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002ZjgANzy7mZ8MOrRq0c&690
(林浦古村“尚书里”石牌坊)
从好友、诗人张方《醉美林浦村》的诗中,感知了这个坐落在福州仓山区城门镇的省级历史文化千年名村。
上星期周六近正午时,与老伴在家突发奇想的欲到濂浦村看看。久居喧嚣闹市,到眼皮下的濂江名村仅是花费几元钱的车费问题,不仅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舒展,同时也可荡涤我们的心灵。说走就走,直接乘坐一号地铁线到白湖亭,再转57路公交车到了濂江村。这是一次很随意的出游,犹如平常逛一趟街的随便,前后两个多小时即可结束“游程”返回市区。
http://s6/mw690/002ZjgANzy7mZ8MYW0J75&690
(林浦古村“廉江自然村”村碑)
公交车直达终点站濂江村中心,经当地人指点到了村西头的“石牌坊”前,一座宽约12米、高约7米的“尚书里”四柱三门式牌坊立于古村口。只见牌坊右侧边门额上是“两朝宠命”金字,左侧边门额上是“累世翰林”金字;内门石柱上凿刻着一副“七科八进士传经衍庆,三代五尚书积德流芳”的楹联,外门石柱上是一副“金銮入直笔宣皇泽玉堂增瑞、紫殿承恩衣惹炉香翰苑连芳”的楹联。
正门额上“尚书里”三个金色大字的上端是“圣旨”匾,下端凿刻着明代七位尚书的名讳和官衔。即:祖林观赠南京吏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父林元美抚州府知府,赠南京吏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员。子瀚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孙庭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赠少保;庭机,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曾孙燫,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烃,南京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http://s14/mw690/002ZjgANzy7mZ8MNl5H6d&690
(林浦古村“尚书里”石牌坊)
在“尚书里”石牌坊的背面是“科第联芳”石刻金字,横额题刻廉江林氏在明清两代的五十名举人和十八名进士的科第功名。从这座石牌坊上三代五尚书和进士举人的科第题名足见:这座曾是宋帝行营、林浦泰山宫之千年古村的显耀;也足见当地林氏望族人文源脉洲诸绵延,三世五卿,实为闽中之望族。
毗邻“尚书里”石牌坊是狮山村村委会,这是个自然村,大门处挂有“城门镇狮山村党总支”和“城门镇狮山村民委员会”等牌子。仅自然村的村委会就拥有这么一座三层楼的建筑,足以反映这里的村民生活是富裕的。
http://s8/mw690/002ZjgANzy7mZ8MG6NN17&690
(林浦古村“旅游导览图”)
据记载:林浦村原以村内濂江河取名为濂浦,后因林姓人迁入渐多改名为林浦。林浦村包括狮山、濂江、绍岐、福廉等4个自然村合成。林浦村是个古村,是个犹如乡镇般大的名村。
在石牌坊外东面的一片空旷场地,有几个厨师正在为“祝康王三世子千秋华诞”,准备露天晚宴的烹饪准备工作,看聚宴场面上的歺桌架势至少不低于三十桌。询问那里正忙碌的厨师们彩获悉,我们到林浦村的8月18日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初八,林浦境康王三世子千秋华诞庆典巡游的敬奉日子。毋容多说,农村华诞庆典巡游活动中,夜晚露天聚宴的场面肯定是很热闹的……。
http://s16/mw690/002ZjgANzy7mZ8WVEXZ3f&690
(林浦古村“林桥”)
穿过石牌坊向北行是一座“林桥”,这是座平梁建筑的石构单孔桥。从拍摄的桥头石牌上可见,这座建于宋咸平年间(1101年)的林桥,曾在明清时期都得以重修过。林桥的桥护栏完好,桥栏板两侧石柱上的石狮、石猴等石雕柱头虽经风雨沧桑的剥蚀而受毁损,但大部分却保存完整。这座即近千年的古桥,迄今依旧是一条通往林浦村的主要人行通道。
林桥旁是一座“杨将军庙”,墙面有“古迹太保殿”嵌入在墙体上。古朴的林桥下,潺潺溪水紧贴村沿而过。古村内的古桥、古亭、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古榕树……,宛如立体画卷,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古村风韵画面。
http://s9/mw690/002ZjgANzy7mZ8MOxKM88&690
(林浦古村“林桥”旁“杨将军庙”)
迈过古桥,踏上青石板古路,似有穿越时空回到了“古时”之情趣。林浦古村绝大部分古民居建筑早已褪色,已不在是古香古色的青砖黛瓦白墙房屋,而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瓷砖墙楼,古民舍已濒临消逝。现在很多地方对古村的界定,除了古村建村的年代久远外,可能还依据那些残存的古树、古路、古桥、古井、古书院、古祠堂和少量的古民居。
回首再望,这座倚闽江支流廉江水伴眠的千年古桥,静静地横卧在古村落的小溪上,数株临溪古榕象卫士般紧紧的守护在古桥旁。牌坊与古桥间一座风雨沧桑的亭子,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古桥上一路走来的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历史故事……。
