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三月月考试题
(2012-03-15 18:49:53)
标签:
杂谈 |
郫县二中2011~2012学年度下期三月月考试题
高一
命题:罗德龙 苏易
第Ⅰ卷
一、积累和运用(3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ò)
B.酣睡(hān)
C.点缀(zhuì)
D.惦着(dià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望风披糜
B.糜糜之音
C.兵荒马乱
D.寻物启事
3.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彼路斯何/我戍未定
C.彼尔维何/岁亦莫止
5.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请你任写五个包含十二生肖的成语。(5分)
7、仿照下面的例子,请另选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5分)
没有身躯的伟岸,
却以破土的力量昭示
——什么是顽强。
仿写:
(二)名句名篇(5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2)虏骑闻之应胆慑,
(3)江流天地外,
(4)昔我往矣,
第Ⅱ卷
二、鉴赏和阅读(60分)
9、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0、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完成文后各题。(共7分)
莲花自古以来,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爱国知识分子 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绮;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碗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自周敦颐所写的__
(2)下列词或句子打上引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济粮”
A.①引用 ②强调
③具有特殊含义
C.①强调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义
(3)“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这是___
(4)朱自清拒领救济粮的原因在于
11、阅读诗歌《氓》,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6分)
①至于顿丘 古义:_今义:_
②秋以为期 古义:_今义:_
③泣涕涟涟 古义:_今义:_
(2)下列两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②尔其不忘乃父之志
A、 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
B、 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
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3)简要概括《氓》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4分)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5分)
答:
12、屈原《离骚》结尾“乱曰”部分并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2分)
离骚(节选)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解:彭咸:传说是殷代贤臣,因为讽谏君主不被听从,投水自尽。
(1)解释下列词语(3分)
已:
(2)“国无人莫我知兮”一句属什么句式类型,试解释这一诗句。(4分)
(3)翻译“既莫足与为美政兮”一句。(3分)
(4)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2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台湾)洛 夫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心口感到很闷,有点想吐,寂寞真是一种病吗?绕着荷池走了一圈后,舒服多了,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放眼四顾,仍只见青荷田田,什么也没有看到。是迷惘?是殷切期盼中产生的幻觉?不甘心,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天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1).“众荷喧哗”描绘了荷塘怎样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来这朵荷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
(2).“跨进园门,首先找到那棵编号廿五的水杉,然后在旁边的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作者目的是去赏荷,却先写这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3).“据说伟大的爱应该连对方的缺点也爱,完整的爱包括失恋在内”,与下文中的哪一句相照应?(2分)
答:
(4).与众荷相比,“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和今秋“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这两朵之间有何共同点?作者为什么如此欣赏这两朵?(4分)
答:
三、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岁月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少于800字。
三月月考答案
选择题:
1、B
6、首鼠两端、九牛二虎、狡兔三窟、龙腾虎跃、笔走龙蛇、马到成功
7、仿写:
8、(1)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料知短兵不敢接
(3)山色有无中
(4)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9、(1)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想象、通感。(任选一个,分析)
(2)思乡、戍边战士的豪情。(任选一个,分析)
10、《
11、(1)①到:连词,提及另一事物
(2)D
(3)男主人公:急躁、憨厚、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勤劳、善良、温柔、坚强
(4)决绝分离的态度。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表明对男子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表现手法:兴、对比)
12、(1)已:停止 古都:故国 美政:理想中的美好政治。
(2)属于宾语前置句。楚国没有贤人,不能理解我。
(3)既然不值得与他们从事美好的政治啊。
(4)学习彭咸,为理想献身。
13、(1)众荷喧哗,描绘了满塘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你的脸/便哗然红起来”写出了这朵荷花羞涩的模样,它正含羞半开。
(2)衬托(烘托)。突出作者赏荷的激动心情。
(3)爱屋及乌。“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或“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
(4)共同点:它们都不处在盛开的状态,去年夏天那朵迟迟未开,今年秋天这朵迟迟未谢,与众荷相比,都显得孤寂落寞、安静温柔。原因:作者认为兴衰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应当欣赏他的全部,进而感悟生命在自然运转过程中生生不息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