。
三.反
总之,思维导图只是提高习作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学生关键还是要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量,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才能将好的素材灵活运用到思维导图上,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再者精彩的文章除了有笔者有一定的积累量,还要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才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而思维导图在习作中的运用,就像是一个梯子,帮助学生爬的更高,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