http://s15/mw690/002ZjgANzy7mZ8MBYhU5e&690
(林浦古村“旅游景点分布图”)
村中多处显目之地都挂有《林浦文物旅游景点分布图》和《林浦旅游导览图》,我们按图索骥,从“尚书里牌坊”沿街大道直去“濂江书院”,途经御道街“四角井”和“金圣猴庙”到濂江书院。然而,濂江书院的大门是关闭的,我们只好沿着步行道穿过“西辕门”至正门关闲的“泰山宫”。一尊福州市政府立的“泰山庙及大王殿”石碑竖立在“天后宫”的门前。与泰山宫紧邻的“天后宫”的门是开的,我们走进观赏,内有两位六十多岁的老汉在躺椅上闲聊着,我们与他们打声招呼后便入内参观。
http://s9/mw690/002ZjgANzy7mZ8RIg52a8&690
(林浦古村“廉江书院”)
天后宫与泰山宫和濂江书院书院内是相互贯通的,从“两宫”一直游览到书院。书院西侧有几间活动室,有四个老汉在看着电视,我们征得他们的同意观赏了书院,整个“两宫一院”的游人仅是我们夫妻俩,享受着“首长”专场待遇。
http://s2/mw690/002ZjgANzy7mZ8RWpMZ01&690
(林浦古村“泰山宫”前西辕门)
从天后宫内朝北,走进一墙之隔的泰山宫,这是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平山阁。因南宋益王赵昰曾驻跸于此,后益王赵昰在福州城内垂拱殿登基,称端宗,改元景炎,以平山堂为行宫,后改称泰山宫。泰山宫由正殿、大王殿(即总管殿)及天后宫三部分组成,宫前相隔百米对称处各建一木构牌坊为东、西辕门。相传南宋军队撤离林浦时曾开仓济民,当地村民为纪念宋帝君臣便将平山阁改为社庙,现在的南宋行宫早在元朝时就被村民改造成一座道观式的泰山宫。
http://s11/mw690/002ZjgANzy7mZ8RWegyfa&690
(林浦古村“泰山宫”)
穿过泰山宫与濂江书院相连的走廊,走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林浦村重要文物景点之一的濂江书院。从书院内的简介悉,廉江书院始建于唐末,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福州有数十个古代书院,而“濂江书院”却是福州唯一的一家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书院。
http://s8/mw690/002ZjgANzy7mZ8RUTSTf7&690
(林浦古村“廉江书院”内“濂水龙腾”和“知鱼乐”石臼)
早在宋朝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在濂江书院主持讲学,后来逐渐形成了文风昌盛的景象。在濂江书院内有朱熹讲学处的文昌阁,又称为“朱子厅”,右厢是朱熹的住处。文昌阁前的平台上系书院师生用来洗笔的笔洗“知鱼乐”石臼;平台的石栏杆上刻着“文光射斗”
和“濂水龙腾”八个书法苍劲的楷书大字,这些都展现了当年师生勤耕好学之景象。正因为林浦村学子勤奋,文风鼎盛,才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名人辈出,这全得益干林浦发达的文化教育。
http://s9/mw690/002ZjgANzy7mZ8RXj8k08&690
(林浦古村“廉江书院”内“三代五尚书”图解)
在廉江书院观看到一幅“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图解和“林浦18位进士一览表”(附图),以此令林浦人引以自豪的事是:明朝中叶里林氏宗亲出了以林元美的“七科八进士”和以林瀚为首的“三代五尚书”,这是隋唐开科取士一千四百多年以来仅有的一家。据记载自宋朝祟宁二年(1103年)至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近800年的历史中,林浦共出了18个进士,林浦人中进士之多,可谓是“全国第一”了。
http://s10/mw690/002ZjgANzy7mZ8RWQVX99&690
(林浦古村“廉江书院”内“18位进士”一览表)
出了“两宫一院”的东侧,一幢高大的庭院旁是一口古井,只见墙体上附有一简介:林浦井“始凿造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明正德五年兵部尚书林瀚重浚。井石构,井栏用整块花岗岩凿成爪楞形,高0.68米,井内径0.84米。外部环刻:‘建古井一口……本境致仕尚书林瀚同十八会首重竣修完’,字面向正南。井壁圆形,是具有明确纪年的宋代水井的重要实例”。
http://s3/mw690/002ZjgANzy7mZ91rrH432&690
(林浦古村“断桥”桥头处马相公总督府庙)
行至断桥景点,这是座仅存桥北一段的残桥,南头桥早已荡然无存。桥北处有一石碑记载:“濂浦断桥俗称三门桥,南宋绍兴3年(1133年)建,石构平梁撑式,后断桥,残存两墩三孔,长16.8米,宽3米,桥梁板的铭刻中以‘巨宋’冠年号之上,实属罕见”,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3/mw690/002ZjgANzy7mZ91qDwgcc&690
(侧观林浦古村“断桥”桥头处......)
观眼前横跨闽江支流濂江的断桥,原河流部分已淤积为陆地,残存的两桥墩三桥孔部分成为旱桥,在断桥上建盖了一座马相公“总督府”小庙,庙的东西环抱着两株榕树,树荫下的村民散落在那里休憩纳凉、打牌娱乐着……。
http://s2/mw690/002ZjgANzy7mZ91oyqd51&690
(林浦古村“林瀚故居”......)
经后街来到了白墙黛瓦的“林瀚故居”前,一座石条构建的石框大门两侧分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标记着“林瀚故居”和“林斯琛故居”。林斯琛是林瀚的十二代嫡孙后裔,林瀚(1434-1535年)是明朝尚书,而林斯琛(1870-1924年)近代民主革命家。走进“林瀚故居”,这幢普普通通的民居宅院,“没有尚书第的巍峨,也没有三代一品的显赫”,眼观这所没有修缮的故居显然失去了原有显贵的风光,倒是遗存着原汁原味的原有韵味。这座故居是二进式院落,左右有厢房。主建为清代格局,前有游廊。从故居外墙上张挂的“林斯琛故居(林瀚故居)”简介悉,院落“第二进60年代后花园失火,损失严重。部分廊石等为明代格式,第三进已焚毁”,该故居北定位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解研究仓山区的建筑法式、传统民居、名人足迹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游至林瀚故居北侧的“见泉林公家庙”,大门前立有两尊石狮子,内柱楹联“七叶金貂派,千秋玉瓒恩”,外柱楹联“国师三祭酒,宫保五尚书”……。据记载,林见泉系林瀚第六子,名廷榆,字利功,任潮州府推官,任职清白自持,一无所染,卒于任上。不巧游览家庙前,大门紧闭只好离去到木牌坊观赏。
http://s12/mw690/002ZjgANzy7mZ8Xk3ID2b&690
(林浦古村“进士木牌坊”)
穿街走巷到“木牌坊”,这是林浦村进士街上的明代木构进士牌坊,牌坊的东西两面都悬挂着“进士”匾额。进士街店铺鳞次栉比,木牌坊紧挨一着处农贸市场。木牌坊旁的墙体上有块“林浦木牌坊”简介:“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明清多次重修,1985年再次修缮上漆……木构高约8米,面阔一间,进深三柱,单檐庑殿顶,檐下如意斗拱重叠,层层出挑。两根中柱,施以夹柱石。檐下高悬‘进士’木匾。坊额书写林瀚家族三代五尚书诰封,是福州地区难得一见的木牌坊”。有记载为:从宋朝崇宁二年(1103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浦林氏在近八百年间共出了18位进士、67位举人;尤其在明代,林浦林氏更是出了“七科八进士”和“三世五尚书”,林浦林氏是我国著名的“进士之家”和“尚书之家”,可见林浦林氏当时科举官宦之盛名。
游至“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又称宫保祠),一幅黑底漆金字的楹联悬挂在庙门前两侧:“一林乔木千枝秀,百代濂江万派清”,门前两尊石狮子威严的坐立在林氏宗祠大门前。在林浦村现存的五座林氏宗祠是林浦村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这五座林氏宗祠分别是:林浦林氏祖祠的“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和历史最为悠久的“世大夫林公祠”,另有“见泉林公家庙”、“济斋林公家庙”和“蟠溪林公家庙”三个支祠。
http://s11/mw690/002ZjgANzy7mZ8WUcnofa&690
(林浦古村“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内悬挂的匾额)
步入“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中,抬头仰望的是一面“榜眼”匾额悬挂内门之顶,整个大厅里挂满了“进士”“文魁”“榜眼”“武解元”“尚书”等牌匾,超越二十多面。这座家“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林浦古村太保里最重要的祠堂,俗称“大祠堂”,是由当时明朝南京吏部、兵部尚书林瀚在1518年始建的,现为林浦林氏的祖祠。当游人走进这座光照耀眼的祠堂,眼球立马就会被这些琳琅满目的牌匾所吸引,从这些一面面尽显家族闪亮荣耀的牌匾映照下,我们看到了这个林氏家庙镌刻着家族的辉煌,承载延续了林浦林氏名流世家最引以自豪的辉煌历史。游人从这些闪光的匾额上,领略了中国匾额千年文脉的传统文化;文脉藏于匾额中,每当世人仰望这些累累传承文脉的匾额,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敬仰之心。
http://s4/mw690/002ZjgANzy7mZ8XmMLN93&690
(林浦古村“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大门)
林氏家祠的门楼内侧设有戏台,上覆有木构四角亭,台前为天井,大厅马头封火山墙双坡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结构,门楼右侧嵌立一通《林尚书价庙记》碑,庙前有石砌水池,平面呈“乌纱帽”状的纱帽池。家庙内有一幅楹联,可谓是积淀了林浦村一千多年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显示了林浦古村的历史文化名村韵味:“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游览“世保宫”和“太保亭”后,我们在古村街上闲逛了一阵。这里的鱼丸和小吃比福州市区相应的要便宜多了,为不负此行特意品尝了鱼丸和鱼汤,一碗五粒鱼丸五元钱,一碗鲨鱼汤五元钱,即使是数量与福州市区相同的扁肉拌面也是三元一份,确实比福州市区便宜近1/3的银子。后乘57路公交车原路打道回府,结束了在福州城门镇林浦古村近三个小时的“走走看”随意游。
加载中,请稍候......